关于西周分封制的古诗

关于关于西周分封制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关于西周分封制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关于西周分封制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关于西周分封制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31) 语录(4k+) 说说(1) 名言(703) 诗词(461) 祝福(1) 心语(615)

  • 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区别是什么

  • 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区别是什么

      从本质上说,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主要区别就在于中央对地方的真正的从属关系和实际控制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区别是什么,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1、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主要区别

      首先,分封制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而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按照地域划分的行政制度。

      其次,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官由皇帝任免调迁,官位不得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最后,分封的诸侯王拥有世袭统治权,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地方割据势力。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统一。

      2、分封制

      分封制,是*古代分封诸侯的制度。商代已开始分封诸侯,称号有侯和伯。

      西周灭商后,便大规模地以封地连同居民分赏王室子弟和功臣,诸侯在其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也有服从天子命令、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维护周室安全的'责任。

      春秋战国时,适应中央集权的郡县制逐渐取代分封制。秦始皇统一全国,普遍推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建立了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王朝。此后历代王朝也还有分封的事例,但性质不完全相同。

      3、郡县制

      郡县制,是*古代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管理行政制度(类似于现在的行政区划),几乎盛行整个封建时代。是在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地方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的流官任期制,使地方处在中央的管辖之下,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统一。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是*由贵族封建制度走向封建专制制度的标志。

      县制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国,楚武王熊通;郡制起源于秦国,秦穆公嬴任好;经过历代法家代表的改革,最终成型于秦汉时期。

      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地方*上的体现,它发起于春秋战国时期,再经过秦始皇的改革,正式成为了秦汉以后的地方政治体制。唐乾元元年(758年),改郡为州,州县制取代了郡县制。

      ①分封的目的:为了巩固奴隶主国家*。

      ②分封的对象和做法: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去做诸侯,建立诸侯国;被封诸侯的义务是:要服从国王的命令,要向周王贡献财物,要派兵随从周王作战。

      ③周王先后分封的重要诸侯国:鲁、齐、燕、卫、宋、晋等。

      ④分封的作用:巩固了周朝的统治,促进了内地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拓展了疆域,成为地域空前广大的奴隶制国家。最终导致王室衰微,列国纷争的后果,逐渐形成诸候割据的状态。

      ⑤崩溃的原因:周王室日益衰微,大诸侯国为争夺土地、人口及对其它诸侯国的支配权,不断进行兼并战争,形成了诸侯争霸的局面。葵丘会盟,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得到正式承认,标志着分封制崩溃。秦朝统一后,建立郡县制,分封制结束。

      ⑥发展历程:西周确立春秋时期瓦解战国时期废除

    [阅读全文]...

2022-04-06 20:42:53
  • 西周礼乐制度的作用

  • 西周礼乐制度的作用

      西周的礼乐制度在历史上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西周礼乐制度的作用,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礼乐制度是周代建国初期由周公制定的,其目的之一是为巩固等级制社会,其次也是吸取商代灭亡的教训,反对“淫乐”,采取“节乐”措施。礼乐制的实施巩固了奴隶主阶级的社会地位,促进了音乐的发展。但它又使乐成了礼的附庸,使音乐成为以礼为中心的模式音乐,并逐渐趋于僵化。统治阶级为了推行“统治”制定了一整套十分烦琐的礼仪和与之相配合的音乐。

      礼乐制度的作用

      礼乐制度的作用就是给人们提供一定的规矩和秩序,起到规范人们的行为的作用。比如,学生见了老师要问好,升**时要站立等。乐的作用就是陶冶人的情操,配合人们的行为(礼)结合现实的场面,达到一种和谐、统一的效果,换句话说,通过乐来调节人们的神经,调动人们规范行为的意识。

      比如,开追悼会的时候,人们要行礼,这个时候的音乐要低沉、凝重,让人们的神经感到一种沉重感。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统治阶级总是强调礼乐,就是通过礼来规范人们在生活中的行为,通过乐来引导人们的意识。就像在朝堂上大臣要行三跪九叩的大礼、奏的.音乐要庄严、肃穆,就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权威。

      我们普通老百姓也是和礼乐息息相关的。见了长辈要喊辈分,不能调皮捣蛋的。人家有伤心的事你不能唱流行歌曲等,都是为了摆正心态,和现实的场景融入一块的。

      一句话,礼乐就是教育人、引导人的工具。被统治阶级使用就有政治色彩,被老百姓使用就有沟通、表达心情的作用。乐跟现在的音乐相似。

      周的礼乐制度等级制度

      西周春秋时代所讲究的“礼”,是贵族根据原始社会末期父系氏族制阶段的风俗*惯加以发展和改造,用作统治人民和巩固贵族内部关系的一种手段。目的在于维护其宗法制度和君权、族权、夫权、神权,具有维护贵族的世袭制、等级制和加强统治的作用。当时许多经济和政治上的典章制度,常常贯串在各种礼的举行中,依靠各种礼的举行来加以确立和维护。到春秋后期,就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这些卿大夫在夺取国君权力的同时,不但僭用诸侯之礼,甚至僭用天子之礼。按礼,天子的舞用“八俏”(“佾”是“列”的意思,每列八人,八佾六十四人),这时季孙氏也用“八佾舞于庭”,孔丘斥责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按礼,天子祭祖唱《雍》诗来撤除祭品,这时鲁的三家都“以《雍》撤”,孔丘认为这种事不该出于“三家之堂”。按礼,只有天子可以“旅”(祭祀)于泰山,这时季孙氏“旅于泰山”,孔丘又指责他不懂礼(《论语·八佾篇》)。卿大夫这样“僭礼”,实质上就是夺取政治权力的一种表现。

      礼乐制度主要用来维护宗法制度和君权、族权、夫权、神权。《荀子·礼论篇》说:“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族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所说“礼之三本”,天地代表神权,先祖代表族权,君师代表君权。后来统治者以天、地、君、亲、师作为礼拜的主要对象,就是根据这个理论。

      西周春秋时代贵族讲究的礼是比较多的,有籍礼、冠礼、大搜礼、乡饮酒礼、乡射礼、朝礼、聘礼、祭礼、婚礼、丧礼等等。籍礼是用来监督*民在“籍田”上从事无偿的集体劳动,以维护称为“籍”的办法的。冠礼是授予成年贵族种种特权,以维护贵族的利益和巩固贵族成员之间的关系。大搜礼具有军事检阅和军事演*性质,起着整编军队、检阅兵力和加强统治的作用。乡饮酒礼在于维护一乡之内贵族的宗法制度和统治秩序。乡射礼具有以乡为单位的军事训练和军事学*的性质。朝礼在于尊重国君的权力和地位。聘礼在于维护贵族内部的等级和秩序。祭祀天地和祖先在于维护神权和尊重族权。婚礼和丧礼在于维护宗法制度和族权。

      到了战国时代,由于农田制度的变革,“籍”的方法废除不用,这时籍礼只是统治者用来表示关心农业生产的礼仪。由于军队成分和战斗方式的改变,原来的大搜礼就失去作用。由于地方组织的改变,乡饮酒礼和乡射礼的性质也不同了。这时由于中央集权政体的建立,执政者统治的需要,重视的是即位礼、朝礼、祭礼和丧礼。《荀子》的《礼论篇》着重讲究祭礼和丧礼,对丧礼讲得特别详细,就是为当时的礼乐制度制造理论根据的。

    [阅读全文]...

2022-02-20 20:10:52
  • 夏商西周的诗句76句

  • 经典
  • 《诗经》中的农事诗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诗经》中的农事诗,希望有所帮助!

      《诗经》中的农事诗体现了周代农业的发展与进步,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1、引言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农业在中国有史以来就是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产业。尤其是在几千年前工业文明尚不发达的时代,农业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周代社会的农业生活方式,决定了周人的思维方式和精神生活,决定了《诗经》艺术表达的农业文化特征。通过对最能反映农业经济文化内容的《诗经》农事诗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周代的经济生活实际,揭示中华民族精神气质和审美趋向产生的物质根源,探讨中国古典诗歌农业文化特征的由来。

      2、农事诗的概念以及《诗经》中农事诗的篇目概述

      “农事”一词,在《诗经》里并没有出现过。最早提到“农事”这一概念的地方,应该是《亡传襄公七年》中的“夫郊祀后樱,以祈农事也。”以及《礼记月令》中的“王命布农事,命田舍东郊,皆修封疆,审端径术。”从这些语句来看,“农事”本指耕耘、收获和贮藏等农业活动。在历代研究《诗经》的学者中,郑玄、孔颖达最先使用“农事”这一概念来解释作品。最早用整体的眼光来看待《诗经》中农事诗的是朱熹,他在《诗集传》中给出了农事诗的十一篇具体篇目。第一次使用“农事诗”一词的人是郭沫若,他在1944年发表的《从周代农事诗论到周代社会》一文中提到了这一概念。从前人的研究成果中,我们可以把农事诗的概念定义为:描述农业生产生活或与农业生产生活有直接关联的事物的诗歌。

      对于《诗经》中的农事诗具体篇目的划分,历来都有不同说法,从广义上来说,《诗经》中的全部作品都是在农业社会的背景下产生的,都从不同角度折射了农业社会生活的不同方面。但是从狭义上说来,又有一些篇目是更集中、更具体地描绘农业生产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社会活动的。我们现在一般把《诗经》中的农事诗定为《七月》、《楚茨》、《信南山》、《甫田》、《大田》、《思文》、《臣工》、《噫嘻》、《丰年》、《载芟》、《良耜》这十一篇。

      3、从《诗经》看西周农业社会的发展状况以及人们的生活状态

      《诗经》中的农事诗从各个不同的侧面描写了周代的农事状况,反映了当时农民的生活状态以及丰富的社会内容,把它们称作反映周代社会人民生活的百科全书毫不过分。通过对农事诗的解读,我们可以了解到以下几点。

      3.1西周时期农民的毕活状态与社会地位

      3.1.1生产劳动

      关于周代农民的劳动情况,在以《七月》为代表的几首农业生活诗中,都有较为详细的描述。《七月》逐月叙述了农奴们一年的劳动与生活。从年初的修理农具、下田耕种开始,一直写到年终的祭祀宴饮。在《七月》、《甫田》、《大田》、《载芟》、《良耜》中,都有给地里农忙的人送饭吃的情节,形象地表现出农民在农忙时的紧张与辛苦。但即使整年辛劳,农民却依然过着饥寒交迫、食不果腹的生活。从“采荼薪樗,食我农夫”“我取其陈,食我农人”“穹窒熏鼠,塞向瑾户”等诗句中不难想象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大概是什么状态。

      3.1.2阶级关系

      西周时期阶级等级森严,农奴的地位十分低下,是贵族奴隶主的'私有财产,没有人身自由。劳动成果的分配也是极为不均,即使粮食丰收,农民也只能吃陈谷。这不仅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不发达,生活水*不高,更说明了农民阶级与贵族相比社会地位的低下。

      3.2西周的农业发展

      社会生产的发展首先始于农业,历代统治者都把农业视为立国之本。周人更是一个重农的民族,他们尊农神后翟为始祖,很早就开始了农事活动,也正是这种意识造就了当时农业的发展与繁荣。

      3.2.1农业发展水*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作物起源中心,在很早以前便已培植选育了很多农作物。《诗经》中提到了如桑、白蒿、荻草、芦苇、李子、枣、水稻、青麻、小米、高粱等众多农作物,说明当时人们的食物种类已经非常丰富。除了粮食作物以外,还有很多野菜水果也可以作为日常食品食用。西周时期的农业开垦技术也已达到一定水*,《诗经》有多处提到“耜”“博”、“钱”等当时比较流行的农具,说明了西周社会对生产技术的重视。

      3.2.2农时概念

      周代农业虽然与前代相比有较大进步,但受社会发展水*所限,仍然是属于传统的自然经济,所以对自然界的认识、利用以及长期积累下来的生活经验非常重要。从那时开始,人们便已有了强烈的“农时”概念,遵循自然规律与节奏进行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农业生产活动。

      在《诗经》中,最能体现这种意识的是《七月》,诗中表达时间意向的词出现多达四十多处,从开头的“一之日”“二之日”一直写到到结尾的“三之日”“四之日”。春种夏耘,秋收冬藏,循环往复,年年如此,充分地说明了西周农民对节令物候的敏感。

      3.3土地制度的变化

      3.3.1夏商周时期的井田制

      夏、商、周三代所实行的土地制度基本一样,都是井田制。井田制,是一种士地国有制度。因为当时道路纵横交错,把土地隔为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得名。最早出现“井田”一词是在《谷梁传宣公十五年》的“古者三百步为里,名日井田”一句。井田的所有者是周王,分配给庶民使用。土地领主即是周王分封的各级贵族奴隶主,他们强迫农奴们为他们耕种,定期向周王交纳赋税,土地不得买卖与转让。

      3.3.2具体作品中反映出的土地制度及其转变

      《诗经》有很多篇章在描写农事时都涉及到了当时的土地制度问题,其中提到“公田”的比较多。如《周颂臣工》中的“嗟嗟臣工,敬尔在公”,这里的“在公”即是“在公田上”上的意思。还有《甫田》中“倬彼甫田,岁取十千”的“甫田,,二字,据考证应为“天子田”的意思,也就是指公田。另外根据《载芟》中所讲到的一个大家族从家族长到公社农民以及家属和奴隶一起下田耕种的情景,也说明了他们耕种的土地是公有而非个体家庭所私有。

      而私有制在当时也已出现一些萌芽,在《诗经》中的农事诗里同样可以找到很好的证明。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小雅《大田》中的“雨我公田,遂及我私”,“私”字即为“私田”的省略。但《诗经》中提到公田概念的次数远多于私田,这一方面是因为当时还是以公有制为主,公田比例多于私田,另一方面是因为《诗经》中的农事诗多为周天子举行藉礼时所唱的歌,所描写的生产劳动的情景当然是在公田里进行的。

      4、结语

      《诗经》中的农事诗是我国西周时期农业社会生产生活的一面镜子,它们详细地记录了西周农民的生产生活,对研究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农业林业等各种农业生产活动的发展情况、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整体面貌、各种农业礼制风俗以及土地制度的变化情况都有重要的价值。《诗经》是一部不朽的作品,对后世文学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值得人们继续去探讨研究。

    [阅读全文]...

2022-06-29 04:49:51
  • 陕西周边的旅游景点

  • 陕西,旅行
  • 陕西周边的旅游景点

      陕西省内以及周边省市有众多适合自驾的旅游地,这个十一,不妨让我们开上爱车,开始一场充满激情的旅行!下面为大家搜集整理了陕西周边旅游景点,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酉阳桃花源

      位于重庆的酉阳桃花源,可以体会到最浓郁的土家风情,沐浴到了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记》芬芳湿润的墨香。

      秦岭商洛

      有人说“秦岭最美是商洛”,节假日去商洛自驾也是不错的选择。天下奇峡金丝峡,让您感受“黄山归来不看山,金丝归来不看峡”的完美体验。“万顷杜鹃、天开画卷”的木王国家森林公园,是您尽情享受自然野趣、猎奇涉险的休闲胜地。秦岭主脊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灵秀险峻的天竺山国家森林公园、惊险刺激的丹江漂流以及柞水溶洞、凤凰古镇、秦楚古道、塔云山等,更让您乐不思归。

      云尖慢城太白县

      太白县位于宝鸡市东南,因秦岭主峰太白山而得名,是陕西省海拔最高的`县城。人居环境如世外桃源,居民生活安逸,因此也被称为云尖上的诗意慢城。

      *日,2015宝鸡休闲旅游年暨踏青赏花季活动正在进行中。可以到翠矶山、步行街享受慢城体验游;还可以去药王谷风景区、青峰峡国家森林公园、黄柏塬原生态风景区等览尽自然风光。另外,在这里还可以选择节点文化游或者体验乡村民俗游。

      西安兵马俑+骊山

      西安兵马俑,大家应该耳熟能详了吧!当然,这是到西安必去的地方!因为不在西安市区,所以,我也将其列到周边!(门票146元/人)

      大家可以跟团,真的特别便宜,但因为有安排购物及多个景点参观,所以行程稍微有点紧张;也可以自己在西安火车站广场坐大巴,一般都需要排很长时间的队,自己衡量选择吧~~

      华清池(110元/人)可以不用进去,可以上骊山逛逛,从上往下可以看到华清池全貌,另外,骊山有个很有名的兵谏亭,西安事变就是在这发生的!

      华山

      五岳之中,华山以险著称,到处都是悬崖绝壁。除了报一日游,也可以乘火车或高铁到华山站,建议下午或晚上登山,在山顶过夜,可以看日出哦!华山山顶很冷,不过可以租赁军用大衣、帐篷之类的,山上住宿很贵哦!但是为了看日出还是很值得的!看日出去东峰最佳!(180元/人)

      看完日出,有时间精力的话,可以到西峰或南峰去~一定要注意安全哦!如果很累,或者不敢下来,可以去坐缆车!

      碧水天堂黎坪

      黎坪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汉中市南郑县元坝镇境内,2002年由国家林业局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公园内层层山峦、莽莽林海、溪流清澈,一步一景、四季如画,让人感受天人合一、回归自然的境界。黎坪国家森林公园享有“秘境黎坪、陕南第一山水、石林奇境,碧水天堂”等美誉。黎坪国家森林公园共划分为黎坪、石马山、黄杨河、冷坝四大景区。

    [阅读全文]...

2022-06-24 19:42:17
  • 西湖古诗大全(关于西湖的古诗分享)

  • 西湖,分享
  • 目录:

    1.藏头七绝 曲院风荷(新韵)

    作者 杨利荣

    【曲】折小径草丛深,

    【院】中楼台掩绿阴。

    【风】过池塘飘细柳,

    【荷】花映日暖胸襟。

    【注】观西湖十景曲院风荷有感,书于2021年11月1日。

    1.七绝 荷韵(*水韵)

    作者 杨利荣

    田田荷叶碧无穷,

    滴滴珍珠落水中。

    玉翠一湖争璀璨,

    亭亭玉立绽花红。

    【注】观西湖曲院风荷有感,书于2021年10月28日。

    2.七绝 曲院风荷(*水韵)

    作者 杨利荣

    金沙流水藏官酒,

    娇艳荷花映日红。

    淡雅清香游客醉,

    接天莲叶碧无穷。

    【注】观西湖十景有感,书于2021年10月26日。

    3.七绝 醉柳风荷(*水韵)

    作者 杨利荣

    细柳青丝秀发长,

    莺歌燕舞鸟飞翔。

    风荷一顷游人醉,

    笔墨挥毫谱华章。

    【注】观西湖曲院风荷有感,书于2021年10月28日。

    4.七绝 酒香荷韵(*水韵)

    作者 杨利荣

    山色空蒙青黛翠,

    水波潋滟荡轻舟。

    酒香四溢人陶醉,

    荷韵清幽立上头。

    【注】观西湖曲院风荷有感,书于2021年10月28日。

    5.七绝 荷花仙子(*水韵)

    作者 杨利荣

    千层翠盖溢清香,

    灼灼红花着艳妆。

    仙子翩跹勤起舞,

    一尘不染绽芬芳。

    【注】观西湖曲院风荷有感,书于2021年10月28日。

    1.藏头七绝 苏堤春晓(*水韵)

    作者 杨利荣

    【苏】轼修桥世代传,

    【堤】垂醉柳染云烟。

    【春】光明媚桃花艳,

    【晓】行西湖荡小船。

    【注】观西湖十景苏堤春晓有感,书于2021年10月31日。

    2.七绝 苏堤春晓(*水韵)

    [阅读全文]...

2022-05-19 06:25:55
  • 夏、商、西周音乐教育的内容、特点及启示

  • 启示,教育
  • 夏、商、西周音乐教育的内容、特点及启示

      音乐教育专业培养和造就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具有较好音乐素养和教学能力的专门人才。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夏、商、西周音乐教育的内容、特点及启示,希望对你有帮助。

      内容提要

      我国夏、商、西周的社会体制完成了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逐步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取得的成就不仅促进了当时的学术和教育的发展,为我国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遗产,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同样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教育制度产生、教育内容、教育场所、教师、教学对象、人才的选拔录用等方面对在*教育史上起着无比重要的基础性作用的这三个王朝的音乐教育进行比较研究。

      关键词

      夏代 商代 周代 音乐教育 比较

      我国夏、商、西周的社会体制完成了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逐步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夏代作为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原始社会从这时解体,出现了阶级社会和世袭制度。殷商时期是奴隶制社会,处于青铜器时代的末端,畜牧农耕较为发达,手工业出现了分化,并形成了商业化模式。商末,统治者堕落腐化,加剧了奴隶主与奴隶之间的矛盾,周初奴隶的反抗与反奴隶制斗争,将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转变为封建领主对于农奴的剥削制度。周武王始开始实行分封制度,先后建国七十一个,实行了天子最高,诸侯、士大夫和庶民层层递减的土地分封制度。由于生产关系的改变,生产力大大提高,农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青铜器制造水*也取得了很大的提高,文化得到极大的发展。这一时期取得的成就不仅促进了当时的学术和教育的发展,为我国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遗产,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同样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由于夏、商、西周所处的社会环境与统治者的统治政策、以及社会生产力发展水*的不同,从而形成了这三个时期不同的音乐教育特征,本文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在*教育史上起着无比重要的基础性作用的这三个王朝的音乐教育进行比较研究;

      1.教育制度产生

      (1)夏;夏代是*第一个形成阶级的时代,然而这一时期并没有完全摆脱上古三代氏族部落的影响,在音乐教育方面继续延续了上古三代以礼乐教育为主的音乐教育制度。其实对于夏代的音乐教育实施情况我们可考资料很少,仅能通过文物和文献进行考证。如《礼记·郊特牲》;“诸侯之有冠礼。夏之未造也”;《论语·为政》;“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从夏代乐器上取得的发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推论;其一,为了满足统治者享乐的需要,音乐成为了他们享乐的一种工具。在宫廷中设立了演出的场所,并培养乐工,在此工程中培养乐工的人即担当了音乐教育者的角色。其二,从演奏的技术提高上来说,是无法完全通过自学来实现的,在演奏法的传承中音乐教育必不可少。

      (2)商;商代进入青铜器时代,铜制乐器在商代产生新发展。商代出现的社会分工,使商品生产与交换取得很大发展。加上商代崇巫,使商代音乐有着鲜明的特点。在奴隶制社会中,奴隶和奴隶主作为对立阶级展开了阶级斗争,在这样的过程中,音乐同样被打上了阶级的烙印,奴隶主用音乐来歌功颂德、祭祀和享受,并用音乐加强对奴隶的统冶。奴隶则用音乐来表达他们对奴隶主的不满和愤恨,成为了一种宣泄的手段。另一方面,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女性音乐奴隶,为了达到较好的演出效果,这些乐工必须经过专业化的培训,担任音乐传授工作的人员在这一时期出现。

      (3)西周;西周自奴隶制社会转向封建社会,封建社会中有了尊卑之分,有了宗法制度,这一制度是为了加强阶级统治,周代的教育政策也是根据这种制度来制定的。周代提出的“明人伦”就是封建制度与宗法制度相结合的产物。教育制度以“明人伦”为基础,其教育内容也应与之相适应,以礼乐诗书为教学内容。为了保证教育政策的实施,不得不与政治相结合,形成了政教不清,官师合一的制度。在这种教育的背景下,西周所培养的人才无非就是培养出一批以贵族子弟为首的统治继承者和助理。还有一部分学员是从*民中选拔的优秀人才,这些人在文化下移中担当了重要的角色。

      2.教育内窨

      (1)夏;关于夏代音乐教育的具体介绍史书并未系统提及,我们从现有资料中获悉,夏代的音乐教育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吕氏春秋·古乐》中记载,夏代宫廷乐舞《大夏》歌颂禹的伟大功绩。有专门的乐官负责排练与教授。《山海经·海外西经》中记载;“大乐之野,夏后启于此舞九伐。”说明了夏代已有军事乐舞的教*。《左传·昭公十七年》《夏书》载“辰不集于房,瞽奏鼓”一句,说明夏代有乐人“瞽”奏鼓演奏,他的奏乐行为与天文现象有关。《吕氏春秋·先己》则记载了这一时期的音乐与“明人伦”有关;“处不重*,食不贰味,琴瑟不张,钟鼓不修,子女不饰”。

      (2)商;商代的青铜制乐器已经十分复杂,就其音列设置和制造工艺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如果没有相应的文化传承和知识积累是无法达到理想效果的。商代供养了大批的女乐工和乐官,这些乐工是需要进行相应的音乐教育的,当时音乐教育为适应不同的活动进行不同的音乐教育,如祭祀礼仪活动的教*与声色娱乐活动的教*就是不同的。《吕氏春秋·古乐》中记载;“汤乃命伊尹作为《大护》,歌《晨露》,修《九}召》《六列》《六英》,以见其善。”这些都是宫廷乐舞教*,有专职乐官来担任。

      (3)西周;西周官学中,乐教的主要内容有乐德、乐语、乐舞等几个方面的教*。据《周礼-春官》中提出“中、和、诋、庸、孝、友。”统称为“六德”。这“六德”便是乐德的教育内容。乐语的教育内容《周礼·春官》中记载为“兴、道、讽、诵、言、语”。这些主要是围绕诗乐教学来进行,其中包括了诗乐的写作、背诵、阅读、吟咏以及实际运用中如何提问与作答。乐舞的教学内容主要为“六乐”,即自黄帝到西周各朝代的代表性乐舞,《周礼·春官》曰“舞《云门大卷》《大咸》《大馨》《大夏》《大蕖》《大武》”。除了六代乐舞以外,还有小型乐舞如《跋舞》《羽舞》《皇舞》《干舞》《人舞》等,这些都是由乐师所教国子接受音乐教育的必修内容。并对各年龄阶段作舞乐舞做了较为详细的规划。周代的音乐教育中还包括乐器制造工艺方面的教学。

      3.教胄场所

      (1)夏;夏代的音乐教育机构分为东序和西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贵族学*在东序,*民学*在西序。奴隶没有受教育的资格。

      (2)商;由于商代崇巫,其教学内容与占卜有关,在甲骨文中对教学场所和教学内容有所记录,“瞽宗,殷学也”。(《礼记·明堂记》)郑玄注解;“瞽宗,乐师瞽蒙之所宗也。”将瞽宗视为教学场所。

      (3)西周;西周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音乐学校,较前两个时期办学的规模更大,体系也更为完备,当时的类型可以分为“国学”和“乡学”两种;“国学”是专门为统治阶级贵族的子弟而开设的,“乡学”则是为统治阶级下层的子弟而开设的。

      4.教学对象

      (1)夏;根据上面所提到的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的说法,可以看出夏代对教育对象也进行了贵族和*民之区分。按照各自的不同等级接受不同的教育,奴隶因为没有人身自由,所以也没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2)商;商代与夏代一样也分为国学和庶学,即“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但商代与其他朝代在教育对象方面有一个显著的不同,就是商代女子入学学*的机会比较多,享受了与男子*等的权利。据记载,当时类似于整理卜辞这类的文字工作都是由很多女性来完成,显然这种文字整理工作,如果没有接受良好教育的话是无法完成的,商代的另一个特点是外族学生入学,很多,在卜辞中提到“丁酉卜其乎吕多方小子小臣其教戒”这里多方即是多国的意思,说明当时邻国曾派遣学子到商朝学*。

      (3)西周;西周的教育对象多为13至25岁的贵族子弟,即世子和国子。世子是王和诸侯的嫡子,国子是公卿大夫的子弟。周代进入封建社会,对于阶级的划分比夏、商两代更为严格,在国学,只有王太子,王子,群后之太子,卿大夫,元士之适子,国子俊选才能进入。至于女孩子即使是贵族也不可以入学,“女子十年不出,姆教婉娩听从。执麻炱,治丝茧,织纫组《,学女事,以共衣服,观于祭祀,纳酒浆笾,礼相助奠。”(《礼记·内则》)

      5.教师

      (1)夏;夏代的教育场所分为“东序”和“西序”,相对应的贵族学校“东序”的老师叫做国老。*民学校“西序”的老师则成为庶老。

      (2)商;商代教学分“右学”和“左学”,所以他的老师也有国老和庶老之分。但是由于商代崇巫的特点,在国老与庶老之上还有一个被视为太上教师的教师“巫”,他被视为教师的教师,地位更高,比如商代名相伊尹就是一个巫。他说“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意思是他以先知先觉者自居,把自己的话视作最高教义用来教育人民。除了伊尹外,还有巫贤、巫咸都属于这类具有最高师权的人物。

      (3)西周;西周学校教育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就教师职位的划分也更加细化,组织结构也更加的复杂。大司乐是教育机构中的最高长官,下设各种师,分别掌管不同的教学内容,周官大司乐即大乐正掌管大学;乐师即小乐正掌管小学。据《周礼》记载,当时音乐教育机构除表演民间乐舞的“旄人”外,工作人员多达1463人。这些人员除了少数低级贵族(中大夫、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外,其余1277人都是胥、徒、上瞽、中瞽、下瞽,舞者一类的奴隶阶级。

      6.人才的选拔录用

      夏商两代并没有系统的人才选拨与录用的制度,我国关于教育系统人才选拔这方面记载最早见于周代。关于这方面的文章一篇是周公所作的《尚书》立政篇关于人才任用方面的文章,另外关于人才录用制度方面的记载的《周礼》和《礼记》中指出。举行人才选拔的时间是每三年举行一次,“三年则大比,考其德行道艺,而兴贤者能者”(《周礼·地官·司徒》)。主持选拔的官吏叫做大司徒,“大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周礼·地官·司徒》)。选拔人才要经过“命乡论选士之秀者,而升之学,日俊士。”选拔人才的标准是“兴贤者能者”(《周礼·地官·司徒》)。也就是说选拔上来的人才要求德才兼备,具有“六德”“六行”“六艺”,即知、仁、圣、义、中、和;孝、友、睦、训、任、恤;礼、乐、射、御、书、数。

      结语

      通过以上几方面对夏、商、西周音乐教育的比较研究,我们不难看出我国音乐教育经历着由非系统的到系统的甚至专业化的音乐教育,由简单的用于宗教、图腾的崇拜以及对统治者的歌颂而产生的音乐教育的需求转变为由于统治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等级划分明确、制度完善、系统的音乐教育,在教育场所、教育内容、教育对象、教师等方面充分地体现出音乐教育的不断发展的轨迹。经历了虞、夏、商三代,西周的音乐教育比前代都有所发展,各项制度也比较完备,对封建社会的教育影响较深,基本上奠定我国封建制度音乐教育的'基础性地位。

      拓展相关: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知识点总结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知识点一:从禅让到王位世袭

      从禅让到王位世袭——*早期政治制度的形成

      1、起源: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出现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开始了*古代早期政治制度。

      2、夏商的政治制度

      (1)王位世袭制: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并传位给自己的后代。“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①确立的标志(禹死启继)。 ②特点(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 ③方式。④评价。

      思考探究:如何评价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公天下”变成“家天下”;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标志。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阶级对立的产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历史的进步。

      (2)行政管理制度:①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②地方:封侯和伯,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3、特点: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相对完整的国家行政管理制度;承前启后,特别是对西周的宗、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4、影响:承前启后,特别是对西周的宗、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知识点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和宗法制

      1、分封制

      (1)实行:武王时期实行—周公东征后继续推行—西周后遭破坏—春秋战国周失去分封大权

      (2)目的:巩固奴隶制国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3)内容:①分封对象——周王把土地和人民授于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被封诸侯的义务——要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③被封诸侯的权利——可以在自己的封疆内实行再分封,在封地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4)影响:一分为二

    [阅读全文]...

2022-03-21 20:25:15
  • 描写西湖的古诗

  • 西湖
  • 描写西湖的古诗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中,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描写西湖的古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春题湖上》

      唐·白居易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2、《杭州回舫》

      唐·白居易

      自别钱塘山水后,不多饮酒懒吟诗。

      欲将此意凭回棹,报与西湖风月知。

      3、《寄题余杭郡楼兼呈裴使君》

      唐·白居易

      官历二十政,宦游三十秋。

      江山与风月,最忆是杭州。

      北郭沙堤尾,西湖石岸头。

      绿觞春送客,红烛夜回舟。

      不敢言遗爱,空知念旧游。

      凭君吟此句,题向望涛楼。

      4、《和西川李尚书汉州微月游房太尉西湖》

      唐·刘禹锡

      木落汉川夜,西湖悬玉钩。

      旌旗环水次,舟楫泛中流。

      目极想前事,神交如共游。

      瑶琴久已绝,松韵自悲秋。

      5、《颍州从事西湖亭宴饯》

      唐·许浑

      西湖清宴不知回,一曲离歌酒一杯。

      城带夕阳闻鼓角,寺临秋水见楼台。

      兰堂客散蝉犹噪,桂楫人稀鸟自来。

      独想征车过巩洛,此中霜菊绕潭开。

      6、《题磻溪垂钓图》

      唐·罗隐

      吕望当年展庙谟,直钩钓国更谁如。

      若教生在西湖上,也是须供使宅鱼。

      7、《重别西湖》

      唐·李绅

      浦边梅叶看凋落,波上双禽去寂寥。

      吹管曲传花易失,织文机学羽难飘。

      雪欺春早摧芳萼,隼励秋深拂翠翘。

      繁艳彩毛无处所,尽成愁叹别溪桥。

      8、《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

      9、《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0、《饮湖上初晴后雨》

    [阅读全文]...

2022-05-05 15:20:39
  • 西湖景色描写的诗句有哪些(西湖最有名的古诗分享)

  • 西湖,景色,分享
  • 郭祥正(1035~1113)北宋诗人。字功父,一作功甫,自号谢公山人、醉引居士、净空居士、漳南浪士等。当涂(今属安徽)人。皇祐五年进士,历官秘书阁校理、太子中舍、汀州通判、朝请大夫等,虽仕于朝,不营一金,所到之处,多有政声。,著有《青山集》30卷。

    郭祥正有一次路过杭州,把自己写的一卷诗送给苏东坡鉴赏。未等东坡看诗,他自己先有声有色地吟咏起来,直读得感情四溢,声闻左右。吟完诗,征询东坡的意见:“这些诗能评几分?”

    东坡不假思索地说:“十分。”郭祥正大喜,又问何以能有十分。东坡笑着答道: “你刚才吟诗,七分来自读,三分来自诗,不是十分又是几分?” ——宋·苏轼语明·王世贞次《调谑编》

    西湖百咏-宋-郭祥正

    [阅读全文]...

2022-07-11 08:42:29
  • 有关西湖的古诗

  • 西湖
  • 1、《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唐·孟浩然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照日秋空通,浮天渤解党。惊涛来似雪,一座凛生寒。

    2、《忆西湖》明·张煌言梦里相逢西子湖,谁知梦醒却模糊。高坟武穆连忠肃,添得新祠一座无。

    3、《西湖杂诗》清·黄任珍重游人入画图,楼台绣错与茵铺。宋家万里中原土,博得钱塘十顷湖。

    4、《闻意索三门湾以兵轮三艘迫浙江有》清·康有为凄凉白马市中箫,梦入西湖数六桥。绝好江山谁看取?涛声怒断浙江潮。

    5、《南游吟草》现当代·郁达夫武夷三十六雄峰,九曲清溪境不同。山水若从奇处看,西湖终是小家容。

    6、《苏堤春晓》明·杨周柳暗花明春正好,重湖雾散分林沙。何处黄鹤破瞑烟,一声啼过苏堤晓。

    7、《曲院风荷》明·王瀛古来曲院枕莲塘,风过犹疑酝酿香。尊得凌波仙子醉,锦裳零落怯新凉。

    8、《双峰插云》清·陈糜南北高峰高插天,两峰相对不相连。晚来新雨湖中过,一片痴云锁二尖。

    9、《*湖秋月》宋·孙锐月冷寒泉凝不流,桌歌何处泛归舟。白苹红蓼西风里,一色湖光万顷秋。

    10、《岳鄂王墓》元·赵子昂鄂王墓上草离离,秋日荒凉石兽危。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英雄已死嗟何及,天下中分遂不支。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胜悲。

    [阅读全文]...

2021-12-17 04:00:56
关于西周分封制的古诗 - 句子
关于西周分封制的古诗 - 语录
关于西周分封制的古诗 - 说说
关于西周分封制的古诗 - 名言
关于西周分封制的古诗 - 诗词
关于西周分封制的古诗 - 祝福
关于西周分封制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