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医的名言

关于关于中医的名言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关于中医的名言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关于中医的名言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关于中医的名言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21) 语录(45) 说说(4) 名言(55) 诗词(6) 祝福(2) 心语(229)

  • 中医名言警句

  • 名言
  •   中医,注重养生之道,防大于治。那么*古代的这些名医,又有哪些至理名言可以给我们启发呢。

      1、医之为道大矣,医之为任重矣。(清·喻昌《医门法律·自序》)

      2、医,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于情。(清·喻昌《医门法律·问病论》)

      3、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后晋·张昭远《旧唐书·孙思邈传》)

      4、望闻问切宜详,补泻寒温宜辨。(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行方智圆心小胆大论》)

      5、夫医者,非仁爱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晋·杨泉《物理论》)

      6、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

      7、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8、大医精诚(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9、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10、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素问·五藏别论》)

      11、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后晋·张昭远《旧唐书·孙思邈传》)

      12、医非仁爱不可托,非廉洁不可信。(元·戴良《九灵山房集·卷十一》)

      13、(医)勿重利,当存仁义,贫富虽殊,药施无二。(明·龚廷贤《万病回春·云林暇笔》)

      14、上医医国,其次疾人,固医官也。(《国语·晋语八》)

      15、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16、凡为医道,必先正己,然后正物。正己者,谓明理以尽数也;正物者,谓能用药以对病也。(南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医工论》)

      17、凡为医者,性情温雅,志必谦恭,动必礼节,举止和柔。(南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医工论》)

      18、业医者,活人之心不可无,而自私之心不可有。(宋·刘昉《*新书·自序》)

      19、未医彼病,先医我心。(宋·刘昉《*新书·自序》)

      20、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阅读全文]...

2022-07-15 23:31:52
  • 中医名言警句

  • 名言,中医,语录
  •   中医,注重养生之道,防大于治。那么中国古代的这些名医,又有哪些至理名言可以给我们启发呢。

      1、医之为道大矣,医之为任重矣。(清·喻昌《医门法律·自序》)

      2、医,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于情。(清·喻昌《医门法律·问病论》)

      3、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后晋·张昭远《旧唐书·孙思邈传》)

      4、望闻问切宜详,补泻寒温宜辨。(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行方智圆心小胆大论》)

      5、夫医者,非仁爱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晋·杨泉《物理论》)

      6、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

      7、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8、大医精诚(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9、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10、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素问·五藏别论》)

      11、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后晋·张昭远《旧唐书·孙思邈传》)

      12、医非仁爱不可托,非廉洁不可信。(元·戴良《九灵山房集·卷十一》)

      13、(医)勿重利,当存仁义,贫富虽殊,药施无二。(明·龚廷贤《万病回春·云林暇笔》)

      14、上医医国,其次疾人,固医官也。(《国语·晋语八》)

      15、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16、凡为医道,必先正己,然后正物。正己者,谓明理以尽数也;正物者,谓能用药以对病也。(南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医工论》)

      17、凡为医者,性情温雅,志必谦恭,动必礼节,举止和柔。(南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医工论》)

      18、业医者,活人之心不可无,而自私之心不可有。(宋·刘昉《*新书·自序》)

      19、未医彼病,先医我心。(宋·刘昉《*新书·自序》)

      20、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阅读全文]...

2022-05-21 09:16:35
  • 关于中医的名言

  • 名言,中医,语录
  • 大家知道关于中医药的重要性的名言吗

    望、闻、问、切。

    大医精诚 唐代家孙思邈著有《大医精,说:“凡大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求含灵之苦……勿避险希、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

    如此可为苍生大医。

    ” 杏林春暖 杏林春暖,常被用来赞誉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医生。

    相传三国时,名医董奉隐居庐山。

    他为人看病从不收诊金,只要被治愈的病人种植杏树。

    几年以后,被治愈者无数,而杏树也有了十余万株,蔚然成林。

    每当杏熟的时候,董奉便贴出告示,凡是到此买杏者,不收银钱,得用稻谷来换杏。

    然后董奉又将收到的稻谷,悉数用于救济穷苦百姓。

    乡民们敬佩董奉的人品和医德,便写了杏林春暖的条幅挂在他家门口。

    从这以后,杏林春暖一词逐渐流传开来,沿用至今。

    “悬壶济世” 《后汉书·方术列传》上记载着一个奇异的传说:东汉时有个叫费长房的人。

    一日,他在酒楼喝酒解闷,偶见街上有一卖药的老翁,悬挂着一个药葫芦兜售丸散膏丹。

    卖了一阵,街上行人渐渐散去,老翁就悄悄钻入了葫芦之中。

    费长房看得真切,断定这位老翁绝非等闲之辈。

    他买了酒肉,恭恭敬敬地拜见老翁。

    老翁知他来意,领他一同钻入葫芦中。

    他睁眼一看,只见朱栏画栋,富丽堂皇,奇花异草,宛若仙山琼阁,别有洞天。

    后来,费长房随老翁十余日学得方术,临行前老翁送他一根竹杖,骑上如飞。

    返回故里时家人都以为他死了,原来已过了十余年。

    从此,费长房能医百病,驱瘟疫,令人起死回生。

    这仅是一则神话传说,但却为行医者罩上一层“神秘外衣”。

    后来,民间的郎中为了纪念这个传奇式的医师,就在药铺门口挂一个药葫芦作为行医的标志。

    如今,虽然中医大夫“悬壶”已很少见到,但“悬壶”这一说法保留了下来。

    《黄帝内经》中的“上医、中医、下医”即:‘’上医治未病之病,谓之养生;中医治欲病之病,谓之保健;下医治已病之病,谓之医疗。

    ”用后现代医学的说法,“上医”属于养生学,“中医”属于保健学,或都叫预防医学,下医才是今天理解的医学。

    “一屋不扫扫天下”6、学校是学所,文明是成功之本。

    7、让我们来:关心集体,爱护公物,保护环境

    7、环境整洁优美,生活健康科学,社会文明进步。

    8、手边留情花似锦,脚下留情草如茵

    9、让我们的素质及文明展现在一言一行中

    10、向老师说声好,不困难;困难的是,要坚持向老师真心地说声好。

    12、花儿用美丽装扮世界,我们用行动美化校园

    13、顺手捡起是的一片纸,纯洁的是自己的精神; 有意擦去的一块污渍,净化的是自己的灵魂。

    14、以滥用水为耻,以节约水为荣。

    15、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树新风。

    16、讲究社会公德,爱护公共环境。

    17、珍惜自己,关爱他人,革除陋*,从我做起。

    18、告别陋*,健康文明。

    3、讲究社会公德,爱护公共环境。

    4、环境整洁优美,生活健康科学,社会文明进步。

    5、讲文明,信科学,防非典,同行动。

    6、珍惜自己,关爱他人,革除陋*,从我做起。

    7、万众一心抗非典,众志成城保畅通。

    8、科学、健康、环保、文明。

    9、革除陋*,战胜非典。

    10、告别陋*,健康文明。

    11、讲究公共卫生,爱护公共设施,维护公共秩序,遵守公共道德。

    12、大搞爱国卫生运动,铲除病菌滋生土壤。

    13、告别陋*崇尚文明,向不良卫生*惯宣战。

    14、克服不良*惯,养成文明行为。

    [阅读全文]...

2022-01-28 15:07:55
  • 关于中医的名言警句

  • 名言
  • 关于中医的名言警句

      名言警句,是指一些名人或普通人说的,写的,历史纪录的,经过实践所得出的结论 或建议,以及警世的比较有名的言语。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中医的名言警句,欢迎大家分享。

      1、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业》)

      2、善摄生者,无犯日月之忌,无失岁时之和。(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养性》)

      3、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汉·张机《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4、人是小乾坤,得阳则生,失阳则死。(明·张介宾《类经附翼·大宝论》)

      5、天地之理,有开必有合;用药之机,有补必有泻。(清·程国彭《医学心悟·论补法》)

      6、医也者,顺天之时,测气之偏,适人之情,体物之理。(清·吴瑭《温病条辨·解儿难》)

      7、精是吾神,气是无道,藏精养气,保守坚真。(清·董浩等《全唐文·卷九四五》)

      8、人生如天地,和煦则春,惨郁则秋。(清·程杏轩《医述·医学溯源》)

      9、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

      10、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

      11、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帝王世纪·击壤歌》)

      12、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13、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素问·宝命全形论》)

      14、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

      15、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素问·举痛论》)

      16、饱食即卧,乃生百病。(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

      17、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吕氏春秋·尽数》)

      18、早起不在鸡鸣前,晚起不在日出后。(宋·李昉等《太*御览·卷七百二十》)

      19、养心莫善于寡欲。(战国·孟子《孟子·尽心》)

      20、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21、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素问·上古天真论》)

      22、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素问·上古天真论》)

      23、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素问·上古天真论》)

      24、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25、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素问·移精变气论》)

      26、谨道如法,长有天命。(《素问·生气通天论》)

      27、食后须行百步多,手摩脐腹食消磨。(清·尤乘《寿世青编·孙真人卫生歌》)

      28、精、气、神,养生家谓之三宝。(明·绮石《理虚元鉴·心肾论》)

      29、善服药者,不如善保养。(明·解缙《永乐大典·卷一万一千六百二十》)

      30、乳贵有时,食贵有节。(清·吴谦等《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

      31、食能以时,身必无灾。(《吕氏春秋·尽数》)

      32、不学无术,急于求售,医之过也。(清·喻昌《医门法律·明络脉之法》)

      33、小儿无冻饿之患,有饱暖之灾。清·吴瑭《温病条辨·解儿难》

      34、夫医者,非仁爱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晋·杨泉《物理论》)

      35、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

      36、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37、大医精诚(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38、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39、今之医者,惟知疗人之疾而不知疗人之心。(清·程文囿《医述·治法》)

      40、不读书穷理,则所见不广,认症不真;不临证看病,则阅历不到,运动不熟。(清·宁松生《医林选青·医有体用论》)

      41、凡为医者,性情温雅,志必谦恭,动必礼节,举止和柔。(南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医工论》)

      42、业医者,活人之心不可无,而自私之心不可有。(宋·刘昉《*新书·自序》)

      43、未医彼病,先医我心。(宋·刘昉《*新书·自序》)

      44、医非仁爱不可托,非廉洁不可信。(元·戴良《九灵山房集·卷十一》)

      45、人身疾苦,与我无异。凡来请召,急去无迟。(明·江瓘《名医类案·医戒》)

      46、(医)勿重利,当存仁义,贫富虽殊,药施无二。(明·龚廷贤《万病回春·云林暇笔》)

      47、(医)以活人为心,不记宿怨。(明·万全《新刊万氏秘传幼科发挥·肺所生病》)

      48、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49、夫医必自爱自重,而后可临大病而是托。(清·怀抱奇《医彻·品行》)

    [阅读全文]...

2022-01-18 07:33:39
  • 中医张仲景格言

  • 格言,中医,励志
  • 患者,养生之父母也。

    ——钟南山医德最重要的是解决问题,而不是服务态度。

    ——钟南山以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

    ——孙思邈夫有医术,有医道,术可暂行一世,道则流芳千古

    ——《衣贯》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

    ——《老子·道德经》 1、白衣天使最崇高的境界:医德·心中春意常在,医风·人间无处不开花。

      2、不谋当谋之事,为医之耻;贪求身外之财,从医之危。

      3、不自重者取辱,不自律者招祸,不自满者受益,不自足者博闻。

      4、常修从医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常戒非分之想。

      5、诚实是为人的行为支撑,守信是立业的道德基石,正直是行事的品质核心,廉洁是从医的行为准绳。

      6、动摇理想信念,必然迷失方向;追求骄奢浮华,终将身败名裂。

      7、反腐倡廉牢记服务宗旨,科技兴院发扬奉献精神。

      8、合理地用好病人的每一分钱,尽早地帮助他恢复健康。

      9、红包就是(犹如)肿瘤,手术之前不切除就会癌变。

      10、坚持原则,以法服人;掌权为公,以廉服人;身体力行,以德服人;苦口婆心,以理服人;心系群众,以爱服人。

      11、减轻患者经济负担,让患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

      12、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夸奖。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包括:1、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来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

    传统文化是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融入我们生活的,我们享受它而不自知的东西。

    2、古文、古诗、词语、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清明节前后的寒食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活动等。

    3、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国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中华传统文化的起源:中华民族在神农时代以前的政治形态是部落政治,而部落的领袖是「巫」。

    这种说法与传统的认知差异很大,在历史上人们的认知中「巫」是迷信的,「巫」是装神弄鬼没有知识的。

    实际上在先民的原始时代「巫」是科学家,「巫」代表知识的权威。

    原荒时代,先民知识未开,见大自然各种现象,如地面上的山川河流,气候变化的风雨雷电等等。

    因不了解,而心生疑、恐怖。

    对于这些疑惑要想获得答案,只有去向「巫」就教。

    巫对于这种现象,经过观察,思考,分析等过程后做出的结论是风有风神,雨有雨神,雷有雷神,电有电神,其它日月星辰山河大地无不是各有一位神在主宰。

    神主宰论,现代人看来太不科学,太迷信了。

    但谁敢保证当代科学家对宇宙现象所做的解说,等千年以后,不会被推翻而指为迷信,反科学的呢

    另外,人类有两件事情无法自己处理,必须要求助于他人。

    一是生理的,人没有不生病的,人生了病必须要请医生诊治。

    二是心理的,人要做一件事情,事前总是患得患失,东想西想,犹豫不决,这时必须要请教他人提供意见作参考。

    21世纪的人当然知道,生了病要去医院诊疗。

    心中有犹豫不决的事,要请教至亲好友,或者向专家咨询。

    在原始时代,这两件事发生了,求助于同一人,就是「巫」。

    由古「医」字写作「医」,及卜筮的「筮」字可做证明。

    (一)先谈一谈巫的治病,原始时代,先民所害的疾病是很简单的。

    多数是饮食不适合,所引发的肠胃病「腹泻」之类,和气候不适应所引起的「感冒发烧」等。

    当先民生病去求助巫的时候,巫最初也是用祈祷的方式求助于神。

    但是病是现实的,正在腹泻的病人靠祈祷是止不住的。

    聪明的巫便改换用食疗的方法,顺手采一些植物给病人吃。

    [阅读全文]...

2022-06-02 16:14:28
  • 赞美中医和中药的格言

  • 中医,赞美,励志
  • 医也者,顺天之时,测气之偏,适人之情,体物之理。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天地之理,有开必有合;用药之机,有补必有泻。

    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

    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人生如天地,和煦则春,惨郁则秋。

    善摄生者,无犯日月之忌,无失岁时之和。

    人是小乾坤,得阳则生,失阳则死。

    精是吾神,气是无道,藏精养气,保守坚真。

    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阅读全文]...

2022-06-12 05:50:30
  • 中医精髓句子

  • 1、初病在经,久病在络。

    2、法不过仲景,理不过内经。

    3、夏令防中暑,荷叶同粥煮。

    4、若要通,路路通;若要通,用木通。

    5、家有刘寄奴,不怕刀斧剁。

    6、杂食者、美食也,广食者、营养也。

    7、若要皮肤好,米粥加红枣。

    8、不干不净,吃了得病。

    9、渴喜饮冷,腹中有热,渴喜饮热,腹中有寒。

    10、若要疯气好,岩蚕、鱼鳖草。

    11、铁脚威灵仙,砂糖加醋煎。

    12、宁舍其穴,不舍其经。

    13、诸药为各病之药。

    14、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15、补肾祛风除湿,强身保健最佳。

    16、吃了萝卜菜,啥病都不害。

    17、皇帝猎鹿喝鹿血,皇后寻鹿吃鹿胎。

    18、知母贝母款冬花,专治咳嗽一把抓。

    19、所为邪者,从亏而见。

    20、苔黄腻热在肝胆,苔黄燥热在脾胃。

    21、铁脚威灵仙,砂糖加醋煎,一口咽入喉,鲠骨软如绵。

    22、若要睡得好,常服灵芝草。

    23、有人识得半边莲,夜半可以伴蛇眠。

    24、吃药打针,不如拔罐。

    25、懂得千里光,皮癣一扫光。

    26、亢则害,承乃制。

    27、早吃三片姜,胜过人参汤。

    28、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

    29、热淫于内,治宜咸寒。

    30、诸花皆升,旋复独降。

    31、不怕到处痛得凶,吃了元胡就轻松。

    32、有人识得半边莲,夜半可伴毒蛇眠。

    33、冬吃萝卜夏吃姜,体强力壮病不生。

    34、采得一七九,神仙来吃酒。

    35、马齿苋,地绵草,痢疾腹痛疗效好。

    36、若要双目明,粥中加旱芹。

    37、身藏杠板归,吓得蛇倒退。

    38、丹参一味,功同四物。

    39、鱼生火,肉生痰,青菜豆腐保*安。

    40、打得满地爬,快寻祖师麻。

    41、便秘补中气,藕粥很相宜。

    42、白天人吃姜,晚上姜吃人。

    43、吃大蒜,治肠炎,绿豆解暑功效显。

    44、诸花皆升,旋复独降。一味丹参,功同四物。

    45、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46、识得八角莲,可与蛇共眠。

    47、夏天常喝绿豆汤,防暑解毒保安康。

    48、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49、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50、蜂蜜低糖,有益健康。

    51、四季吃生姜,百病一扫光。

    [阅读全文]...

2021-11-26 20:24:06
  • 谷雨中医养生

  • 养生,谷雨,节日
  • 谷雨中医养生

      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之第6个节气,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斗指辰;太阳黄经为30°;于每年公历4月19日—21日交节。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谷雨中医养生,欢迎大家分享。

      1、调整饮食 少酸增甘

      谷雨期间,人们常感精神疲乏、困倦欲睡,此时特别适宜饮用谷雨茶(特别是绿茶)。所谓谷雨茶,是指谷雨时节采制的春茶,又叫二春茶。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谈到采茶的时节:“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神农本草》记载:“谷雨茶,久服安心益气……轻身不老”,谷雨茶富含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能清热利湿、化浊醒神,畅通人体气机,一扫疲乏困倦症状。但要注意,绿茶性凉,空腹多饮易伤胃损阳,故宜饭后饮用。

      谷雨前后十五天及清明的最后三天中,脾处于旺盛时期,这个时候食欲容易变好,可适当进行轻补,但不宜过。中医学将天然食物和天然中药材,按照颜色,划分为五类,分别是青(绿)、赤(红)、黄、白、黑,这些颜色也与人体的内脏发生联系。其中,黄色就是入脾。所谓“入”,就是进入、营养的意思,黄色的食物,可以养脾。除了五种颜色理论外,中医学还有“五味”的理论,“五味”即酸、苦、甘、辛、咸。其中,甘是入脾的。中医认为:“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饮食最好少食酸辣,肝旺容易损伤脾胃,最宜忌酸。饮食调养要投其脏腑所好,稍微偏甜较为合适,比如山药、百合、木耳等。其中,粥类饮食最养脾胃。

      中医提醒大家,可以适当食用一些具有补血益气功效的食物,如:黑豆、发菜、菠菜、红枣、莲子、核桃、乌鸡、鸡蛋、红豆、红糖、黄豆、山药、栗子、胡萝卜、猪肝、牛肉、兔肉等。同时也要注意一些饮食禁忌。风寒湿痹之人忌食柿子、柿饼、西瓜、芹菜、生黄瓜、螃蟹、田螺、蚌肉、海带等生冷性凉的食物;热痹患者忌食胡椒、肉桂、辣椒、花椒、生姜、葱白、白酒等温热助火之品。

      另外,谷雨前后正是香椿上市时节,此时香椿醇香爽口,营养价值高,有“雨前香椿嫩如丝”之说。可以香椿拌豆腐、香椿煎鸡蛋,用切成段的嫩芽、摊成薄皮的鸡蛋相拌卷等。

      2、天气冷热不均 注意穿衣

      谷雨时节,天气冷暖不均衡依旧会是常态,“倒春寒”和早暖温差大的问题依然存在。俗话说:“谷雨寒死老鼠”,说的就是谷雨时节天气忽冷忽热。急于摘除衣物,身体很容易因为没有适应外界的变化而受到伤害。大家务必要做好保暖准备。腿部保暖最重要,其次是头部、腹部、足底。但是春捂也要有度,15摄氏度是春捂的临界点,超过15摄氏度就要减衣,不要再捂了,再捂下去反而容易诱发“春火”,老人和孩子尤要注意这点,可适当调整穿衣层次。

      谷雨过后,气温逐渐升高,雨量开始增多,下雨频繁的季节,*时衣物比较潮湿,因此建议穿一些棉质衣服,注意勤换贴身衣物。

      3、夜卧早起 避免春困

      谷雨前后,阳气渐长,阴气渐消,人们的新陈代谢进程被加快了,大脑对供氧量的需求随之提升。一旦出现供氧不足的情形,人便会容易犯困,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春困”。其实,“春困”还是可避免的,《黄帝内经》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也就是说,在春季中,我们的`作息安排最好是能适当地晚睡早起。掌握“夜卧早起”的睡眠节奏,早起后进行适当的户外运动,顺应春季的升发之机,促进体内外的气体交换和吐浊纳清,有助于人体的新陈代谢,使人体精力充沛。

      4、踏青赏花 适当运动

      古人有“走谷雨”的风俗,踏青、赏花,享受这美好的春天。谷雨时节的牡丹花开得正艳,因此牡丹花有“谷雨花”之称。“谷雨三朝看牡丹”,此时最宜出门踏春,观赏牡丹。

      谷雨时节,气温上升,人体阳气向外透达,气血走于肌表,濡养四肢关节肌肉,以适应活动量的增加。但因此时湿气太重,阻遏气血运行,不利于肌肉关节的活动。运动首选有氧运动,如慢跑、快走、跳舞、做操、打拳或球类运动,但不建议进行强度较大的器械力量型锻炼,以免消耗人体大量血氧,引起体内乳酸蓄积,加重肢体、关节的酸痛症状。另外,要提醒的是,谷雨时节雨水较多,地面湿滑,户外锻炼要注意安全,避免滑倒受伤或淋雨感冒。

      5、健脾祛湿 预防疾病

      谷雨之后,气温升高,雨量有所增加,人体难免出现湿热之感,《黄帝内经》中说“湿气通于脾”,所以谷雨养生,要健脾祛湿为宜。可以轻轻拍打身上的部分经络、穴位,比如背部的脾胃经,腿上的足三里、脚上的太冲穴等部位。

      谷雨前后,是花粉传播高峰期。北方地区的桃花、杏花开放,杨絮、柳絮四处飞扬,过敏体质的朋友应注意防止花粉症及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等。早上6点到上午10点之间是花粉过敏症的高峰期,要特别注意。

      谷雨节气后也是神经痛的高复发期,可能会出现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三叉神经痛等。其病因或由于感受风、寒、湿邪,气血瘀滞;或由于肝气郁结、肝胃郁火所致。随着谷雨到来雨水增多,还要避免颈肩痛、关节疼痛等症的发生。

      有关资料显示,春夏相交,谷雨前后,抑郁症患者增多,抑郁症容易病情加重,精神分裂症等一些精神疾病也在此期间多发或加重。所以,谷雨养生尤应养情志,保持心情的愉快,切忌遇事忧愁焦虑,甚至动肝火。多与人接触,学会倾吐心事。保持心胸的豁达,远离抑郁。

      拓展:谷雨养生三妙招

      1、冷水搓鼻翼鼻子防过敏

      古时有“走谷雨”的风俗,谷雨这天青年妇女走村串亲,或者到野外走走,寓意与自然相融合,强身健体。

      但是对于过敏体质的人而言,谷雨前后花粉、柳絮较多,又需要防花粉症及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等。除了特别要注意避免与过敏源接触,减少户外活动外。不妨每天早上或者外出之前用冷水搓搓自己的鼻翼。

      专家介绍,发生鼻炎的主要原因是鼻黏膜敏感、鼻腔的免疫能力降低。每天早晚用冷水洗鼻有利于增强鼻黏膜的免疫能力,是防治鼻炎不错的办法。用冷水洗鼻子的时候,顺便揉搓鼻翼可改善鼻黏膜的血液循环,,有助缓解鼻塞、打喷嚏等过敏性鼻炎症状。

      2、按揉祛湿穴关节防风湿

      谷雨后空气中的湿度逐渐加大,潮湿的环境,容易让湿邪侵入人体,造成胃口不佳、身体困重不爽、头重如裹、关节肌肉酸重等症状,对于各类关节疾病患者,如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更应引起足够重视。

      中医认为,湿气通于脾。祛湿要从健脾补脾入手。按揉阴陵泉穴就能起到健脾祛湿的功效。因为阴陵泉是脾经的合穴,也是祛湿要穴。该穴

      3、茶水洗把脸除斑美容颜

      目前正值春茶上市的季节,虽然价格稍高,但是由于此时的茶口感最好、最养人,因此还是吸引了不少爱茶之人。

      但是,喝剩下的茶叶水倒掉是不是很可惜呢?老中医建议大家不妨用喝剩下的茶叶水洗把脸,不但能减少皮肤病的发生,而且可以使脸部皮肤光泽、滑润、柔软。用纱布蘸茶水敷在眼部黑圈处,每日1-2次,每次20-30分钟,有助于消除黑眼圈。

      茶叶中含有茶多酚,有抗氧化作用,可防止肌肤衰老。茶叶还能抗辐射,尤其适合长期用电脑的女性,可抑制皮肤色素沉着,减少过敏反应的发生。此外,茶叶的鞣酸作用可以缓解皮肤干燥。

    [阅读全文]...

2022-07-09 08:56:37
  • 弘扬中医文化格言箴言集锦

  • 格言,箴言,文化
  • 弘扬中医文化格言箴言集锦

      中医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总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弘扬中医文化格言,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1. 惜气存精更养神,少思寡欲勿劳心。 ——明·龚廷贤

      2. 养生家当以养心为先,心不病则神不病,神不病则人自宁。 ——明·汪绮石

      3. 宜节思虑以养心,宜节烦恼以养神。 ——明·汪绮石

      4. 精神极欲静,气血极欲动。 ——清·金缨

      5. 大怒不怒,大喜不喜,可以养心。 ——《钱公良测语上》

      6. 心安身自安,身安室自宽,心与身俱安,何事能相干? ——《安份吟》

      7. 养生之士,睡不至远,行不疾步,耳不极听,目不极视,坐不久处,立不至疲,卧不至懵。 ——唐·孙思邈

      8. “养性之道,常欲小劳”——孙思邈《千金方》

      9.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黄帝内经》

      10.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11.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 —(《素问·上古天真论》)

      12. 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素问·上古天真论》)

      13. 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14. 精、气、神,养生家谓之三宝。---(明·绮石《理虚元鉴·心肾论》)

      15. 虚邪贼风,避其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16. 饱食即卧,乃生百病。(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

      17.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吕氏春秋·尽数》)

      18. 早起不在鸡鸣前,晚起不在日出后。(宋·李昉等《太*御览·卷七百二十》)

      19. 养心莫善于寡欲。(战国·孟子《孟子·尽心》)

      20.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1. 长寿之道:童心、蚁食、龟欲、猴行。

      2. 健康之道:少盐多醋,少糖多果,少肉多菜,少药多食,少睡多行,少忧多眠。

      3. 口中言少,心头事少,腹里食少,自然睡少,依此四少,神仙可了。

      4. 夫人只知养形,不知养神;不知爱神,只知爱身。不知形者载身之车也,神去则人死,车败则马奔,自然之至理也。---明代医学家高濂在《遵生八笺》

      5. 我命在我,不在于天,但愚人不能知此道为生命之要,所以致百病。 ----- 《仙经》

      6. 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劳无过极,少无过虚。―――《养性延命录》南朝梁陶宏景

      7. 三关者,口为天关,足为地关,手为人关。三关调,则五脏安,五脏安,则举身无病。----《真诰·甄命授》

      8. 喜怒哀乐,宁不伤人。故心不扰则神不疲,神不疲则气不乱,气不乱则身泰延寿矣。———嵇康

      9. 神气淡则气血和,嗜欲盛则疾疹作。———孙思邈

      10. 养生有五难:名利不灭此一难也,喜怒不除此二难也,声色不去此三难也,滋味不绝此四难也,神虑精散此五难也。----嵇康《答难养生论》

      11. 人生而命有长短者,非自然也,皆由将身不谨,饮食过差,淫泆无度,忤逆阴阳,魂神不守,精竭命衰,百病萌生,故不终其寿。---《道机》

      12. 安谷则生,绝谷则亡;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养生要诀

      13. 五味入口,不欲偏多,故酸多伤脾,苦多伤肺,辛多伤肝,咸多伤心,甘多伤肾,此五行自然之理也。------东晋葛洪

      14. 养性之道,莫大忧愁大哀思,此所谓能中和,能中和者必久寿也。-----陶弘景在《养生延寿录》

      15. 心者,神之舍也,心静则神安,心动则神疲。 ——《万寿丹书》

      16. 勿使悲欢极,当令饮食均。 ——唐·孙思邈

      17. 怒甚偏伤气,思多太损神。 ——唐·孙思邈

      18. 静则神藏,躁则神夭。 ——元·刘元素

      19.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

      20. 肺;恐伤肾。 ——元·刘元素

      1、走进医圣故里,共谋合作发展。

      2、中医药需要社会支持,社会需要中医药服务。

      3、中医药发展上水*,人民群众得实惠。

      4、中医发展上水*,人民群众得实惠。

      5、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6、遇病施治,不胶于古方。

      7、优化投资环境,促进经济发展。

      8、以节为媒,助推南阳经济社会发展。

      9、医圣故里迎嘉宾,卧龙腾飞谋发展。

    [阅读全文]...

2022-07-26 14:16:51
  • 辽宁中医药大学排名

  • 教育,大学
  • 辽宁中医药大学排名

      中医药大学,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是中药新药临床试验关键技术及*台研究建设单位、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辽宁中医药大学排名,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历年辽宁中医药大学全国排名

      2、辽宁中医药大学在辽宁省排名情况

      辽宁中医药大学,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是中药新药临床试验关键技术及*台研究建设单位、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为"丝绸之路"**奖学金项目委托培养高校、孔子学院奖学金接收院校,入选国家建设高水*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教育部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辽宁省一流大学重点建设高校。 

      3、辽宁中医药大学简介

      辽宁中医药大学创建于1958年,时名辽宁中医学院,是辽宁省委批准,由辽宁省中医进修学校(1955年)、辽宁省中医医院(1956年)合并组建的中医药本科院校。2000年,辽宁卫生职工医学院并入学校。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辽宁中医药大学。2013年经辽宁省批准,学校增具辽宁省中医药科学院名称。

      4、辽宁中医学院

      1958年8月,经辽宁省委批准,辽宁省中医院(成立于1956年)和辽宁省中医进修学校(成立于1955年)合并组建中医药本科院校—辽宁中医学院,校址在辽宁省水利局旧址,同年学校招收第一批中医专业学生。

      1965年7月,学校学制改为五年。在“七五”期间,学校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建设中医院校之一。

      1997年,辽宁省中医研究院并入辽宁中医学院。

      2000年,辽宁省职工医学院、辽宁省基础医学研究所并入辽宁中医学院。辽宁省中医研究院在保留原名的同时,成为辽宁中医学院附属二院,辽宁省职工医学院更名为辽宁中医学院职业技术学院。

      2002年,学校在沈阳市*区征地10.07万*方米,建成学校职业技术学院。

      4、辽宁中医药大学

      2006年2月14日,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学校正式更名为辽宁中医药大学。8月28日,学校在大连市金州区建成以中药教育、国际教育、中药研发等产学研为一体的新校区。

      2007年4月,国家教育部确定辽宁中医药大学本科教学水*评估为优秀院校。同年,学校成功申报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基础理论及中西医结合、中药学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

      2010年,学校入选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职业技术学院从辽宁中医药大学分立,成立辽宁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辽宁医药职业学院)。

      2011年,学校入选国家建设高水*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

      2013年,学校增具“辽宁省中医药科学院”名称。

      2015年,学校入选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

      2017年1月,辽宁省确定辽宁中医药大学为国内高水*大学重点建设高校。10月,学校成功获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东欧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项目。

      2019年12月,学校获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单位。

      2020年9月,辽宁中医药大学本溪校区正式启用。

    [阅读全文]...

2022-02-08 07:53:10
关于中医的名言 - 句子
关于中医的名言 - 语录
关于中医的名言 - 说说
关于中医的名言 - 名言
关于中医的名言 - 诗词
关于中医的名言 - 祝福
关于中医的名言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