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诗三首古诗的课文梳理

关于马诗三首古诗的课文梳理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马诗三首古诗的课文梳理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马诗三首古诗的课文梳理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马诗三首古诗的课文梳理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k+) 语录(18) 说说(30) 名言(2) 诗词(3k+) 祝福(6) 心语(888)

  • 初二语文课文芦花荡知识点梳理

  • 初二,语文,初中
  • 初二语文课文芦花荡知识点梳理

      教育(Education)狭义上指专门组织的学校教育;广义上指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拉丁语educare是西方“教育”一词的来源,意思是“引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二语文课文芦花荡知识点梳理,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选自《孙犁文集》,本文是孙犁的“白洋淀故事之二”“之一”是他的另一篇小说《荷花淀》。孙犁:小说家,散文家,其清新的文风被称为“荷花淀派”。

      2、老头子:外貌描写,行动、语言等描写。

      3、老头子:老当益壮,充满活力,精干坚韧,智勇双全,出奇制胜,爱憎分明,爱国,过于自信和自尊(性格核心)。

      4、写景的作用: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精神世界,加强抒情韵味。

      5、重点:

      ①景物描写

      ②人物性格:爱国抗日,自尊自信,爱憎分明,智勇双全。

      一、芦花荡知识点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提防dīfang疟yào子寒噤jìn

      吆喝yāohe蹿cuān仄zè歪转弯抹mò角

      (点拨:注意“提”、“喝”、“抹”等是多音字。)

      2.解释下列词语。

      (1)寒噤:因寒冷而哆嗦。

      (2)张皇失措: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3.用恰当词语填空。

      (1)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2)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2.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撤。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芦花荡》的作者是现代著名作家孙犁,选自《孙犁文集》,本文是作者的“白洋淀纪事之二”,“之一”是他的另一篇小说《荷花淀》。

      一、文学常识

      《芦花荡》选自《孙犁文集》。作者孙犁,原名孙树勋,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小说散文结集《白洋淀纪事》之一《荷花淀》,之二《芦花荡》。

      二、重点字词

      (1)拼音

      竹篙(gāo)疟(yào)子寒噤(jìn)蹿(cuān)

      仄(zè)歪飒(sà)飒泅(qiú)着转弯抹(mò)角

      (2)解释词语。

      提防:小心防备。央告:央求。能耐:技能、本领。

      悠闲:闲适自得。

      转弯抹角: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

      仄歪:倾斜、歪斜。

      张皇失措: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三、段落划分

      一(1—8)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和主要人物。(为情节展开作铺垫)

      二(9—19)一天夜里老头子护送两个女孩去芦苇塘。(开端)

      三(20—54)老头子由于过于自信导致大女孩子受伤,决心教训敌人挽回自己的面子。(发展)

      四(55—63)老头子痛打日本鬼子,为大菱报仇。(高潮、结局)

      四、小说的相关知识

      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刻画人物的方法:外貌(肖像)、行动、语言、心理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小说的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序幕、尾声。

      小说的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等)。

      4.快速默读课文,理清记叙要素,把握课文内容

      时间:一天夜里地点:芦苇塘人物:老头子、大菱、二菱

      事件:老头子送大菱二菱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大菱负伤流血,老头子发恨要讨还血债。

    [阅读全文]...

2022-03-01 10:20:14
  • 《木兰诗》课文知识梳理

  • 知识,阅读
  • 《木兰诗》课文知识梳理

      在学完初中语文的每篇课文后,及时地复*课文知识点是学*的关键,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木兰诗》课文知识,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文学常识: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南朝宋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一首著名的叙事诗,它和《孔雀东南飞》被誉为“乐府双璧”。

      2. 通假字:

      A.对镜帖花黄:帖,通“贴”,粘贴、贴上。

      B.出门看火伴:火,通“伙”,伙伴。

      C.著我旧时裳:著,通“着”,穿。

      3.古今异义:

      A.愿为市鞍马:市:古义:买;今义:集市。

      B.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古义:只,只是;今义:表转折,但是。

      C.双兔傍地走:走:古义;跑;今义:步行。

      D.木兰不用尚书郎:不用:古义:不愿做;今义:没有必要。

      E.卷卷有爷名:爷:古义:指父亲;今义:指爷爷。

      4.一词多义:

      ①帖:A.昨夜见军帖:文告、文书。B. 对镜帖花黄:帖,通“贴”,粘贴、贴上。

      ②市:A.愿为市鞍马:动词,买。 B.东市买骏马:名词,集市。

      ③将:A.出郭相扶将:扶持。 B.将军百战死:将领。

      5.互文的翻译:

      A.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译文:将军和壮士们身经百战,出生入死,多年以后,有的战死了,有的回来了。

      B.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译文:雄兔、雌兔都脚步跳跃、双眼迷离。

      6.成语: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能我是雄雌。”后人据此概括出一个成语:扑朔迷离,比喻事情错综复杂,不易辨别真相。

      7.思想内容:

      它叙述了木兰代父从军十多年以及立功后不接受奖赏而还乡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

      8.文章结构:

      第一、二段:从“唧唧得唧唧”到“从此替爷征”,木兰得征兵的消息,准备代父从军。

      第三段:木兰做入伍准备和赴战地途中的见闻、感受。

      第四段:概括记叙木兰十年征战的情况。

      第五段:木兰入朝受赏,向天子表明了不受官爵,解甲还乡的请求。

      第六段:木兰与家人的欢聚,改装后同伴的惊讶。

      第七段:以兔作比,写出木兰的豪感,表现了人们对女英雄的赞美。

      9.木兰的形象: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爱国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机杼zhù 可kè汗hán 鞍鞯jiān

      辔pèi头 溅jiān溅 啾jiū啾 柝tuò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木兰当户织 当:对着。

      (2)惟闻女叹息 惟:只。

      (3)愿为市鞍马 市:买。

      (4)赏赐百千强 强:有余。

      (5)出郭相扶将 郭:外城。

      (6)著我旧时裳 著:穿。

      (7)双兔傍地走 傍:靠*,贴*。

      (8)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但:只。

      (9)万里赴戎机 戎机:战争。

      (10)旦辞爷娘去 旦:早晨。

      3.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阅读全文]...

2022-03-17 12:55:28
  •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梳理前四首

  • 七年级,语文
  •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梳理前四首

      在日常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梳理前四首,欢迎大家分享。

      竹里馆

      王 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作者简介]王维(约701—761),字摩诘,祖籍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唐代诗人、画家,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著有《王右丞集》。

      [赏析]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诗的用字、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作。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天成的大手笔。

      [参考译文]月夜,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间或弹弹琴,间或吹吹口哨。竹林僻静幽深,无人知晓,只有明月陪伴,殷勤来相照。

      春夜洛城闻笛

      李 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诗,皆为人传诵。有《李太白集》。

      [赏析]全诗紧扣一个“闻”字,抒写诗人闻笛的感受。这笛声不知是从谁家飞出来的,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并不准备让别人知道他,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这就是“谁家玉笛暗飞声”的“暗”字所包含的意味。“散入春风满洛城”,是艺术的夸张,在诗人的想象中,这优美的笛声飞遍了洛城,仿佛全城的人都听到了。

      笛声飞来,乍听时不知道是什么曲子,细细听了一会儿,才知道是一支《折杨柳》。所以写到第三句才说“此夜曲中闻折柳”。这一句很讲究,不说听了一支折柳曲,而说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这“折柳”二字既指曲名,又不仅指曲名。“折柳”代表一种*俗、一个场景、一种情绪,“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它能唤起一连串具体的回忆,使人们蕴藏在心底的乡情重新激荡起来。“何人不起故园情”,好像是说别人,说大家,但第一个起了故园之情的不正是诗人自己吗?

      [参考译文]灯火渐熄的夜晚,谁家传出悠扬的玉笛声,笛声随着春风,飘满整个洛城。这种夜晚听到《折杨柳》的曲调,有谁不会萌发思念故乡的深情。

      逢入京使

      岑 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安。

      [作者简介]岑参(约715—770),荆州江陵(今湖北荆州)人。唐代诗人,天宝进士。曾随高仙芝到安西、武威,后又入封常清北庭幕府。安史之乱**朝任右补阙,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对边塞生活深有体验,善于描绘异域风光和战争场景。代表作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赏析]第一句是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的是在长安的自己的家。“东望”点明长安的位置。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

      第二句带有夸张的意味,强调自己思忆亲人的.感情,这里暗暗透出捎家书的微意了。“龙钟”在这里是指泪流纵横的样子。“龙钟”和“泪不干”都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对长安的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

      三、四句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气。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此时,心情是复杂的: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有开阔豪迈的胸襟。

      这首诗的妙处在于不假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诗人善于把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义。

      [参考译文]回头东望故园千里,路途遥远,两袖都沾湿了,涕泪依然不干。途中与君马上邂逅,想写信却无纸笔,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安。

      晚 春

      韩 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卒谥文,世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

      [赏析]一、二句写花草树木探得春将归去的消息,便各自施展出浑身解数,吐艳争芳,色彩缤纷,繁花似锦,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想象之奇,实为诗中所罕见。三、四句写那本来乏色少香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提示人们应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的未来。

      [参考译文]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竞相争妍斗艳。就连那没有美丽颜色的杨花和榆荚也不甘寂寞,随风起舞,化作漫天飞雪。

    [阅读全文]...

2022-06-14 22:40:45
  • 高一语文《过秦论》知识梳理

  • 语文,高一,知识
  • 高一语文《过秦论》知识梳理

      漫长的学*生涯中,看到知识点,都是先收藏再说吧!知识点是知识中的最小单位,最具体的内容,有时候也叫“考点”。想要一份整理好的知识点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语文《过秦论》知识梳理,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通假字

      ①外连衡而斗诸侯 / 约从离衡(衡,通"横" )

      ②孝公既没(没,通"殁",死亡)

      ③合从缔交/约从离衡 / 于是从散约败(从,通"纵",指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称为"合纵" )

      ④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疲惫)

      ⑤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通"呵",喝问)

      ⑥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

      ⑦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⑧百有余年矣(有,通"又" )

      ⑨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抗,通"亢",高 )

      ⑩威振四海(振,通"震",震动)

      二、古今异义

      ①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于是,在这种情况下;西河:黄河以西。)

      ②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在这时)

      ③山东豪俊遂并起(山东: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指山东省。)

      三、一词多义

      1.固

      ①据崤函之固(险固,坚固,特指地势险要,城郭坚固,形容词用作名词)

      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牢固,顽强,形容词)

      ③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固守的据点,屏障,名词)

      2.因

      ①因遗策(沿袭,动词)

      ②因利乘便(趁着,介词)

      ③因河为池(凭借,依据,介词)

      3.亡

      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损失,动词)

      ②追亡逐北(逃亡,动词;此用作名词,指逃亡的军队)

      ③吞二周而亡诸侯(灭亡,动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灭亡)

      4.制

      ①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动词)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动词)

      ③履至尊而制*(统治、控制,动词)

      5.兵

      ①……赵奢之伦制其兵 / 行军用兵之道(军队,名词)

      ②收天下之兵 / 信臣信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 斩木为兵(兵器,名词)

      6.策

      ①蒙故业,因遗策(策略、计策,名词)

      ②振长策而御宇内(马鞭子,名词)

      7.致

      ①以致天下之士(招引、招纳,动词)

      ②致万乘之势(达到、获得,动词)

      8.之

      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的,结构助词)

      ②……赵奢之伦制其兵(这,指示代词)

      ③商君佐之(他,指秦孝公,代词)

      ④聚之咸阳(代"天下之兵",代词)

      9.及

      ①非及向时之士(比得上,动词)

      ②及至秦始皇(到,等到,介词)

    [阅读全文]...

2022-05-29 16:03:00
  • 《阿房宫赋》文言知识梳理

  • 知识
  • 《阿房宫赋》文言知识梳理

      引导语: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这篇《阿房宫赋》是大诗人杜牧的名作,这篇文章也是历来高考重点,下面小编就为大家梳理了一下关于《阿房宫赋》中的文言知识。

      《阿房宫赋》文言知识梳理

      一、一词多义

      1、一:

      ①六王毕,四海一(数作动,统一)

      ②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数词,一)

      ③黄鹤一去不复返(副词,一旦)

      ④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副词,全,都)

      ⑤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形,专一)

      ⑥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形,一体)

      2、爱:

      ①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爱)

      ②使秦复爱六国之人(爱护)

      ③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

      ④晋陶渊明独爱菊(喜欢)

      3、取:

      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夺取)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提取)

      ③今入关,财物无所取(拿)

      ④留取丹心照汗青(助词,着)

      4、族:

      ①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名作动,灭族)

      ②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类,属)

      ③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名词,家族)

      5、焉: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②或师焉,或否焉(代词,它)

      ③且焉置土石(哪里)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代词,怎么)

      ⑤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代词,在那里)

      6、而:

      ①骊山北构而西折(表并列)

      ②不敢言而敢怒(表转折,却)

      ③谁得而族灭也(表递进,并)

      ④授之书而*其句读者(表并列)

      ⑤学而时*之,不亦乐乎(表递进,并且)

      7、夫:

      ①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于拒秦(语气词,不译)

      ②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句首语气词,表示议论,不译)

      ③予观夫巴陵胜状(代词,那)

      二、词类活用

      1、六王毕,四海一(一:数作动,统一)

      2、辞楼下殿,辇来于秦(辇:名作动,坐辇车)

      3、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朝、夜:名作状,在早上,在夜晚)

      4、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收藏、经营:动作名,搜集保存的金银珠宝)

      5、鼎铛玉石,金块珠砾(鼎、玉、金、珠:名作动,把……当作……)

      6、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族:名作动,灭族)

      7、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哀:形作动:感动悲哀;鉴:意动,以……为鉴)

      8、复道行空,不霁何虹(虹:名作动,出现彩虹)

      三、古今异义的词

    [阅读全文]...

2021-11-24 14:56:49
  • 古诗两首课文教学反思

  • 课文,教学,反思
  • 古诗两首课文教学反思

      在日常学*、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两首课文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朗读的情感,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感情,我千方百计创设情景,营造氛围,使学生置身于大自然中。如,老师的配乐范读,投影打出的画面,有感*彩的激励语言等等,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学生入情入境,充分地展开了想象,提高了教学效率。

      与此同时,我以读为本,把读和理解、读与想象等有机结合,并不断提高读的要求,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学*理解地读,投入感情地读,配画加上动作地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直至会背诵,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想象力,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凝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老师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自由练读”,让读得不够的学生再读,重视了群体活动,同时也注意到了学生的差异,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1、自学时间充分。

      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学,学生能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写写画画,动手查查字典,同桌的还可以商量商量,学生学得主动,的确有所收获。同时渗透了学*古诗的方法,潜移默化培养自学能力。

      2、质疑环节落实。

      在汇报了读懂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而且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

      3、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第二首古诗。

      基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浅显易学的特点,学*这首古诗时,我宣布:“对于这首古诗,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能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擅长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还有什么别的方法都可以试一试。”这样的安排彻底放开了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最喜欢的方式学*,真正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体现出教为学服务的思想,课堂气氛热烈。

      在学生学*遇到困难时,老师能顺势引导,随机应变,表现出对古诗的准确把握和深刻理解。如,两位诗人思乡情感的体现:“我应该怎样吟诵这两首诗才能表达呢”当一学生没有说准时,老师问:“谁还有不同的意见”当学生能联系诗句说准后,老师仍指导与点拨,及时、准确、到位。另外,激励语言的`运用,也体现出素质教育的思想,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少了老师个人风采的展示,多了切实为学生服务的应变。

      课堂上启发学生互相交流查阅资料的收获,不但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对学生终生有益。特别是课后作业的布置:“除了学过的,同学们再找一两首,下节课你们来做老师,给大家介绍。”很有新意,它打破了课内外的界限,扩大了学生的课外阅读,这正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学*目标

      1.认识乞、霄、烛、晓4个生字,会写乞、巧、霄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教学挂图、古典音乐。

      2.收集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第 一 课 时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已经学了很多古诗,谁愿意把你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

      2.同学们背诵的这些古诗,有的描写大自然的美景,有的反映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等,而今天我们学的这两首古诗却取材于民间神话传说。

      3.板书课题,理解乞巧。

      a.认读乞,组词:乞求、乞丐等。

      b.联系课后资料袋理解乞巧。

      自主学*,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读正确、读流利这首诗。

      2.同桌互读互查。

      3.出示生字卡霄,认读、组词,与宵区别。(留给学生自己发现,为《语文园地八》中的我的发现留下伏笔)

      4.尝试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再读感悟,品味诗意

      1.学生自读自悟。

      2.小组合作,根据课后资料袋和牛郎织女的故事来理解诗意。

      3.全班交流,吟诵诗句。

      练说促背,趣味识记

      1.教师激趣:一个节日中蕴含着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一首诗又取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同学们了解了神话故事,又学*了这首古诗,收获一定不少,现在我们分成两组,进行一个比赛,一组看挂图讲牛郎织女的故事,一组配乐背诵古诗,看谁故事讲得好,古诗背得棒。□教学设计

      2.小组练*。

      3.进行比赛。

      识字写字

      1.自主识字,仔细观察怎样写好字。

      2.教师范写乞、霄,学生练写。

      拓展阅读

      阅读《寒食》《元日》《清明》等以节日为题的古诗。

      第 二 课 时

      复*导入

      1.比赛背诵《乞巧》。

      2.听写乞、巧、霄、渡4个字。

      3.出示课题《嫦娥》,学生讲关于嫦娥的故事。

      自主学*,感悟诗意

      1.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可轮读、大声读、同桌合作读、自读等。

    [阅读全文]...

2022-02-16 06:17:25
  • 《答谢中书书》知识梳理

  • 知识,阅读
  • 《答谢中书书》知识梳理

      《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章以感慨发端,言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答谢中书书》知识梳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基础知识识

      本文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Mò)陵(今江苏南京)人有《陶隐居集》

      2.文言词语

      【共】一起【谈】谈论,欣赏【交辉】交相辉映【四时】四季【歇】消散【颓】坠落【沉鳞】潜在水中的鱼鳞,借代鱼【竞跃】争相跳跃竞,争着【欲界】指人间【仙都】指仙境【复】再【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

      1.*石壁,五色交辉( 辉映 )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消散 )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坠落 )( 潜游在水中的鱼 )

      4.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参与,这里指欣赏 )

      二、翻译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译: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2.*石壁,五色交辉

      译:*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3.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译: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4.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译: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5.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译: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6.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三、理解探究

      1.整体把握

      文章以感慨发端,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具体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仰视俯视、*远高远的视角,动静结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

      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本文写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2.问题探究

      (1).作者描写景物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观察角度:由仰而俯;景物形象:由显而微;景物状态:由静而动;时间交代:由朝而夕使山川景物和谐、完整、统一

      (2).“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

      答: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

      (3).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什么?

      答: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4).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什么?

      答:*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

      (5).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什么?

      答: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6).“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7).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答: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8).分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答:“歇”“颓”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感情和行为,有过程,激发人的想像,充满生命气息“鳞”字是用借代,避俗,增加了语言表现力,文学色彩浓厚

      (9).本文是在是一篇美文试分析美在何处

      1)意境美风光绮丽,融入感情,形成优美的意境①山水相映之美②色彩配合之美③晨昏变化之美④动静相衬之美

      2)结构美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以“美”点明全文中心中间部分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首尾呼应,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文中的写景部分,仰视再俯瞰,复*看,最后又分“晓”与“夕来写,次第井然

      3)语言美言简意赅,多用对称四字句,配以长句收束;修饰词语使颜色、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

      拓展内容:《答谢中书书》的赏析

    [阅读全文]...

2022-07-30 20:38:10
  • 韩愈《马说》课文

  • 韩愈,八年级
  • 韩愈《马说》课文

      《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论说文体,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马说”这个标题为后人所加。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韩愈《马说》课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马说

      作者: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ì)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注释

      1、伯乐:孙阳。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2、千里马:原指善跑的骏马,可以日行千里。现在常用来比喻人才;特指有才华的人。

      3、而:表转折。可是,但是。

      4、故虽有名马: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故:因此 。 虽:即使。名:名贵的。

      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没)。祗(zhǐ):只是。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6、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骈,两马并驾。骈死:并列而死。于:在。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引申为马厩。

      7、不以千里称也:不因日行千里而著名。指马的千里之能被埋没。以:用。 称:出名。

      8、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9、一食:吃一顿。食,吃。

      10、或:有时。

      11、尽(1):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12、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

      13、石(仍读“shí”),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一石约等于一百二十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14、食马者:食,通“饲”,喂。

      15、其:指千里马,代词。

      16、是:这样,指示代词。

      17、虽:虽然(与前面的虽不一样,这里指虽然)

      18、能:本领。

      19、足:足够。

      20、才 :才能。

      21、美:美好的素质。

      22、外见(xiàn):表现在外面。 见:通“现”,表现;显现。

      23、且:犹,尚且。

      24、欲:想要。

      25、等:等同,一样。

      26、不可得:不能够得到。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27、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28、求:要求。

      29、策之:驱使它。策: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指鞭策,驾驭。之:代词,指千里马。

      30、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以:按照。道:正确的方法。

      31、食之:食,通“饲”,喂。

      32、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这里指喂饱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材:通“才”,才能。尽(2):竭尽,发挥出。

      33、鸣:马嘶。

      34、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35、执:拿。

      36、策:马鞭。

      37、临:面对。

      38、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39、其(1):难道,表反问语气。

      40、其(2):大概,表推测语气。

      41、邪:通“耶”,表示疑问的语气词,意为“吗”

      42、知:懂得,了解,认识。

    [阅读全文]...

2022-06-21 20:47:39
  • 法语关系代词用法梳理

  • 法语
  • 法语关系代词用法梳理

      关系代词是法语语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语法内容,在各种国内、国外考试中都作为必考点出现。下面是yjbys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法语关系代词用法梳理,欢迎阅读!

      【重要概念】

      1. 关系从句,也叫形容词性从句,由关系代词引导,其作用在中整个复合句中相当于一个形容词。

      2. 关系代词引导关系从句,是连接两个分句的桥梁。它代表主句中的先行词。

      【梳理总结】

      一、 简单关系代词qui,que,où,dont

      1. qui

      qui在从句中做主语,先行词可以是人或物。

      例:Je naime pas les gens qui mentent. 我不喜欢说谎的人。

      代替先行词les gens(人),在从句中做主语

      例:Elle regarde les voitures qui passent dans la rue. 她看着街上过往的车辆。

      代替先行词les voitures(物),在从句中做主语

      例:L’homme à qui je parle est mon professeur. 跟我说话的那个人是我的老师。

      代替介词à加先行词l’homme(人),在从句中做主语

      2. que

      que在从句中做直接宾语或表语,先行词可以是人或物:

      例:Le parfum quelle porte sent vraiment bon. 她搽的香水很好闻。

      代替先行词le parfum(物),在从句中做直接宾语

      例:La lettre que jai écrite est très longue. 我写的那封信很长。

      代替先行词la lettre(物),在从句中做表语

      3. où

      où在句中作地点状语和时间状语,先行词是表示地点和时间的名词。

      例:Lendroit où je travaille nest pas loin. 我工作的地方不远。

      代替介词à+先行词l’endroit,在从句中做地点状语。

      例:Il faisait très froid le jour où tu es venu. 你来的那天天气很冷。

      代替介词à+先行词le jour,在从句中做时间状语。

      4. dont

      dont 在从句中可以做间接宾语、状语或补语,用法比较多样。总结起来可以简单地记忆为代替de引导的补语。先行词可以是人或物。

      例:J’ai acheté un ordinateur dont je suis très satisfait. 我买了一台电脑,对它非常满意。

      代替形容词补语de cet ordinateur。être satisfait de qqch. 对……满意

      二、 ce qui,ce que, ce dont的用法

      当先行词是中性代词ce,指代一个大家都知道的不需要重复的东西。

      例:Voici le menu. Choisis ce qui te plat. 这是菜单,选些你爱吃的吧。

      ce 指代les plats,虽然上下文中没有出现,但是根据le menu可以得知。

      例:Ecoutez bien ce que je vais dire. 好好听我接下来的话。

      ce指代les choses

      例:.Je connais déjà ce dont tu parles. 你说的'我已经知道了。

      ce指代les choses。parler de qqch.

      三、关系代词quoi

      只能代物,前面一般会有介词。它的先行词限于ce,rien,quelque chose等这些不确定的或泛指的词。(很多同学会觉得 quoi 很难理解,其实 quoi 就是 que 的重读形式,所以和介词连用的时候就用quoi 而不用que。)

      例:C’est ce à quoi nous songions. 这就是我们所想的。

      songer à qqch.

      四、 复合关系代词lequel,laquelle,lesquels,lesquelles

      当先行词指物,关系代词前又有介词时,一般使用复合关系代词。

      使用时要注意:和先行词性数一致,与介词连用时注意缩合形式

      例:Il m’a posé des questions auxquelles je n’ai pas pu répondre. 他向我提了一些问题,我回答不出来。

      代替des questions。répondre à qqch.

      例:Il y a un arbre dans la cour à l’ombre duquel on dne souvent. 院子里有棵树,我们经常在树下吃饭。

      替arbre。à l’ombre de cet arbre。

      注意:如果先行词是人,倾向于用介词+qui而不用复合关系代词。比如刚才的例句:L’homme à qui je parle est mon professeur. 跟我说话的那个人是我的老师。

    [阅读全文]...

2022-01-14 05:56:20
  • 语文《答谢中书书》知识梳理归纳

  • 知识,语文,阅读
  • 语文《答谢中书书》知识梳理归纳

      关于陶弘景的作品《答谢中书书》有着怎样的知识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答谢中书书》知识梳理归纳,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一.基础知识识

      本文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Mò)陵(今江苏南京)人有《陶隐居集》

      2.文言词语

      【共】一起【谈】谈论,欣赏【交辉】交相辉映【四时】四季【歇】消散【颓】坠落【沉鳞】潜在水中的鱼鳞,借代鱼【竞跃】争相跳跃竞,争着【欲界】指人间【仙都】指仙境【复】再【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

      1.*石壁,五色交辉( 辉映 )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消散 )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坠落 )( 潜游在水中的鱼 )

      4.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参与,这里指欣赏 )

      二.翻译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译: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2.*石壁,五色交辉

      译:*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3.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译: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4.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译: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5.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译: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6.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三.理解探究

      1.整体把握

      文章以感慨发端,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具体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仰视俯视、*远高远的视角,动静结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

      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本文写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2.问题探究

      (1).作者描写景物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观察角度:由仰而俯;景物形象:由显而微;景物状态:由静而动;时间交代:由朝而夕使山川景物和谐、完整、统一

      (2).“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

      答: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

      (3).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什么?

      答: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4).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什么?

      答:*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

      (5).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什么?

      答: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6).“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7).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答: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8).分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答:“歇”“颓”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感情和行为,有过程,激发人的想像,充满生命气息“鳞”字是用借代,避俗,增加了语言表现力,文学色彩浓厚

      (9).本文是在是一篇美文试分析美在何处

      1)意境美风光绮丽,融入感情,形成优美的意境①山水相映之美②色彩配合之美③晨昏变化之美④动静相衬之美

      2)结构美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以“美”点明全文中心中间部分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首尾呼应,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文中的写景部分,仰视再俯瞰,复*看,最后又分“晓”与“夕来写,次第井然

      3)语言美言简意赅,多用对称四字句,配以长句收束;修饰词语使颜色、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

      四.文言知识

    [阅读全文]...

2022-01-22 00:48:06
马诗三首古诗的课文梳理 - 句子
马诗三首古诗的课文梳理 - 语录
马诗三首古诗的课文梳理 - 说说
马诗三首古诗的课文梳理 - 名言
马诗三首古诗的课文梳理 - 诗词
马诗三首古诗的课文梳理 - 祝福
马诗三首古诗的课文梳理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