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诗赞汉字的甲骨文写法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赞汉字的甲骨文写法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赞汉字的甲骨文写法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诗赞汉字的甲骨文写法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甲骨文和金文的区别
甲骨文是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成熟汉字,主要指*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甲骨文和金文的区别,希望大家喜欢!
甲骨文与金文
最早的文字出现于商代。
当时人们尊尚鬼神,遇事占卜。他们把卜辞刻在龟甲和兽骨的*坦面上,涂上红色标示吉利,黑色标示凶险。这些文字都是用刀刻上去的,大字约一寸见方,小字如谷粒,或繁或简,非常精致。
它们经过几千年的沉睡,直到清代光绪二十五年(1899)才被发现。发现地是河南省安阳城西北五里处的一个村子,那里是当年殷商(第二十代国君盘庚)的故都。由于洹水决堤,冲出许多甲骨,人们以为是龙骨,用来当药材治病。翌年,一个叫王懿荣的商人对这些甲骨发生了兴趣,他赶到河南收集了许多,带回去研究。后来,刘鄂又继续收集,达到五千多块。于是,便有一些学者将其定名为“甲骨文”。
古文字学家对十万余片中的文字进行研究,发现骨甲文字的结构已由独体走向合体,有了形声字,已是相当成熟的'文字了。在四千六百多个甲骨文单字中,已经辨识了一千七百多个。
比甲骨文稍晚出现的是金文,金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所以,钟鼎文 或金文就是指铸在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金文的内容是关于当时祀典、赐命、诏书、征战、围猎、盟约等活动或事件的记录,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金文字体整齐遒丽,古朴厚重,和甲骨文相比, 脱去板滞,变化多样,更加丰富了。金文基本上属于籀篆体。这些文字,在汉武帝时就已被发现,当时有人将在汾阳发掘出的一尊鼎送进宫中,汉武帝因此将年号定为元鼎(前116)。以后金文又陆续有所发现。宋代文人欧阳修、赵明诚都善书,对金文作过研究和记载。
周宣王时铸成的《毛公鼎》上的金文很具有代表性,其铭文共32行,497字,是出土的青铜器铭文最长者。《毛公鼎》铭文的字体结构严整,瘦劲流畅,布局不驰不急,行止得当,是金文作品中的佼佼者。此外,《大盂鼎》铭、《散氏盘》铭也是金文中的上乘之作。
金文与甲骨文有什么区别
金文出现的时间是在商时代。金文和甲骨文属于同一个体系的文字,金文是甲骨文的继承者,有相当一部分甚至保存着比甲骨文更早的写法。金文所使用的单字比甲骨文多,尤其是形声字多,已充分体现了形声构字的原则。同时,金文笔画明显减少,书写比甲骨文简练、规范,也体现了汉字发展由繁到简的原则。
金文与甲骨文的不同之处可从以下几点来看:
从文字的进化程度看,甲骨文象形味重,字形繁复,而金文则比较简单。甲骨文象形字的笔画随意增省,异体字多,而金文则比较一致。从使用工具看,甲骨文用刀契刻在龟甲和动物的骨头上,笔画很细,不可能出现墨团类的肥笔,并且换向也很难圆转自如,一般都只好重新起笔,写成方折的形体。而金文主要是用范模浇铸的,因此即使笔画写得很细,浇铸出来也成倍地变粗,并且能出现肥笔,转折处也过渡圆浑,不带棱角。材料、工具、刻铸方法的不同,决定了金文与甲骨文书法风格的区别。
战国时期是一个分裂的局面,这个时期的金文带有强烈的地方色彩,笔画、结构与西周、春秋时期的文字有很多的不同.钟鼎彝器上的铭文很难辨识。
甲骨文的演变
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商朝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后把占卜时间、占卜者的名字、所占卜的事情用刀刻在卜兆的旁边,有的还把过若干日后的吉凶应验也刻上去。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甲骨文的演变,欢迎阅览。
甲骨文,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最早的文字出现于商代,由于这些文字是契刻在龟甲兽骨之上,故称之为甲骨文,又叫契文。殷商时期人们尊尚鬼神,遇事占卜,他们把卜辞刻在龟甲和兽骨的*坦面上,涂上红色标示吉利,黑色标示凶险。这些文字都是用刀刻上去的,大字约一寸见方,小字如谷粒,或简或繁,非常精致。
甲骨文的文字特点:
一,图画性强,象形字和会意字居多,象形成分占很大比重会意字主要是靠部件间的图画式组合来表意,偏胖的观念还比较薄弱,比如:家,字,是会意字,上面是房子,下面是一只猪,有房子有家畜,表示家庭住所;
二,写法没有完全定型;
三书写形式十分自由有证书有反书。甲骨文,“宿”字,上面是宝盖表示房屋,下面是一个人躺在一张*上,表示,夜晚睡觉居住的意思,为了购置的,方便,人和*子都竖起来放了。
甲骨文记述的内容
甲骨文内容涉及商代社会的各个领域。据考古专家推断,这是因为殷商王朝的商王几乎每事必卜。也有专家认为,甲骨文并非全是占卜的记录,有很多是皇室日常生活的记录。因此,从甲骨文中可以了解到商朝的很多政治经济和社会构成等内容。
从阶级组成看,殷商时期有奴隶、*民、奴隶主、贵族以及各级官员。奴隶和*民包括众、刍、羌、仆、奚、妾等不同身分的人。奴隶主和贵族则有先公、先王以及他们的配偶、子女等,在甲骨文中记录为高妣某、妣某、母某及子如子某、多子等。殷商的官吏级别和种类很多,称呼有臣、尹、史、犬、亚、马、射和侯、伯等。
殷商有强大的军队,有战车、弓箭和青铜兵器。例如,很多历史资料和传说中认为,商汤灭夏就启用了马拉战车。据记载,喜科索人打败古埃及法老也使用了类似的马拉战车。军队的组成单位有师、旅等,与现今的建制有一定的相似处。
根据历史文献和传说,商汤建立完善的法律,传说和《史记》等历史文献中记载,大甲执政初期,不遵循商汤的法律,被大臣伊尹放逐到商汤陵寝桐宫。甲骨文证实了商朝有很完备的法律。甲骨文中有关记载表明,商朝设有监狱,并且由刖、劓、伐等刑罚。与历史文献记载互相印证。
军队是国家的基石。由于有强大的军队,商王朝经常对外发动战争,不断拓展疆域。如第一章所述,二里岗文化的分布范围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扩展,应该是商朝迁徙到现今河南西部后,不断发展壮大。根据有关殷商的记载,凡是被征服的方国都要对商王朝称臣纳贡。甲骨文中有很多类似的记载,人某某氏来,入马牛羊象龟等。这一点在我国历史上一直延续。明清时期,朝鲜、越南等国还向中央集权的皇帝进贡。
甲骨文中还记载了商代人殉人祭的状况,这也已经被众多的考古挖掘中被证实。例如,1950,新*第一个发掘的殷墟武官村大墓就发现有79个殉葬的人和16匹殉葬的马匹。据统计,在安阳武官村殷墟已发掘的十几座大墓中,殉人总数多达五千余人。1976年,安阳市西北郊发掘的一座中型墓中,墓的四周密集地排列着人祭坑,共1400余个。再如,商末1997年,在河南鹿邑县太清宫太极殿西隐山发掘的长子口墓中,也发现了13具殉人遗骨和一条殉狗。殉人、殉畜等厚葬*俗与古埃及如出一辙,严重阻碍了商朝经济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在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尔遗址中也发现了殉人。
作为农耕社会,殷商王朝十分关心农业的收成和风雨气候等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所以,甲骨文中有关农业生产的内容很丰富。有关田地、农作物等都有记载。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农作物的记载中,除了黍、稷、稻等外,还记录了麦。
目前考古界普遍认为,小麦原产地在西亚的新月沃地。考古人是大约1万年前由野生的二粒麦人工驯化而来。在*没有野生的二粒麦,因此小麦肯定是外来。目前考古发现中原地区最早的小麦正是出现在殷商时期。也就是说,小麦肯定是外来的,而且和青铜器、甲骨文一样都是在殷商时期出现的。
殷商属于农业社会。殷商时期的畜牧业是相当发达的,用于日常生活、军事、祭祀和殉葬等。甲骨文中有关于大量圈养“六畜”:马、牛、羊、猪、狗、鸡等畜禽的记载,这说明殷商时期,我们的祖先早已不是游牧民族,而是非常擅长畜牧业。这与历史文献中的记载是吻合的。例如,传说商朝的先公“相土作乘马,王亥作服牛”。驯养牛马,作为运输工具。此外,商朝先王和先民非常重视祭祀,时常用掉大批牛羊。据说,商汤曾经馈赠夏朝的附属国“葛伯”大量牲畜,让他进行祭祀。说明商朝当时的生产力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郭沫若在其1930年出版的《*古代社会研究》一书中就曾经感慨:商代当时畜牧业发展程度达到令人惊愕的地步,六畜均做牺牲,一次有用300-400只。
值得指出的是,我们现代汉语中的“牺牲”本意来自祭祀。其中,“牺”就是用整只纯色毛的大型动物,如牛羊等来祭祀;“牲”则是用一群纯色毛的动物整只进行祭祀。与商朝类似,古埃及祭祀也是用纯色毛的动物。
甲骨文的记载还显示,渔猎也是殷商时期的重要生产活动。甲骨文记载的猎物有鹿、麋、豕、象、虎、狐、鱼类和各种鸟类,说明殷商时期,河南附*应该有大象。殷商时期,狩猎方法也是多种多样,有田、狩、逐、阱、射等。其中田猎是商周时期非常重要的活动,其目的有:为田除害,保护农作物不受禽兽的糟蹋;供给宗庙祭祀;驱驰车马,弯弓骑射,兴师动众,进行军事训练。据说商汤还规定,围猎捕杀要围而不合,留有余地,不能一网打尽,斩草除根。
贝币与马来龟
殷商的商业很发达,甲骨文里还有关于贝、朋、珏的记载。商出土的文物中,货币重要是货贝,一种生长与热带太*洋水域的珍贵贝类。在殷墟妇好墓中,出土了6800枚贝币。后来贝币出土渐少,开始出现石贝、蚌制贝、骨贝、铜贝等,说明商朝逐渐失去了贝币的供应源。铜贝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金属货币。一种可能是商朝早期与热带海洋岛屿的居民有贸易往来。另一种可能性这是我们商朝的祖先们曾经在热带居住过,积累了大量的贝币。来的中原以后,失去了贝币的供应地,因此,逐渐制造代用品。
第一种可能性比较小:在商朝非常弱小、处于内陆地区的二里岗时期就有贝币出土。如果贝币是通过与热带岛屿贸易获得的,为什么在商逐渐发展壮大的过程中,贝币反而少了?
第二种可能性得到了甲骨文书写材料龟甲的印证。商朝甲骨文中有很多龟甲是来自热带才有的马来龟。对于殷商甲骨文中马来龟龟甲的来源,考古界普遍认为是当年商朝从海南岛获得的。但是,历史上海南岛并非马来龟的产地,只是*年来,马来龟作为宠物被引进。更重要的是,在商朝初期,其势力范围局限于河南郑州附*,至其鼎盛时期也没有跨过长江。如何从海南岛获得大量的龟甲?仔细研究发现,殷商早期的.甲骨主要是龟的腹甲、背甲。例如武丁时代埋藏甲骨的窖穴,YH127坑中,一万七千多片甲骨文中,牛骨仅8片,其余全部是龟甲。其中有一块产于马来半岛的大龟长达44cm、宽35cm,这是迄今为止最大的一块卜甲。但是后来的甲骨窖穴中,龟甲的数量急剧下降,变为以牛骨为主。对于这种现象,也有考古界人士推测殷代卜甲与卜骨是分处埋放的。考虑到甲骨组成随时代变化的特点,马来龟是我们商朝的祖先总热带地区带来的,更有说服力。
总之,甲骨文的突然出现、出产于热带海洋的货贝和马来龟在甲骨中所占比例逐年减少等现象,均支持我们的祖先在到达河南前,曾经在热带地区生活过很长的时间。
我最初的一个信念是,殷商的甲骨文是成熟的文字(图2)。从出现到发展出这样成熟的文字需要几千年乃至上万年的历史。所以,商以前的华夏文明史一个很长。但是,后来一些事实动摇了我的这个信念:很多文字是短时间内创立的,例如蒙古文是借用回鹘文的字母。据说1204年,成吉思汗征服乃蛮人,乃蛮人掌印官回鹘人塔塔统阿遭逮捕,依然守着国家的印信。成吉思汗很赏识他的忠贞,不仅没有杀他,还任命他掌管蒙古国的文书印信,并命令他教授蒙古人用回鹘字母书写蒙古语。而此后约四百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命额尔德尼和噶盖二人参照蒙古文字头创制满文。再如,现代德语文字是马丁路德为了宣传教意,于1521年将圣经翻译成德语,从而创立了语法严谨的现代德语;而俄语文字据说也是两位传教士于300多年前为宣传圣经而创立的。
当然,这些都是拼音文字,而且都是学*、借鉴了别的语言的字母,所以很容易通过改造,创立自己的文字体系。相比之下,朝鲜文,因为字母是自创的,耗时就相对较长。据说,朝鲜文字是“世宗大王”李裪责令郑麟趾、崔恒、朴彭年、申叔舟等,历时30多年,于1443年创立的《训民正音》。
殷墟发掘出来的甲骨文
让我最受震动的是西夏文的创立。作为象形文字的西夏文是一个人仅花三年就创立的:西夏景宗李元昊命大臣野利仁荣花了三年,创制了*六千个字,并迅速得到推广。这可能是由于西夏人是党项族,属于藏族的一支。在语言上,西夏属于汉藏语系。他们对汉语的象形文字有着天然的适应力。
尽管西夏文可能只是个特例,但是它动摇了我利用甲骨文推断*历史久远的逻辑基础。我的*“文明古国”的信念开始动摇,有时候甚至有些自卑。
当年发现甲骨文后,西方学者认为甲骨文是古埃及或者巴比伦传来的,遭到我国学者的强烈反对。但是,如果没有考古证据证明在现今*的地界上有比甲骨文更古老的文字,就不能排除“甲骨文是外来的”。有人说早期的文字可能写在一些易损物上,因此看不到。但是,在我国早期考古遗址中大量出土陶器。陶器是很容易留下文字的器物,但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殷商以前的大量陶器上没有一个文字。难道甲骨文真的是外来的?如果是外来的,那我们的祖先是从古埃及带来了文字,还是像日、韩借用汉字一样,从古埃及、巴比伦学来的?
拓展:甲骨文前世今生的故事
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
主要指*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是*及东亚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商代文字的一种载体。
昨天回答了古苏美尔人创造的楔形文字,我们的甲骨文跟楔形文字,包括后来的古埃及文字,玛雅文字都属于象形文字。也应该都是楔形文字的衍生和延续,是古人记录重大事件的符号。
在甲骨文之前,我们的夏代应该也有自己的符号和文字,但是这些推断在考古学严谨的科学态度面前,都需要一个个的证据链来证实。
一、为什么说甲骨文是最美的文字?
甲骨文,顾名思义,就是刻划在龟甲和牛骨上面的文字,是*的一种古老符号,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
甲骨文的十二生肖写法
甲骨文是中华八千年文明史的组成部分,是中华道统的文之一(岩壁图文、陶文、陶符文、陶刻文、骨甲刻文、甲骨文、铭文、金文、木椟竹简大篆文、木椟竹简隶书文、木椟竹简小篆文、石刻文、汉隶书文、魏晋楷书文等)。
甲骨文的写作特点是具有对称、稳定的写作格局。是目前我们中原汉文化中能见到的最早的成熟汉字,就结字而言,甲骨文外形并且多以长方形为主间或少数方形,具备了对称美或者一字多形的变化美。而且甲骨文在结字上还具有了方圆结合,开合辑让的结构形式,有的字还具有或多或少的象形图画的痕迹,具有文字最初发展阶段的稚拙和生动。
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余年,它不仅是研究我国文字源流的最早而有系统的资料,同时也是研究甲骨文书法重要的财富。它符合汉字的“六书”原则,具备书法的用笔、结字、章法三个基本要素,中文的写作特点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从用笔上看,甲骨文因用刀契刻在坚硬的龟甲或兽骨上,所以,刻时多用直线,曲线也是由短的直线接刻而成。其笔画粗细也多是均匀;由于起刀和收刀直落直起,故多数线条呈现出中间稍粗两端略细的特征,显得瘦劲坚实,挺拔爽利,并且富有立体感。
为什么说甲骨文是中华传统的文字之一呢?因为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这与早期的符合已经有了很大的区别,甲骨文已经系统的记载大事件和卜卦的过程,这是符号无法完成的,但是甲骨文的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幼稚,象形意义也比较明显,有着一种懵懂幼稚的写作线条,正因为如此,也才使得甲骨文具有另一种返璞归真的创造美感。“甲骨书法”现今已在一些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中流行,就证明了它的魅力。
甲骨文的写法对称
二、甲骨文的发现
说起这个,还真有一个传奇的故事。
王懿荣,字正儒,一字廉生,生于清道光二十五年农历六月初八,酷爱研究金石文字学。祖父王兆琛,为经魁、二甲进士、翰林院编修,官至山西巡抚。父亲王祖源,拔贡,历任兵部主事、员外郎、四川成都知府、四川按察使,为著名金石学家和收藏家。发现甲骨文那年王懿荣55岁,在王懿荣发现甲骨文之前,他已著有金石文字方面著作,如《汉石存目》、《南北朝存石目》、《福山金石残稿》、《古泉精拓本》、《石渠瓦斋藏瓦》等共计30余种。并与翁同龢、盛昱、张之洞、孙毓文、刘鹗等人讨论金石文字之学通信达500余封。并此时,王懿荣已三任国子监祭酒,时称“太学师”。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治病时,家人从药店抓回的中药中有一味“龙骨”,上面带有刻划的符号和文字,引起了王懿荣的兴趣,有着金石学家的背景和太学师的身份,他立刻将这种兽骨与汉文化早期的文明状态进行了联想,认为这是先古时期的一种文字符号,将这一种“龙骨”按照2两银子一块的价格进行收购,收集了大约1500块带有文字的兽骨,王懿荣对“龙骨”进行了反复推敲、排比、拼合,深厚的金石功底让他很快了解到这些“龙骨”是龟甲和兽骨,上面的符号是用刀刻上的文字,裂纹则是高温灼烧所致。“细为考订,始知为商代卜骨,至其文字,则确在篆籀之前。”最后,王懿荣确认这些甲骨上所刻的符号确属一种文字,是我们祖先创造的早期的、而且是早于篆籀的文字,即是早于先秦时代青铜器上的文字。这一发现使王懿荣惊喜不已,一扫连日疾病的阴霾。经过溯源,证明这些大多数都是来自河南安阳的甲骨,后来取名“甲骨文”。
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王懿荣被临时任命为京师团练大臣。临危受命,他不得不放下正在研究的甲骨文,仰天长叹:“此天与我以死所也!”
下午城破时,他又组织团勇“以巷为战,拒不投降”,无丝毫惧色,最后兵败。率夫人谢云鹤、儿媳张允淑投井壮烈殉国。
三、甲骨文的传承
安阳城西北的小屯村,是商晚期国都遗址“殷墟”的所在地。
甲骨文的特点
甲骨文,是*的一种古老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是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成熟汉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甲骨文的特点,欢迎大家阅读学*。
书法的渊源与最早的书法形态 - 甲骨文书法的风格演变半坡陶器刻符和大汶口象形文字虽然为我们提供了有关汉字起源的种种历史依据,并且半坡刻符文字的抽象品格也足以使我们对汉字的本质获得足够的理解,从而有效清除笼罩在汉字起源问题上的种种错误观念,但从文字发展史的立场来看,半坡陶器刻符乃至大汶口象形符号毕竟还够不上成熟的汉字形态。相比于半坡陶器刻符,于公元前11世纪出现的甲骨文显示出汉字全面成熟的面貌,因而,在书法史上甲骨文被视作第一代自成体系的汉字符号系统。
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其主要特点:
(1)在字的构造方面,有些象形字只注重突出实物的特征,而笔画多少、正反向背却不统一。
(2)甲骨文的一些会意字,只要求偏旁会合起来含义明确,而不要求固定。因此甲骨文中的异体字非常多,有的一个字可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写法。
(3)甲骨文的形体,往往是以所表示实物的繁简决定大小,有的一个字可以占上几个字的位置,也可有长、有短。
(4)因为字是用刀刻在较硬的兽骨上,所以笔画较细,方笔居多。
由于甲骨文是用刀刻成的,而刀有锐有钝,骨质有细有粗,有硬有软,所以刻出的笔画粗细不一,甚至有的纤细如发,笔画的连接处又有剥落,浑厚粗重。结构上,长短大小均无一定,或是疏疏落落,参差错综;或是密密层层十分严整庄重,故能显出古朴多姿的无限情趣。
甲骨文,结体上虽然大小不一,错综变化,但已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所以有人认为,*的书法,严格讲是由甲骨文开始,因为甲骨文已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
扩展阅读
甲骨文是*的一种古代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甲骨文是一种很重要的古汉字资料。绝大部分甲骨文发现于殷墟。殷墟是著名的殷商时代遗址,范围包括河南省安阳市西北小屯村、花园庄、侯家庄等地。这里曾经是殷商后期中央王朝都城的所在地,所以称为殷墟。这些甲骨基本上都是商王朝统治者的占卜纪录。商代统治者非常迷信,例如十天之内会不会有灾祸,天会不会下雨,农作物是不是有好收成,打仗能不能胜利,应该对哪些鬼神进行哪些祭祀,以至于生育、疾病、做梦等等事情都要进行占卜,以了解鬼神的意志和事情的吉凶。占卜所用的材料主要是乌龟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通常先在准备用来占卜的甲骨的背面挖出或钻出一些小坑,这种小坑甲骨学家称之为“钻凿”。占卜的时候就在这些小坑上加热是甲骨表面产生裂痕。这种裂痕叫做“兆”。甲骨文里占卜的“卜”字,就像兆的样子。从事占卜的人就根据卜兆的各种形状来判断吉凶。从殷商的甲骨文看来,当时的汉字已经发展成为能够完整及在汉语的文字体系了。在已发现的殷墟甲骨文里,出现的单字数量已达4000左右。其中既有大量指事字、象形字、会意字,也有很多形声字。这些文字和我们现在使用的文字,在外形上有巨大的区别。但是从构字方法来看,二者基本上是一致的。
学*甲骨文的感受大家好。
以前跟着傅老师学*的,还有今天新的面孔跟着傅老师学*的,大家下午好。
咱这个项目从去年2015年11月27号启动以来,到今天为止有五个月的时间了吧。
我从学*甲骨文真符以来,不管是对生活,还是(其他方面),尤其最主要的是对古圣先贤古文的理解,感觉是最受益的。
以前学*《黄帝内经》、《老子》还有《易经》这些,就像傅老师说的,时不时地就给概念化了,按照现代的理解去理解当时的真言。
经过傅老师培训还有甲骨符的学*之后,在读古文的时候有一种感觉,虽然没有全部读懂,但是每个(字)的感觉已经突然发生变化了。
真言是一字多义的,先秦时期的真言是一字多义。
越往后,先秦到明清时期写的文言文,唐宋时期大文豪写的这些文言文,和上古的真言比起来,从自我的感觉上就发现文言是一字一词的,或者说一字一义的。
而真言是一字多义,或者一字广义这样的,而文言是一字一词,一字一义的。
然后到民国时期,到现在的时候,发现大家说话都成了几个字说了一个意思,就像白话似的,说了一大堆最后反映了一个意思,就是几字一义。
然后到现在好多人写的书,好多书一写出来就这么厚,什么什么文集这些,很快就翻完了,但是发现讲的道理和古人的真言没法比的。
并且自我感觉,像这么厚的文集,现代人写的这些白话的书,再过上一百年两百年,可能两百年的后人去看这个白话的东西的话,可能意思又变了,完全不是那个意境了。
而真正的像甲骨文,还有当时
学*语言文字的心得体会中华民族是古老的民族,又是伟大、优秀的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为世界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汉字是古老的文字,是*古代文明的标志和象征。
世界上不是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立的语言文字体系,我们的汉语言文字从诞生之日起一直延续至今,中间没有断代或被异化,这在世界语言发展史上是罕见的,这显示汉语言文字强大的生命力。
从仓颉造字的传说,到甲骨文,到秦统一的文字篆字隶书,再到延续至今的通行的楷书,文字的发展史就是我们民族的发展史,从中我们可以领会到我们华夏民族的聪明才智和非凡创造力,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为之感到骄傲自豪,萌发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学好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
法国作家都德在其名篇《最后一课》中对法语作了如下评价: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
这样评价意在表现一位法国老师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其实,我们的汉语才是世界上真正最美的语言,世界上其他任何民族的语言文字都不能与之相提并论,与之相媲美的。
汉字中绝大多数字都是形、音、义的结合体,这是汉字作为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字的魅力所在。
在识字写字教学中,教者应将汉字的美展现出来。
如象形字的简洁、形象之美,会意字的意象之美,形声字的逻辑之美、结构之美
写作业、写作文和写信都离不字。
汉字可是我不开的表达自己交流思想的大工具汉字像一个个可爱的小精灵,在纸上玩耍、嬉戏;像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渓,流过笔尖;又像一朵朵美丽多姿的鲜花愉悦你的心情……汉字是我们每天都能看见的东西,也是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一部分,可以在自己的作业本上发现;可以在街头上发现;还可以在书籍上发现……要是世界上没有汉字会这么办?汉字的演变让我很兴趣,从历史悠久的甲骨文开始,再到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从楷体到甲骨文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甲骨文: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汉字形态,起源于殷商时期。
金文:刻铸在钟鼎等器物上的文字,商周时期出现。
大篆:又叫做籀文,周太史籀创造,春秋战国时期通行于秦国等地。
小篆:适应秦统一*的形式而形成,由大篆简化而成. 。
隶书:形成于战国晚期,成熟于汉代,由小篆简化而成。
楷书:出现于东汉时期,六朝时进一步完善,唐代时成熟,由隶书简化而成。
这些字是多么的有趣啊
汉字我爱你!你是*人民的骄傲,是有历史性的代表,你是我的骄傲,加油!
有些作品还存在着强加标题、乱加标题,以及在中小型作品...但总的看来,其内容多局限于演奏技法的心得体会之类,抽象到理论高度者尚不多见。
...横向展开的另一层含义是,我们应拓宽视野,努力学**传统民族器乐,
1.钟鼎文是与甲骨文相似的文字,是甲骨文的进一步发展,商代末期已经出现在青铜器上。
2.弄清题干中所具有的态度或倾向遇到的题干如果是否定形式,就采用先反后正的答题方式,避免遗漏要点;遇到的题干如果是肯定形式,就采用正面的答题方式。
3.甲骨文“新大星并火”可以解释为新大星“合并”入大火星,可能也是心宿二伴皇的一次爆发。
4.分为甲骨字字频总表和隶定字字频总表两大类,而自选字频表为可按用者要求而检索单一字的字频。
5.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是清朝在河南安阳发现的一种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6.殷墟甲骨文之前存在着一种起码由夏初延续到殷商后期的,以毛笔主要书于简牍的更古老的字体,王城岗遗址和丁公遗址陶文从属于该文字系别。
7..视盘既可以显示物体运动情况,也可以显示许多微妙的现象。比如,植物的光合作用,物质的分子运动,甚至原子核的破裂等情形,都可以用动画的办法显示。
8.这是马天麟年研究学*甲骨文化后的第一幅作品。
9.思想内容,基本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旨。
10..这种笨重的书使用起来当然是极不方便的。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文书,那些竹简和木片有kg重。西汉的时候,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篇文章,用了片竹简。
11.希拉尔先生表示,赫德先生大概被禁止在甲骨文作出基于惠普商业机密的决定,如其收购计划。
12..这些文字是刻在乌龟壳和扁*的兽骨上的,所以叫做甲骨文。
13.最早的汉字人们都说是甲骨文金文……甚至是陶文。
14.拓片之主要名称与其他名称例如甲骨文拓片
15.论证方法,中学要求掌握的有道理论证事实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归谬法。
16.语言特点,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的特点。分析时,一般从修辞上进行分析。感悟,多指发自内心的感受理解领悟等。
17..春秋末期,还出现了写在绸子上面的书。这种书叫做帛书。……这种书比竹简轻便,但成本太高,不容易普遍采用。
18.表达方式,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写作手法,考生要清楚,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等。
19.在甲骨文与SAP的商业间谍诉讼案中,李艾科将作为证人出庭作证,他曾在SAP效力超过年。
20.祖国语言历史久,四千年文化有传承。甲骨文字是源头,小篆楷书是正统。行草飘逸形体美,世人学*永无休。世界母语日,说好*话,写好*字,让中华文化永远流传!
21..*年来,又出现了许多奇妙的书,像会说话的书,能活动的书,立体的书以及缩微型的书等等。
22.甲骨文有能力将迄今 迥然不同 的技术融合在一起,并借此为其他公司提供便利,这进一步印证了这次并购的合理性。
赞美春天的古诗《早春寄王汉阳》赏析
《早春寄王汉阳》是诗人李白的七言古诗,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73卷第11首。此诗前四句主要是围绕着“春还”二字细腻生动地描写了早春的气息。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赞美春天的古诗《早春寄王汉阳》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早春寄王汉阳
唐代:李白
闻道春还未相识,走傍寒梅访消息。
昨夜东风入武阳,陌头杨柳黄金色。
碧水浩浩云茫茫,美人不来空断肠。
预拂青山一片石,与君连日醉壶觞。
译文
听说春天已经回还我还未识其面,前去依傍寒梅访寻消息。
昨夜东风吹入江夏,路边陌上的杨柳冒出嫩芽一片金黄。
碧水浩浩云雾茫茫,王汉阳您啊不来令我空白断肠。
我已预先拂净青山上一片石摆下酒宴,要与您连日连夜醉在壶觞之中。
注释
王汉阳:其人姓王,官职汉阳县令。生*不详。
走傍:走*。
武阳:此指的是江夏。
陌(mò):田间东西方向的道路,泛指的是田间小路。陌头:街头。
美人:古人往往以美人、香草比君子,此指的是王汉阳。
预拂:预先拂拭。
壶觞(shāng):酒器。壶:盛液体的容器。觞:古代酒器;欢饮,进酒。晋陶潜《归去来辞》:“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唐白居易《将至东都先寄令狐留守》诗:“诗境忽来还自得,醉乡潜去与谁期?东都添箇狂宾客,先报壶觞风月知。”金马定国《送图南》诗:“壶觞送客柳亭东,回首三齐落照中。”清顾炎武《陶彭泽归里》诗:“瓮盎连朝浊,壶觞永日酣。”清阮葵生《茶馀客话》卷四:“先生辨舟中几人,服某某色;杯斝壶觞之属,历历可数。”
鉴赏
诗的内容很简单,不过是邀请朋友前来探春畅饮而已,但是写得活泼自然,不落俗套。细细吟味,作者那一颗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诗心,能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诗的前四句主要是围绕着“春还”二字细腻生动地描写了早春的气息,写春天是怎样悄然回归的,表达了诗人终于迎来了春天的那种喜悦之情。“闻道春还未相识”,是说只听到春天回来了,还没有见到她。一开始就流露出急于看到春还的`心情。其实当寒凝大地的时候,春天的气息才刚刚萌动,哪里能亲眼见到她呢!所以“闻到”二字表明春归的消息最先是从人们交谈中听到的。如此生活细节,一经诗人捕入诗句便增加了诗的韵味。既然是闻春未见春,就自然要去寻春、问春,于是引起了下面的诗句。“走傍寒梅访消息”,梅是无生命的,怎么能够拜访、叩问呢?这是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走”“访”二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急不可待地走出房舍,到梅树下去探究春天归否的一片诗情。“昨夜东风入武昌”一句是写春归。
人们常说:一夜暖风就染绿了柳梢头。这里“东风”之前冠以“昨夜”二字,意在形容久盼不归的春风,一夜之间就迅速而又静悄悄地来了。然而这还仅仅是表现时节骤然暗换的特点,并没有写出春归的气势来,所以“东风”之后再缀一“入”字,表明春风的到来是排挞而入的。这样就把春归的特点表现得维妙维肖了。可见诗人炼字炼句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陌头杨柳黄金色”一句是写早春的动人景象。全诗至此几经婉转方才暗暗点明诗人终于看到了“春还”这一层意思。“黄金色”是一种嫩嫩的鸭黄之色。春上柳梢,最初并不是绿色,那是因为细嫩的柳尖刚刚钻出,还没有饱受春光的沐浴,因而显得很幼稚,从远处看去便是一种朦胧的悦目的灿然金色。*人刘永济说:“景物之接于人无私也,而慧眼词人独能得其灵妙,……然景物自有精、粗之不同,而感人最深,必其精者。故当其由目入心之际,殆已加以拣择而遗其粗迹;及乎由心出手之时,不过自写吾心之照耳。”(《词论》)可见诗人写早春之色,不用“嫩绿”“新绿”等字,完全是出于细心观察又融进了自己喜悦之情所得。总观如上四句,诗人先写“闻道”,再写“走”“访”,直至东风荡入之后,方才写所见到的焕然春景,这全是紧扣“春还”二字娓娓写来,细如抽丝地再现了早春姗姗来迟的脚步儿声。
诗的后四句是邀请朋友前来醉饮赏春。五六两句是全诗的承转机杼之句。“碧水浩浩云茫茫”是比兴用法,没有更多的意思,不过是用景语虚引而已。从而自然贯通到“美人不来空断肠”一句上来。既然春已回归,而美人未至,岂不辜负了一片融融春光!为此诗人才说他有“断肠”之恨。称朋友为“美人”,亦不过是言思念之切,用这样戏谑俏皮的诗句寄给朋友更见友情的亲密。“预拂青山一片石,与君连日醉壶觞”,是说自己已经预先将青山中一片石拂拭干净,只等朋友来此痛饮一番。这两句写得尤为精采。诗人不直言说透“邀请”二字,而是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了一个动人的细节,便把邀请的殷切之情表达出来了,同时还含有共赏春光之意,这样便与前四句所婉转写出的盼春、迎春之意暗暗沟通了。古人作诗,结句大体不出景结、情结两法。本诗当属予情结。全诗结末一股按撩不住的赏春激情全从“连日醉壶觞”数字一涌而出,足以荡人心魄。
清代袁枚提倡诗要有“性灵”,他在《随园诗话》中曾说:“牡丹芍药,花之至富丽者也,剪彩为之,不如野蓼山葵矣。味欲其鲜,趣欲其真,人必知此而后可与论诗。”本诗之妙,即在于写阳春之气不落俗套。比如诗中“闻道春还未相识,走傍寒梅访消息”,就完全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话虽然说得通俗,但是是新鲜活泼,全似从心里流出,饶有情致。又比如“预拂青山一片石,与君连日醉壶觞”也一是出于一片真情。这就证明:只有情真,才有诗人自己的个性。
赞美冬天的古诗全文
冬天,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白雪皑皑,冰冻三尺。那纯洁的白雪,都让人忍不住陶醉。古诗中是如何赞美冬天的`呢?一起来看看吧。
《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露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梅花》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子夜冬歌》
唐·崔国辅
寂寥抱冬心,裁罗又褧褧。
夜久频挑灯,霜寒剪刀冷。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终南望余雪》
唐·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问刘十九》
唐·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冬至夜怀湘灵》
唐·白居易
艳质无由见,寒衾不可亲。
何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塞下曲》
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冬夕》
唐·岑参
浩汗霜风刮天地,温泉火井无生意。
泽国龙蛇冻不伸,南山瘦柏消残翠。
《初冬夜饮》
唐·杜牧
淮阳多病偶求欢,客袖侵霜与烛盘。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干?
《冬夜送人》
汉字谐音古诗大全
在学*、工作、生活中,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汉字谐音古诗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忧)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夜雨寄北》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嘱),却话巴山夜雨时。
《望月怀远》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嘱)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草》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情)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出塞》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留),春风不度玉门关。
《秋夜曲》唐·王维
桂魄初生秋(愁)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终南山》唐·王维
太乙*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情)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登岳阳楼》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留)。
《日暮》唐·杜甫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
风月自清(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留)暗壁,草露滴秋(愁)根。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
《秋夕有怀》唐·杜牧
念远坐西阁,华池涵月凉。
书回秋(愁)欲尽,酒醒夜初长。
露白莲衣浅,风清蕙带香。
前年此佳景,兰棹醉横塘。
《秋夕》唐·杜牧
银烛(嘱)秋(愁)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凉州词(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渡汉江》是一首思乡情切的五言小诗,真实刻画了游子久别还乡激动而又复杂的心情。它的作者就是唐代赫赫有名的大诗人宋之问,被誉为“仙宗十友”之一。
宋之问虽是著名诗人,也流传下来大量人们熟知的经典名篇,但是,他却是一位人品极差,劣迹斑斑,被后世诟病的文人。
1、因诗杀亲
宋之问有一外甥,名曰刘希夷,与之年纪相仿,不爱仕途爱诗文。
有一次刘希夷写了一首《代悲白头翁》,尤其里面两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时至今日,依旧传唱不衰。
所以宋之问看后,自然赞不绝口,就请求外甥把版权让给自己,当时刘希夷也答应了,可没过几天,刘又反悔了。宋之问一听,恼羞成怒,于是命人用装满土的袋子,将亲外甥给活活的压死了。
可叹这位才华横溢,不满30岁的大才子,就这样殒命于亲舅舅的手里。
这哪里是文人,这就是凶悍的强盗。
2、卖友求荣
唐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武则天去世,太子李显复位,即为中宗。
中宗登基后,首先诛杀的就是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张昌宗。而作为二张的党羽宋之问,受到牵连,被中宗贬为泷州参军,就是今天的广东罗定。
当时的广东可不是今天的广东,繁华似锦,一派盛世景象。那时的广东属岭*荒之地,人烟稀少,物质匮乏,生活水*自然艰苦,所以,吃惯了美味佳肴的宋之问,实在无法忍受下去,没过多久,便瞒着朝廷,偷偷逃回洛阳,躲在了好友张仲之的家里。
然而,张仲之万没想到,自己留到家里的宋之问,却是一条冻僵了的蛇,一匹被猎人追赶的狼。
虽说武则天当时已死,可是她的势力并未全部铲除,所以武三思仍然声名显赫。
为了搬到奸人,张仲之和同僚在私下,密谋杀掉武三思,这一消息被宋之问听到后,速派侄子前往武三思府上告发,致使张仲之全家被杀。
而宋之问因卖友求荣,不但没有被追究逃回洛阳之罪,反被提拔为鸿胪主薄,后又升迁考功员外郎,其所作所为,令人不齿。
就是这样一个大奸大恶之人,却也留下了一批不错的诗文,比如《渡汉江》,仅仅20个字,就道尽诗人逃跑途中的忐忑不安,而且还千古流传。
3、经典解析
《渡汉江》这首小诗,真切表达了诗人想回家又不敢回,急切却又徘徊的矛盾心里。
诗曰: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此诗既是宋之问被贬泷州后,无法忍受那里的艰苦,在逃回洛阳的途中所作。
首联“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写诗人被贬岭*荒之地,本已够苦的了,何况与家人又断绝了音信。现在只能经过冬天捱到春天,这是一段漫长的时间。
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对亲人的一片思念之情。
尾联“*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写诗人逃归途中的心里变化。
逃离贬地,离家乡、亲人越来越*,可是心中的担忧,却愈加厉害,最后变成一种害怕,怕到不敢询问从家乡过来的人,因为诗人不知道因为自己遭到贬谪,家人是不是受到了牵连或不幸。
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担忧,和对自己前途的恐惧。
结语
宋之问一代大诗人,他那个时代的精英层人物,以他的学识和才华本该青史留美名,然而他却自毁三观:为名,冤杀至亲;为利,出卖朋友,全然没有一点文人的气节和清高。
“天作必有雨,人作必有祸”,宋之问这样有奶便是娘的主,其后果自然不会好到哪里。公元712年八月,李隆基继位,随即赐死于徒所,结束了他的人生旅程,也留下了千古骂名。
而他的一些诗文却流传下来,广为传颂。所以我们对于一个人评判,要从辩证的角度去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才是王道。
《幽兰操》
兰之猗猗,扬扬其香。
不采而佩,于兰何伤。
今天之旋,其曷为然。
我行四方,以日以年。
雪霜贸贸,荠麦之茂。
子如不伤,我不尔觏。
荠麦之茂,荠麦之有。
君子之伤,君子之守。
唐·王勃
《春庄》
山中兰叶径,城外李桃园。
岂知人事静,不觉鸟啼喧。
《兰》
清风摇翠环,凉露滴苍玉。
美人胡不纫,幽香蔼空谷。
唐·唐彦谦
《兰》
谢庭漫芳草,楚畹多绿莎。
于焉忽相见,岁宴将如何。
唐·施肩吾
《兰渚泊》
家在洞水西,身作兰渚客。
天昼无纤云,独坐空江碧。
唐·马戴
《秋思》
亭树霜散满,野塘凫鸟多。
蕙兰不可折,楚老徒悲歌。
唐·李世民
《芳兰》
春晖开禁苑,淑景媚兰场。
映庭含浅色,凝露泫浮光。
日丽参差影,风传轻重香。
会须君子折,佩里作芬芳。
唐·李白
《孤兰》
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
虽照阳春晖,复非高秋月。
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
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
唐·张九龄
《感遇》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唐·无可
《兰》
兰色结春光,氛氲掩众芳。
过门阶露叶,寻泽径连香。
畹静风吹乱,亭秋雨引长。
古诗赞汉字的甲骨文写法
写甲骨文的古诗
有趣的甲骨文古诗
含甲骨文的古诗
甲骨文版的古诗
何字的甲骨文古诗
甲骨文有关的古诗
甲骨文形式的古诗
甲骨文类的古诗
古诗的甲骨文加中文
用甲骨文写的诗词
用甲骨文写的诗词图片
李白甲骨文的古诗
甲骨文写的古诗《元日》
用甲骨文写的爱国古诗
甲骨文诗句图片
甲骨文的古诗月字旁吗
简单的甲骨文写的古诗
用甲骨文写春节的古诗
简单的甲骨文古诗图片
甲骨文写的古诗作品
关于甲骨文的古诗和诗歌
郭沫若有关甲骨文的古诗
关于中秋节的古诗甲骨文
三个甲骨文一首古诗的题目
甲骨20字的古诗大全图片
文法学院口号
赞汉文帝的古诗
赞美甲虫的古诗
赞美花甲年的古诗
思念情深的古诗词
古诗关于重阳节的古诗
红楼梦中十首怀古诗的含义
太行的古诗意思
七夕女儿节的古诗
六岁小孩背的唐诗古诗
游子吟的古诗带音版
赞美精神品格的古诗
王朝路上的古诗
关于清明节的古诗的小视频
江南逢李龟年古诗的拼音版
夸奖晚辈的古诗
凊明明的古诗
突出场景的古诗
古诗里有朱的古诗
写传统节日的古诗五言
边词的古诗和图画
古诗关于游园不值的
中秋的第二首古诗
劝学诗宋代的古诗
有关诗雨的古诗
带拼音的古诗词图片
练字推荐练的古诗
江南疯件归年的古诗
小学六年一共学的古诗
赠刘景文带拼音版的古诗
关于清明的古诗五首
居于闹市还能静心读书的古诗
形容花和茶的古诗
关于秋收时节爱国的古诗
鸡与乌鸦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