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教版教科书古诗风斜的读音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人教版教科书古诗风斜的读音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人教版教科书古诗风斜的读音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人教版教科书古诗风斜的读音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关于斜字古诗词的读音
在日复一日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斜字古诗词的读音,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斜字古诗词的读音
《现代汉语词典》第1507页指出,“斜”字只有一个读音,但有三种意思:①形容词,跟*面或直线既不*行也不垂直的;②动词,倾斜;③姓。
而《古代汉语词典》第1731页则指出,“斜”字有三种读音:①xié;②xiá;③yé,陕西终南山山谷名。根据其注解,“斜”旧读“xia”。也就是说,“斜”字在古时候读“xiá”。
我举两首古诗中出现了“斜”字的读音:
一首是唐代诗人李峤的《风》。诗的原文是这样的: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另一首是唐代诗人杜牧的《山行》。诗的内容是这样的: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以前的诗集注解中曾有特别提示,为了押韵,诗中的这个“斜”字可以读“xiá”,但是*年来可能是出于“规范字音”的需要,“xiá”的读音便被取消了,以致于连《现代汉语词典》这样权威的工具字典中都显示“斜”字只有“xié”的读音。但是,即便是为了“规范读音”,我仍认为这种改法有待商榷,理由如下: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再如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乌衣巷》一诗中也有一个“斜”字: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但“斜”字在古诗词里并非只有“xia”音,《古代汉语词典》第1731页中就有举例,如杜牧的诗《怀钟陵旧游》中“斜斜更落西山影,千步虹桥气象兼”;张志和的词《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中的“斜”字都念“xie”。因此,要判断在古诗词中“斜”字读“xie”还是“xia”,应该结合整首诗或词连看,看有没有涉及到押韵的问题。若涉及到押韵,一般发“xia”音,若不涉及押韵,则一般发“xie”。
资料拓展:
题目含有斜字的古诗及赏析
1.梧桐影·落日斜古诗词
落日斜,秋风冷。今夜故人来不来,教人立尽梧桐影。
诗文赏析
“落日斜,秋风冷。”首先烘托出词中主人公所处的特定环境:落日馀晖,秋风送寒。只有六个字,却字字珠玑。尤其着一“冷”字,不仅点染出秋天黄昏的冷寂,而且衬托出词人思念友人的凄切感情,更为下文“今夜”蓄势,巧妙地伏下一笔。
“今夜故人来不来?教人立尽梧桐影。”从全文分析,词人与友人早已相约在先,而且从“落日斜”时,兴冲冲地等待友人到来,一直等到“立尽梧桐影”,等待的时间久了,黄昏而入夜,而月上东楼。“梧桐影”显然是明月所照映。“影子”尽了,意味着月亮落了,天也快亮了。等待友人欢会共语,久久不见到来,自然等急了,个中不无抱怨情绪。“今夜故人来不来?”是自问,还是问人,抑或问天地星月?是啊,词人殷切地等待友人,从“落日斜,秋风冷”,如今已是夜深人静,银河星稀,明月西落,不只见出等待之久,更见出那焦急烦怨中的思念之深、盼望之切。这是一种特定环境中特有的人物的特殊感情。如果说这一问是抒情主人公脱口而出、所未经意,那么末句“立尽梧桐影”则意蕴极深,“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寥寥五字,字字传神,处处含情,说明等待友人的确时间很长很长了。词人借一“影”字,写出了月华满地,不能勾起思念友人的深情;对月孤影,不能不触动孤独寂冷的感受;梧桐萧疏,月影已尽,不能不引起虚掷欢聚之良宵的幽怨而又切盼的思念之情。
全词二十个字,“落日”、“秋风”、“梧桐影”,词人极善于借助外物环境来烘托人物内心的情思,达到境与情谐、景与情通的至境。这种渲染烘托、借景抒情的手法,在晚唐五代词中堪称上乘。吕岩的词,正如传说中他的神仙踪迹,飘忽无定,不可捉摸。北宋柳永《倾杯》词中“愁绪终难整,又是立尽梧桐碎影”,即袭此词之意。
2.浣溪沙·惆怅梦余山月斜
唐代韦庄
惆怅梦余山月斜,孤灯照壁背窗纱。小楼高阁谢娘家。
暗想玉容何所似?一枝春雪冻梅花,满身香雾簇朝霞。
赏析
这是一首“寄兴深微”的艳词。
上片写眼中所见的景象,是在梦醒后睡眼惺忪时见到的。它给人一种迷离恍惚、依稀隐约的审美感受。是现实中的生活,也是幻想中的追求;像是别有寄托,又像是纯粹抒情。词的上片,情景交融,浮现在人们眼前的画面是:一座高高的小楼,有个蒙着碧纱的小窗,反射出照在壁上的一线灯光,笼罩在朦胧的月色中。一个惆怅自怜的青年,正凝望着那反射出灯光的.窗口,原来这就是绝代佳人“谢娘”的住房。“谢娘”,在韦庄的诗词中常用来指意中人,不过这首词中的“谢娘”,完全是词人心造的幻影,并不是现实生活中的某个佳人。只是词中抒情主人公看到那碧纱窗下,孤灯荧荧,便驰骋着丰富的想象,幻想出一个背灯斜坐、含情脉脉的深闺丽人来,反映了词人一种朦胧的理想和追求。寄托在若有若无之间,情趣在若隐若显之际。乍看起来,似乎只是寻常的艳语;细味之后,又觉得语言之外,还有一些值得咀嚼的东西。与词人同时期的张泌也有一首《浣溪沙》,跟这首词的意境很相似。词云:“独立寒阶望月华,露浓香泛小庭花,绣屏愁背一灯斜。云雨自从分散后,人间无路到仙家,但凭魂梦访天涯。”画面同样出现了楼和月,人和灯,梦和花,皆景中含情,深得风人之旨。然而一个是对往事的回忆,一个是对未来的追求;一个是写曾经热恋过的对象,一个是写素未谋面的佳人;一个把重温旧好,寄托在梦魂的访问,一个是把朦胧的追求,付诸驰骋的想象。两相对照,张词写的只是爱情的纠葛,别离的愁绪;而韦词却在男女之外,别有兴寄,更加耐人寻味,更加富有深意。
下片抒情主人公继续展开想象的翅膀,对背灯坐在碧纱窗下的美人进行浪漫主义的描绘。把花的精神赋予美人,把美人的“玉容”写成花,使花成为美人的倩影,美人成为花的化身。一支生花的妙笔,出神入化,为花锡宠,为人争春,在艳语之中,寓比兴之意,确是大家笔墨。“一枝春雪冻梅花,满身香雾簇朝霞”,可见他理想中的美人,容貌像雪一样的洁白,梅一样的疏淡。衣裳像雾一般的飘逸,霞一般的鲜艳。词人把自己朦胧中的追求,写得如此高洁,如此淡雅,使人自然联想到“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的爱国诗人屈原的自画像,其言外自有寄托,自有高致,绝不同于寻常的艳词。张炎说得好:“簸弄风月,陶写性情,词婉于诗”(《词源》)。读者若试拿韦庄这首词的下片,跟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一枝被艳露凝香”(《清*调》),白居易的“芙蓉如面柳如眉”、“梨花一枝春带雨”(《长恨歌》),对照来看,既可以发现它们之间的继承关系,又可以寻绎出它们之间的“新变”轨迹。太白和乐天是以花柳来喻其貌,用“朝露凝香”和“梨花带雨”传其神,自然是千秋妙笔。然其意止于“以形写神”,“以景传情”,把杨妃的“天生丽质”形容得形神俱肖而已。至于韦词所描写的那个美人,则是雪里梅花,具有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霞中仙子,具有超凡绝俗的潇洒风韵,象外有象,景外有景,作为物化于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具有极大的启发性和诱发力,既能给人们以真实的感知,又能给人们以丰富的联想。以朦胧的美,含无穷的趣,正是它的艺术生命和灵魂之所在。月下观景,雨中看山,雾里赏花,隔帘望美人,往往能够引起人们更好的审美情趣,其奥秘就在于它以有限表无限,以实境带虚境,以朦胧代显露,能使人以丰富的想象补充具体的情景,从而取得了“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的艺术效果。这也就是韦庄这首词所追求的审美趣味,所发出的艺术光辉。
3.《水调歌头·把酒对斜日》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去作钓鱼翁。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赏析」
诗意,寄寓田园之思。并且紧跟问句,愤然发问:谁是国中豪杰?答语显然:国中豪杰舍我其谁!而英雄又何处可用武?词人无奈地说:“请借我浪迹江湖的舟楫”;我愿效法范蠡大夫,做个钓鱼隐士。把退隐心情表现得委婉有致而又酣畅淋漓,渲染得十分饱满。
这几句真实反映了词人遭受了人生的种种挫折,抱负未得施展,理想不能实现,从而憔悴失意,无可奈何的苦衷。《水调歌头·登多景楼》一词有“可怜报国无路,空白一分头”、“此意仗江月,分付与沙鸥”,坦露的也正是这种思想。这种思想在当时的爱国志士中带有普遍性和典型性。辛弃疾与之唱和的词中就有“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桔千头。”这些发自内心深处的感慨和悲愤,饱含着多少辛酸苦辣。最后两句,笔调顿挫。在那股去国离家,退隐田园的感情洪流奔腾汹涌之时,骤然放下闸门。从而强烈表现了词人立志报效国家的拳拳之心;倾吐了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形象生动地再现了词人既欲摆脱一切,又彷徨无地的心态,以及憨厚、忠悃的性情。它与屈原“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离骚》)的爱国精神一脉相承。
综上所述,这是一首十分明显的感怀秋日的词。作者与辛弃疾是至交。人品、气节十分相似,词品、格调也很相*。公元1178年(即淳熙五年),杨炎正与辛弃疾共同乘舟路过镇江、扬州,曾写下有名的《水调歌头·登多景楼》,抒发报国无路、虚度光阴的苦楚。《水调歌头·登多景楼》与此词内容相似,词情亦颇有相通之处,可以对照着看。
中国古诗文语言优美、内容丰富,承载了我们民族几千年灿烂文明,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好古诗文不仅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初中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我们只有采取多读、多记、适当拓展并开展多形式的活动策略加强古诗文教学,才能真正培养学生学*古诗文、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能力。
1.劝学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①。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③。虽有槁暴,不复挺者④,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⑤,金就砺则利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⑦,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⑧。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⑨。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⑩;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⑪。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⑫。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⑬。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⑭;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⑮。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⑯。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⑰。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⑱。
【注】
①君子: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已:停止。
②青:靛青,一种染料,从蓝草中取得。蓝:草名,也叫蓼(liǎo)蓝,叶子含蓝汁,可以做蓝色染料。
③中(zhònɡ)绳:(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线。木工用拉直的墨线来取直。:通“煣”,使弯曲。规:圆规。
④虽有槁 (ɡǎo)暴(pù):即使又晒干了。有:通“又”。槁暴:晒干。槁:枯。暴:晒。复:再。挺:直。
⑤受绳:经墨线比量过。
⑥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就:动词,接*、靠*。砺:磨刀石。
⑦“君子博学”一句:君子广泛地学*而且每天对自己的言行检查、省察。参(cān):验、检查。一说,参,通“叁”,多次,表概数。省(xǐnɡ):省察。乎:相当于“于”。
⑧须臾:片刻,一会儿。跂(qì):提起脚后跟。博见:见得广。
⑨见者远:意思是人在远处也能看见。疾:强,这里指声音宏大。彰:清楚。
⑩假:借助,利用。舆:车。利足:脚走得快。致:到达。能水:善于游水。水:用作动词,游水,指游泳。绝:横渡。生(xìnɡ):通“性”,资质、禀赋。物: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积善成德”三句:积累善行,养成好的品德,就会得到最高的智慧,具备圣人的思想境界。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骐骥(jì):骏马。驽马:劣马。十驾:马拉车十天所走的路程。锲:刻。镂:雕刻。用心一也:(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用:因为。六跪:六条腿,蟹实际上是八条腿。跪:蟹腿。螯:蟹钳。躁:浮躁,不专心。
【赏析】
《劝学》较系统地论述了学*的目的、意义、态度和方法,是古代论述“学*”的重要文章。这里节选的着重论述学*的重要意义、作用和学*应持的态度。作者反复论证人的知识、才能、品德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学*和积累取得的。即使是圣人的思想,也可以在不断的学*和积累中具备。所以,任何人都应当持恒专一,脚踏实地,不断学*。
首段提出全文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第2段,论述学*的重要意义。作者先用一连串的比喻进行论证,然后说明人要广博地学*并不断反省自己,就会智慧明达、行为无过。
第3段,论述学*的作用。作者先从正面阐述学*的显著效果,接着阐述良好效果的取得是因为凭借外界条件,最后推论人需要通过学*来改造、提高自己。
第4段,说明学*应持的态度。全段分三层:第一层着重说明知识需要积累;第二层着重说明学*贵在持之以恒;第三层着重说明学*必须专心致志。这三层意思层层深入,内在联系十分紧密。
2.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③?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④;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⑤?是故无贵无贱⑥,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⑦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⑧;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⑨。是故圣益圣,愚益愚⑩。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⑪。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其句读者⑫,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⑬,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⑭。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⑮,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谀⑯。”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⑰,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⑱!
圣人无常师⑲。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⑳。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注】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学者:求学的人。
②所以:用来……的、……的凭借。受:通“授”,传授。
③生而知之:生下来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识和道理。孰:谁。
④闻:知道,懂得。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师之:就是“以之为师”。
⑤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先生于吾)还是比我小(后生于吾)呢?庸:岂、哪。知:了解、知道。年:这里指年龄。之:结构助词,无实在意义。
⑥是故:因此,所以。无:无论,不分。
⑦师道:从师的风尚。道:这里有风尚的意思。
⑧出:这里指超出。犹且:尚且,还。
⑨众人:一般人。下:低于。于:向。
⑩“圣益圣”两句: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益:更加、越发。于其身:对于他自己。身:自己。耻师:以从师为耻。耻:意动用法。惑:糊涂。授之书而*其句读(dòu):教给他书,(帮助他)学*其中的文句。之:指童子。其:指书。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须停顿的地方为读。“或师焉”两句:有的从师,有的不(从师)。意思是不知句读的倒要从师,不能解惑的却不从师。不:通“否”。遗:丢弃。百工:各种工匠。相师:拜别人为师。族:类。曰师曰弟子云者:称“老师”称“弟子”等等。云者:有“如此如此”的意味。“位卑则足羞”两句:(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耻辱;(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乎谄媚。谀:阿谀、奉承。不齿:不屑与之同列,羞与为伍,意思是看不起。齿:并列、排列。“今其智”二句:如今士大夫们的见识竟反而比不上巫医、乐师、工匠这类人,真是奇怪的事啊!常师:固定的老师。郯(tán)子:春秋时郯国(今山东郯城一带)的国君,孔子曾向他请教官职的名称。苌(chánɡ)弘:周敬王时的大夫,孔子向他请教过音乐的事。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孔子向他学过弹琴。老聃(dān):就是老子,孔子曾向他问礼。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几个人同行,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不必:不一定。术业有专攻: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攻:学*、研究。六艺经传(zhuàn):六经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乐》久已失传,这是沿用古代的说法。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时:指当时士大夫中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嘉:赞许。古道:指古人从师之道。贻(yí):赠送。
【赏析】
《师说》是韩愈的一篇著名论文。全文分4段。
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并以教师的职能作用总论从师的重要性和择师的标准。
第2段指出今人不从师的恶果、表现和原因,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这一段用对比的方法分三层论述。第一层,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相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第二层,以为子择师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指出“小学而大遗”的谬误;第三层,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作对比,批判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
第3段以孔子对待老师的言行为例,说明从师应有的态度,阐明教和学的关系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
第4段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说明写作本文的缘由。
3.逍遥游
庄子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①。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②。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③。《齐谐》者,志怪者也④。《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⑤。”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⑥。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⑦。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⑧;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⑨。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⑩,抢榆枋而止⑪,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⑫?”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⑬;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⑭。之二虫又何知⑮!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⑯。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⑰,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⑱。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⑲!汤之问棘也是已⑳。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古诗中衰字的读音
在我们*凡的日常里,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古诗中衰字的读音,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TAG:衰字 读音
唐朝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中有一句脍炙人口的名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句中的“衰”字究竟该读什么音?“孩子的课本上,“衰”的注音为“shuāi”,但我们当年念书时,老师说这个字该念‘cuī’。这个字到底该念什么音啊?我和女儿为此还争了几句呢。”昨天,市区读者周女士来电询问。
周女士说,读小学的女儿为准备期末考试,上周在家大声背诵课文。当读到《回乡偶书》时,她清楚地听到女儿将“乡音无改鬓毛衰”中“衰”字念成“shuāi”,于是她当即指出女儿的“错误”,并告诉女儿这个字应该读“cuī”。但女儿却嘟着嘴巴称自己没背错,书上所标的拼音就是这么读的,老师也是这么教的。于是她又翻看字典,结果字典里两种读音都有,但没说在古诗里该读哪种音。周女士非常纳闷:唐诗是讲究压韵的,该诗首联是“少小离家老大回(hui)”,因此“乡音无改鬓毛衰”中“衰”字念成“cuī”,以体现押韵。如果念成“shuāi”,诗歌的韵律美又如何体现呢?
记者昨天来到市新华书店,翻看书店里有关小学生古诗读本发现,除了“衰”字被标注为“shuāi”,还有一些古诗中的多音字也回到该字的最常用的读音,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斜”字的标注音为“xié”,而非“xiá”。记者随机问了几位小学生“衰”字的'读音,他们全都异口同声地读“shuāi”。
记者就此采访了几位小学语文老师。据介绍,古诗里个别多音字读音的变化是在小学新课程改革之后。这些字到底该读什么音,如今在老师中间也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应该按教材中所标注的,因为教材是经专家审定的,应该有一定道理。但也有人认为,应该回归诗歌的本色,充分体现其韵律美。
省特级语文教师、温州市实验小学校长白莉莉称,古诗、古文中字的两读现象在中小学课本中较为常见。教材中把多音字回归其最常用的读音,可能是为了便于小学生接受、理解。既然课本上已经标注了相应的读音,教师可以先按书本上的教,但最好再向学生介绍其原来的读音,以增加孩子在古诗方面的知识。
拓展:
古诗欣赏
1、江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2、敕勒歌
勅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3、悯农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4、锄禾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5、咏鹅 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6、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4、风 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5、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6、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6、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8、春晓 孟浩然
春晓不觉眠,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9、凉州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0、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1、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2、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我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文化历史,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很多文学作品,现在也是进入小学课堂,成为孩子们必须要学*掌握的一部分。其实古诗词本身作为一项考点来讲,就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以李白的“赠汪伦”来讲,主要讲授了李白送别汪伦时候的不舍之情,因此如果孩子*时能从诗人思想情感上面出发,那么背诵记忆古诗词无疑是非常轻松的。
可是根据我的了解,不少孩子学*这方面内容是很困难的,不少同学甚至根本不愿意花时间去记,这样的话肯定是不行的。其实记古诗词根本不难,但是一定不能用错方法,死记硬背肯定过不了多久就会忘记,所以必须慢慢的引导,找准孩子学*古诗词的时候,所遇到的问题。
所以鉴于此下面老师归纳整理了,最新小学必背古诗词300首!含课内课外内容汇总,非常全面,都是考试大纲上要求必须要掌握的内容,希望家长们都能替其收藏好,看看自己的孩子能背几首了?
一起课堂整理了小学阶段常见的古诗集合,供家长和同学学*之用。
1.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 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 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 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 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2.咏鹅 唐 骆宾王
鹅, 鹅, 鹅, 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3.七步诗 (三国·魏) 曹植
煮豆燃豆萁, 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4.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 阴山下。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5.凉州词 唐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6.回乡偶书 唐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7.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8.登鹳鹊楼 唐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9.春晓 唐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10.宿建德江 唐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人。
11.从军行 唐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12.凉州词 唐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13.出塞 唐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14.芙蓉楼送辛渐 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15.竹里馆 唐 王维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6.送元二使安西 唐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17.鹿柴 唐 王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18.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19.别董大 唐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20.静夜思 唐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1.赠汪伦 唐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2.古朗月行 唐 李白
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 飞在青云端。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23.望庐山瀑布 唐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4.独坐敬亭山 唐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25.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人教版教科书古诗风斜的读音
斜在古诗风中的读音
古诗风里的斜的读音
古诗风斜的正确读音
部编版古诗风的读音
古诗风中的斜正确读音
古诗风中的斜的正确读音
能进教科书的古诗
教科书的古诗词
浙教九下教科书期末的古诗
小学教科书上的古诗
风的古诗斜的读音
风的古诗斜的读音是
部编版古诗斜的读音
教科书里的古诗插图
小学教科书中的古诗
教育部规定古诗斜的读音
杜牧教科书上的古诗
教科书上的古诗词
除教科书之外的李白古诗
扶桑人教科书中的古诗
风李峤古诗斜的读音
教科书中的古诗都是上上之选吗
部编版教材里的古诗风的注音
小学生教科书中的古诗
古诗风李峤解的读音
小学教科书收录的古诗文
教科书中的古诗都是精挑细选的吗
教科书上不会出现的古诗
写进小学教科书的十首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