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儒家的古诗

关于关于儒家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关于儒家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关于儒家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关于儒家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40) 语录(16) 说说(2) 名言(4) 诗词(90) 祝福(2k+) 心语(77)

  • 儒家名言

  • 名言
  •   儒家名言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智也。

      2、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3、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4、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至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5、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7、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8、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9、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10、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11、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孔子

      12、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13、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为。

      14、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15、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

      16、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17、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1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9、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20、君子五美: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孔子

      21、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

      22、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仁在其中矣。

      23、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24、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2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6、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27、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28、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29、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30、仁者无敌。

      3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3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34、其进锐者,其退速。

      35、仁远乎哉,我欲仁,其可仁至矣。

      36、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37、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38、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39、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40、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41、君子**之美,不**之恶。——论语

      42、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3、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4、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45、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兰;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47、尊贤使能,后杰在位。

      48、故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49、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50、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阅读全文]...

2022-05-08 03:09:02
  • 关于儒家的诗句

  • 儒家苦迂阔,遂将世情疏。——徐铉《奉酬度支陈员外》

    业履冰壶器镆邪,元戎韬略况儒家。——陈造《次王帅韵后诗呈叶教授·业履冰壶器镆邪》

    法自儒家有,心从弱岁疲。——杜甫《偶题》

    儒家邻古寺,不到又逢秋。——贾岛《雨中怀友人》

    怜君儒家子,不得诗书力。——白居易《伤唐衢二首》

    戚里夸为贤驸马,儒家认作好诗人。——白居易《送兖州崔大夫驸马赴镇》

    风标当剧部,冠带称儒家。——卢纶《送元昱尉义兴》

    礼乐儒家子,英豪燕赵风。——韦应物《送崔押衙相州》

    本来儒家子,莫耻梁鸿贫。——刘长卿《别李氏女子》

    儒家有释子,年少学支公。——许浑《送郑寂上人南行》

    几代儒家业,何年佛寺碑。——张祜《题丘山寺》

    胡为儒家流,没齿勤且恪。——皮日休《初夏游楞伽精舍》

    生在儒家遇太*,悬缨重滞布衣轻。——吕洞宾《呈钟离云房》

    宇文文学儒家子,竹绕书斋花映水。——李涉《却归巴陵途中走笔寄唐知言》

    矧是儒家彦,初非贾客俦。——方回《送徐如心如婺源三十韵》

    贫是儒家事,生*畏四知。——仇远《次西和韵》

    佛者别南北宗,儒家分朱陆氏。——刘克庄《六言偈四首·佛者别南北宗》

    同□炀者并吹者,融会儒家与墨家。——刘克庄《次韵竹溪题达卿后坡·瘠地力耕禾倍入》

    史氏循良传,儒家果艺科。——刘克庄《送王南海二首·史氏循良传》

    剥尽皮毛真理窟,分些膏馥与儒家。——刘克庄《简竹溪二首·驻颜元不待丹砂》

    俗奉医仙谨,儒家亦舍旛。——刘克庄《灵宝道院》

    儒家本色饶青眼,仕路焦心早白头。——陈著《次韵邑宰徐何慊出示所作五首·谁其知我独春秋》

    吾父本儒家,诗礼夙自将。——陈著《送竺甥秀》

    早岁嫠居久,儒家守志贫。——张元干《彭德器北堂太夫人挽诗》

    白兔轮当午,儒家业敢慵。——李咸用《夜吟》

    贪是儒家事,谁贫奉直如。——杨万里《故太恭人董氏挽词五首·贪是儒家事》

    为妇若此能,乃是儒家子。——梅尧臣《送薛氏妇归绛州》

    尝贡趋国门,岂及贫儒家。——梅尧臣《亳州李密学寄御枣一箧》

    昂藏儒家子,五十殒蒿莱。——梅尧臣《伤何皆秀才》

    文学儒家子,儒本通天人。——梅尧臣《赵秘校见访》

    儒家简介

    儒家是孔子所创立、孟子所发展、荀子所集其大成,之后延绵不断,为历代儒客推崇,至今仍有一定生命力的学术流派。

    [阅读全文]...

2022-04-22 18:26:08
  • 爱国古诗句 儒家经典句子

  • 经典,语录
  • 1、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2、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3、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4、往昔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5、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

    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7、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8、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9、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10、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

    11、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12、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13、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14、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15、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16、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17、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8、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19、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0、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2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2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24、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5、劳心者治人,劳力者食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26、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27、君子*之美,不*之恶。小人反是。

    28、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生之言,亦可以为*矣。

    29、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30、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31、好学*乎知,力行*乎仁,知耻*乎勇。

    32、虽千万人吾往矣!

    33、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34、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35、在上位,不凌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

    36、礼之用,和为贵。

    37、仕则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38、民可*,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39、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40、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41、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

    42、道不同,不相为谋。

    43、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44、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45、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46、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

    47、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是故君子貌足畏也,色足惮也,言足信也。

    48、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

    49、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50、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51、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阅读全文]...

2022-06-28 15:19:47
  • 儒家经典句子

  • 经典,语录,优美
  • 儒家经典句子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中,说到句子,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根据语气的不同句子可以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你知道什么样的句子才能称之为经典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儒家经典句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摘《大学》

      (大学的目的,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们革除旧*,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2、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摘《大学》

      (所谓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象厌恶难闻气味那样厌恶邪恶,象喜爱美丽的女子一样喜爱善良,这样才能说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必定要谨慎。)

      3、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摘《大学》

      (财富可以修饰房屋,道德可以修饰身心,心胸宽广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诚实。)

      4、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摘《大学》

      (没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坏处,没有人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

      5、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摘《大学》

      (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别人行善。)

      6、《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摘《大学》

      (《诗经》说:“茂盛的桃树开着鲜艳的花朵,这位姑娘出嫁了,能与婆家和睦相处。”)

      7、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摘《中庸》

      (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表现出来合乎法度,叫做和。达到中和,天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万物也就生长了。)

      8、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摘《中庸》

      (不愿意别人加给自己的,也不要加给别人。)

      9、好学*乎知,力行*乎仁,知耻*乎勇乎。——摘《中庸》

      (爱好学*接*智慧,努力行善接*仁德,知道耻辱就接*勇敢。)

      10、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摘《中庸》

      (任何事情,有准备就能成功,没准备就会失败。)

      1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摘《中庸》

      (广泛地学*,详尽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别,忠实地执行。)

      12、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摘《中庸》

      (天地的法则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它自身诚一不贰,化育万物,不可测度。天地的法则是:广博,深厚,高超,精明,悠久,长远。)

      13、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摘《中庸》

      (君子的为人之道是:外表暗淡无色而美德日见彰显。小人的为人之道是:外表色彩鲜明,但渐渐地消失了。君子的为人之道还在于:外表素淡而不使人厌恶,简朴而有文彩,温和而又有条理,知道远是从*开始的,知道教化别人从自己做起,知道隐微的东西会逐渐显露,这样就进入圣人的美德中了。)

      14、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摘《论语》

      (如果学了之后,又注意经常不断地去温*,不也是令人很高兴的事吗?假如有朋友从远方来向自己求教,心里不也感到很快活吗?在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情况下,却能做到不怨天尤人,具备这种道德修养的人难道不可以称为君子吗?)

      15、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摘《论语》

      (我每天都多次对自己进行反省:为别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与朋友交往是否以诚相待?对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已经温*?)

      16、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谓之学矣。——摘《论语》

      (尊崇贤人,不重女色;孝敬父母能够尽心尽力;侍奉君主能够舍生忘死;与朋友交往能够做到说话讲信用。这样的人,虽然说没有学*过做人的道理,但我却认为他学过了。)

      17、礼之用,和为贵。——摘《论语》

      (运用礼法时,要特别注重和睦相处。)

      18、君子食无求饱,……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摘《论语》

      (君子吃饭无求过饱,……做事要勤奋,说话要谨慎,并能接*有道理的人,向他学*,以纠正自己的缺点,这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人了。)

      19、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摘《论语》

      (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心的是自己不能了解别人。)

      20、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摘《论语》

      (要依靠道德治理国家。这样就象北极星一样,虽然固定在一个地方不动,但群星却甘愿环绕在它周围。)

      21、《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摘《论语》

      (《诗经》三百篇,其内容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思想纯正,没有邪恶。”

      2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的欲,不逾矩。——摘《论语》

      (我从十五岁开始致力于学*,三十岁便能自立于社会了,四十岁对各种事理不再迷惑不解,五十岁懂得了自然界的规律,六十岁对听到的事情能领会贯通,并能辨别是非真伪,七十岁时做事能随心所欲,但又不会超出礼法的'规范。)

      2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摘《论语》

      (如果经常温*已经学过的知识,便能不断产生新的体会和收获,这种方法可以说就是我们的老师了。)

      24、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摘《论语》

      (君子普遍地团结众人,而不只是亲*少数几个人,小人则只勾结少数几个人,而不和大家亲*。)

      2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摘《论语》

    [阅读全文]...

2022-04-07 11:57:49
  • 儒家思想的核心

  • 你知道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什么的吗?实际上在我们学*的历史书中,也有关介绍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通过学*我们了解到了以前很多没有学*过的知识,让我们的知识和认知更加深厚。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恕、忠、孝、悌、节、仁、义、礼、恕、勇、让、智、信等十三个方面,儒家的思想核心介绍如下:

     

    一、儒家思想核心:恕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有宽恕、容人之意。

     

    二、儒家思想核心:忠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认为忠乃表现于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

     

    三、儒家思想核心:孝

     

      孝: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认为如缺乏孝敬之心,赡养父母也就视同于饲养犬,乃大逆不孝。孔子还认为父母可能有过失,儿女应该婉言规劝,力求其改正,并非对父母绝对服从。这些思想正是*古代道德文明的体现。然而孔子论孝,还讲"父母在,不远游",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表现了其时代的局限性。孝被后世之儒定为繁琐仪式,《礼记》中规定父母死后"水浆不入口,三日不举火","哭泣无数"以至"身病体羸"变成精神和肉体的自我摧残。宋明时代把孝道作为道德论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理学家朱熹提倡父权绝对化。孝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中,剔除宣扬封建主义糟粕外,也有一些合理因素,提倡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养老",将孝亲与忠于民族大义相结合,主张死后薄葬节用等。

     

    四、儒家思想核心:悌

     

      悌:指对兄长的敬爱之情。孔子非常重视悌的品德,其弟子有若根据他的思想,把悌与孝并称,视之"为仁之本"。

     

    五、儒家思想核心:节

     

      节:气节和节操。、社会指一个人在政治上、道德上的坚定性。对内,气节表示对一定的政治制度、政治理想和道德理想的坚定信仰。对外,气节则指在国家和民族遭到外敌侵犯时,能挺身而出,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坚持斗争。乃至献出个人生命。《荀子.君子》:“节者,死生此者也。”、又称“贞节”。为封建时代约束妇女的道德规范。即要求妇女谨守闺门,不与男子接触,婚后要“从一而终”,夫死不得再嫁,要为丈夫终身守节,甚至殉夫。《二程遗书》卷二二下:“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鲁迅《坟.我之节烈观》:“我依据以上的事实和理由,要断定节烈这事是:极难,极苦,不愿身受。然而不利自他,无益社会国家,于人生将来又毫无意义的行为,现在已经失了存在的生命和价值。”

     

    六、儒家思想核心:仁

     

      仁:爱人。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春秋时代学在官府,孔子首开私学,弟子不问出身贵贱敏钝,均可来受教。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德冶",德冶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孔子把仁引入礼中,变传统" 礼治"为"德治",他并没有否定"礼治",他的"德治"无疑是对"礼治"的继承和改造。爱人既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

     

    七、儒家思想核心:义

     

      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

     

    八、儒家思想核心:礼

     

      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九、儒家思想核心:恕

     

      恕:*古代的伦理道德观念。“恕”要求推己及人,自己不想做的事,不强加给别人。在孔子的有关伦理学说中,“忠”与“恕”是并列的。因“恕”而得 “忠”,为“忠”以行“恕”。“忠恕”是实行“仁”的方法,是“仁”的内容。同时又是孔子思想的一贯之道。《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朱熹集注:“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而已矣者,竭尽而无余之辞也。”又《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十、儒家思想核心:勇

     

      勇:儒家的伦理范畴。指果断、勇敢。孔子把“勇”作为施“仁”的条件之一。“勇”必须符合“仁、义、礼、智”,而且不能“疾贫”,才能成其为勇。《论语.宪问》:“仁者必有勇。”又《阳货》:“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又《子罕》:“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十一、儒家思想核心:让

     

      让:指谦让、礼让。对人的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孟子.公孙丑上》:“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十二、儒家思想核心:智

     

      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内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质、知的来源、知的内容、知的效果等几方面。关于知的性质,孔子认为,知是一个道德范畴,是一种人的行为规范知识。

     

    十三、儒家思想核心:信

    [阅读全文]...

2022-04-22 08:19:13
  • 儒家经典名句

  • 经典,名言,语录
  • 1、小不忍,则乱大谋。

    2、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3、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

    4、往昔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5、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6、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7、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8、性相*也,*相远也。

    9、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

    10、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11、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

    1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3、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1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思,仁在其中矣。

    15、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16、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17、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18、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19、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20、仕则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21、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2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3、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4、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25、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26、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27、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28、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9、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

    30、礼之用,和为贵。

    3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2、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年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33、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

    34、君子*之美,不*之恶。小人反是。

    35、礼不妄说人,不辞费。礼不逾节,不侵侮,不好狎。

    36、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

    37、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38、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39、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40、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41、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42、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43、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44、劳心者治人,劳力者食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4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6、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47、当仁,不让于师。

    48、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49、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50、不矜细行,终累大德。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51、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阅读全文]...

2022-05-09 15:39:17
  • 儒家思想对教育的影响

  • 教育
  • 儒家思想对教育的影响

      儒家思想,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周公及三代礼乐,乃后起儒学之先导,周礼制定之地洛邑成周,乃*儒学之祖庭。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儒家思想对教育的影响,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儒家思想产生于春秋战国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剧烈动荡时期,孔子希望恢复周朝以礼为准则的社会制度,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一整套学说,实现“恭、宽、信、敏、惠”五种品德才能实现仁。随后,孟子提出了“民本思想”,主张“制民之产”,提倡王道,反对霸道,提倡重义轻利。其后,荀子发展了孔孟的儒学思想,在他看来“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提倡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后天学*,凡人皆可成为圣贤……先秦儒家代表人物提出的主张奠定了*传统文化的雏形。此后,汉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调以儒家思想为国家的根本,杜绝其他思想体系。从此经学成为显学,儒学成为*古代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其后各个朝代,儒家思想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其思想也渗透到了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一、儒家思想的教育意义

      孔子不仅是伟大政治家、思想家,更是伟大的教育家。孔子门下弟子三千,他在教育实践中总结出很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比如“温故而知新”、“多闻阙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等。下面选取三方面来谈儒家文化对后世的教育意义。

      1、“有教无类”。孔子第一个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孔子的学生都可不必顾虑家世出身。有志于学的人都可以通过学*、掌握知识,从而为君主服务。我们可从《子路、曾、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章中,略窥孔子的社会理想以及他*素如何教诲弟子。正因如此,才成就了很多家境贫寒但学问富足的弟子。

      2、因材施教。古人云“性相*,*相远”,孔子做到了对每个学生的个人、家庭情况都有所了解,然后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施以不同教育,子曰:“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师也过,商也不及”、“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谚”。孔子能做到对三千弟子的情况熟悉了解并施以教育,实在令后人钦佩。

      3、启发式教学。在我国教育史上孔子首次提出启发式教学。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从《论语》中可见,他对学生谦恭和善,善于由浅及深地启发诱导学生,让学生易于明理,受益匪浅。

      二、儒家思想对后世的思想影响

      1、“中庸文化”。“中庸”主要是强调“善”。“中”乃适合,“庸”乃按照适宜方式做事。“中庸精神”指的就是适度把握,按照适中方式做事,并力求保持在合情合理的范围之内。这对我们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2、强调“知行”结合,注重实践。强调知行合一是儒家教育思想的突出特点,孔子要求人们应“言行一致”,强调“力行”,坚持“言必行,行必果”。子曰:“君子学以致其道”,“行以达其道”,“力行*乎仁”。朱熹也十分重视“力行”,朱子曰:“故圣贤教人,必以穷理为先,而力行以终之”。他所说的力行就是在认识的基础上强调实践。

      3、“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儒家学者强调正确的“义利”观。当生命和道义二者之间不可兼得的时候,儒家选择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孔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4、“闻道”、“行道”。子曰:“朝闻道,夕可死矣。”儒家学者认为闻道、行道才能体现人生价值。儒家学者是把“仁”和“礼”作为了道德行为的最基本范围和最高准则成为人生的终极追求目标。小至“修身齐家”大至“治国*天下”,无不要求仁人志士“闻道”“行道”,实现自身的价值。

      5、“忠孝”。孝于父母,忠于朝廷是我国封建社会一直以来遵循的原则。儒家要求孝顺父母、忠君爱国。孔子强调“孝悌”是“仁”的根本。提倡大家“入则孝,出则悌”,要孝顺父母,敬爱兄长,长幼有序。以“孝悌”的'原则推广至国家,便是要忠君爱国。同时,对待周围的人事要“忠恕”,这便是为“仁”之道。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不器”。子曰:“君子不器。”这指的是君子不能像器物那样,隅于一技一能,只能发挥一种作用。儒家认为,君子应该追求大道,而不能拘泥于一技一能之“小道”。小道虽有可观者,然君子所不为也。“君子不器”是要求人们要“游于艺”、“通于艺”,由“器”上升到“不器”,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道。

      7、“慎独”、诚信。“慎独”一词出自儒家《礼记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东汉郑玄的解释为:“在独处时能谨慎不苟。”其实,“慎独”即谨慎自己在独居、独处时的言论和行为,始终保持道德的操守,独善其身。荀子则将“慎独”与“诚”联系起来。不诚则不独。这便提出诚信的要求。诚信是完美人格的道德前提,也是沟通人际关系、促进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纽带,儒家的“诚信”观不仅是立人之本,也是立国之本。

      总而言之,儒家思想的确我是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当今人类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的时代,为了创建适合于新的文明的生活方式,我们不仅应当总结工业文明时代教训,而且应当从古典的农业文明中去吸取人类生存的智慧。儒家思想固然有局限性,但我们应当取其精华,在当今社会合理运用,发挥其合理的教育指导意义。

      儒家思想的核心

      儒家思想核心是“博爱、厚生、公*、正义、诚实、守信、革故、鼎新,文明、和谐、法治等德道思想‘’。它对于我们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理论支援以夯实、筑高舆论阵地,对于社会树立核心价值观以寻求长治久安良策,对于我们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国际化,对于我们建设保和太和、万国咸宁的和谐世界都有重大意义。

      儒家思想的内容

      儒家思想十分丰富。就个体讲,有仁、义、礼、智、圣(信)、恕、忠、孝、悌等思想。比照元素论,古人开出过三德、五行、六德等德目。孔孟讲的是“圣”端;董仲舒改为“信”端。

      仁:仁爱。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仁以处人,有序和谐’是孔子思想的原发点,是儒家思想核心之核心。”(陈志岁《载敬堂集》) 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春秋时代学在官府,孔子首开私学,弟子不问出身贵贱敏钝,均可来受教。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德治",德治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孔子把仁引入礼中,变传统"礼治"为"德治",他并没有否定"礼治",他的"德治"无疑是对"礼治"的继承和改造。爱人既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

      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义(谊)者,人所宜也。段玉裁注《说文·言部》曰:‘谊、义,古今字,周时作谊,汉时作义,皆今之仁义字也。’义有君子义与小人义,君子义大我,小人义小我。大我,为大众、为社会也;小我,撮伙偏党也,今所谓‘哥们义气’是也。”(陈志岁《载敬堂集·民说》)

      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内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质、知的来源、知的内容、知的效果等几方面。关于知的性质,孔子认为,知是一个道德范畴,是一种人的行为规范知识。

      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为儒家的"五常"之一。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凡在言论和行为上做到真实无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当权者讲信用,百姓也会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3]。

      此外还有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有宽恕、容人之意。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认为忠乃表现于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

      孝: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认为如缺乏孝敬之心,赡养父母也就视同于饲养犬,乃大逆不孝。孔子还认为父母可能有过失,儿女应该婉言规劝,力求其改正,并非对父母绝对服从。这些思想正是*古代道德文明的体现。然而孔子论孝,还讲"父母在,不远游",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表现了其时代的局限性。孝被后世之儒定为繁琐仪式,《礼记》中规定父母死后"水浆不入口,三日不举火","哭泣无数"以至"身病体羸"变成精神和肉体的自我摧残。宋明时代把孝道作为道德论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理学家朱熹提倡父权绝对化。孝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中,剔除宣扬封建主义糟粕外,也有一些合理因素,提倡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养老",将孝亲与忠于民族大义相结合,主张死后薄葬节用等。

      悌:指对兄长的敬爱之情。孔子非常重视悌的品德,其弟子有若根据他的思想,把悌与孝并称,视之"为仁之本"。

      儒家对*科技以及世界文明的贡献特别巨大。据《世界自然科学大事年表》记载,16世纪以前,影响人类生活的重大科技发明约有300项,其中175项是*人发明的。正是这些重大的发明(包括发现),使*的农耕、纺织、冶金、手工制造技术长期处于世界先进水*。而儒家也留下了一大批世界知名的科学著作如《考工记》、《天工开物》等等。*在明末之前一直能保持世界一流水*,这些都和因动漫小说而名声大噪的墨家没有任何关系。所以不要一提到*古代第一印象就是想当然的科技落后、八国联军或是动漫中异常火爆而现实中早已秦汉绝迹的墨家,这不符合历史史实。

    [阅读全文]...

2022-07-04 11:20:41
  • 孔子儒家思想的论文

  • 孔子
  • 孔子儒家思想的论文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孔子儒家思想的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摘要】

      儒家思想是我国古代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代表,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儒家思想一直以来仍然深刻的影响着当前社会的生活,并且这些影响对公司管理的理念也产生了影响,本文对儒家思想与公司管理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儒家思想;公司;管理

      1.引言

      儒家思想出现于春秋战国,当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很多代表人物都提出来了自己的思想观点,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出现可以归纳为四个部分,首先是先秦儒家,后来发展到汉代,为董仲舒的汉代儒家,以及宋明儒家等。孔子的哲学思想的核心是“仁”,主张“仁者爱人”以仁爱之心对待别人;孟子进一步拓展了儒家思想,孟子认为以“仁政”为重点的管理理念,后来来着赵国的荀子继孔子和孟子两位哲学家之后提出“礼”、“法”。随着当前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儒家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儒家思想在当前社会主义社会中依然成为了我们国家重要的文化思想核心,经历了这么多年的发展变化依然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重要影响,同时对我们当前的公司管理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对儒家思想与公司管理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2.儒家思想的核心与公司管理

      首先儒家的人本观与现代公司管理的核心都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人本思想是儒家思想重要特征。就是把人放在第一位,时时刻刻注意体现人的价值,实现人的价值,对人的社会价值给予高度肯定。

      以人为本这个理念,放在公司管理之中,其意思就是要求公司管理者首先要关心爱护公司员工,这种发自内心的关心爱护能够让员工感受到尊重,感受到公司的团结,在这里提到的团结,同样也是和为贵的哲学思想,在以人为本的同时,注意和谐发展和团结,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谐是孔子追求的理想状态,这就是讲公司中的团结问题,公司的各成员要有团队精神,要求其内部的各成员团结一心、齐心协力。一个做人做事讲效率的团队就是每个公司都想要的理想团队,这就要求团队中各成员之间都具有非常好的合作和协作能力,有一种非常强大的向心力。

      一个团队能有这种精神,那么对于提高公司产品的生产效率,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都十分有益,也就促使企业在一个激烈且良性竞争的环境里健康发展。孔子一直很重视“人”与“人际关系”,提出要提高人的地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可以说,儒家思想的基本特征就是肯定人的价值。现如今,各公司企业文化的建设基本观点都是要“以人为本”,注重人的作用。

      人是公司业务的具体操作者,只要充分调动基层员工工作热情,靠其主动性去工作,才能从根本上永久提高公司产品的生产效率,实现市场利益的.最大化。公司不断学*儒家思想的精髓,付诸于实际工作当中,充分尊重员工的人格和劳动成果,切实保障其收入和应有的权利,不仅要切实解决员工的工作问题,还要关心解决员工的生活问题,要做到真正的以人为本,时时刻刻为员工着想,成为公司的主人,同时还要选贤任能,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作用等。儒家诚信和中庸观与现代公司管理相通。诚信是历史上众多儒家先哲圣贤所推崇和追求的道德情操之一,孔子就曾说:“民无信不立”;诚信指的是诚实守信,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诚实是每个体内在的修养,而守信则是其外在的各种表现。

      在*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诚信是各公司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必须时刻遵守的戒尺,是公司能够长期生存和发展的灵魂。公司想要在市场中长期生存和发展,其根本的撑力要依赖于公司的信誉,而信誉往往靠长期诚信的合作获得,只有“诚”才有“信”,只有“诚信”才能在市场经济中获得信誉。

      公司良好的声誉、信誉、形象的建立及维护,往往依赖于过硬的产品质量,诚信为本、童叟无欺的经营理念,只有生产合格的产品、树立健康的经营理念,**思想,长远打算,才能做到诚信经营,塑造良好的公司形象,提高公司的信誉及知名度。如果在经营中背信弃义、出尔反尔、产品假冒伪劣,那么这个公司终将失去信誉,同时也会失去市场。另外儒家讲中庸之道,是为人处世的最高境界,反对“过”与“不及”,主张“中道”,即“适度”,“恰到好处”,凡事过犹不及,要有个度。这对公司高层的管理模式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在公司的管理当中,不仅要注重企业自身的成长,员工新技能的培训与提高,同时要不断学*别人的先进经验,为我所用,做到不守旧不排外,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在宏观方向上,不可一味追求速度和规模,更要注重其效果,既要“适中”又要“达变”的原则,才能取得较理想的效果。儒家思想的还有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仁”,儒家思想要求以与人为善,也就是关心和爱护公司员工,有利于协调公司内部员工关系,促进内部和谐稳定。

      公司员工只有在这种环境下,才能更加和谐的发展和体现自己的价值,也只有这样才能为公司创造更多的价值,与此同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说明儒家有强烈的忧患意识,面对日益复杂的竞争环境,公司是否具有忧患意识,关系着公司能否应对这种外部竞争的能力,公司要保持旺盛的发展能力,需要将忧患意识始终贯穿公司之中。

      3.结语

      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经济得以快速发展,儒家思想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与基础,儒家思想对人们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势必体现在公司的行为中,在这样的背景下,现代公司管理者应该发掘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推动儒家思想与现代公司管理的结合,以此来促进公司管理水*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军,黄少英.儒家伦理思想与现代公司管理伦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李晓蓉.儒家经典与*式管理[M].北京:公司管理出版社,2006.

      [3]杨清荣.儒家传统伦理的现代价值[M].北京:*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论文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的发展,人们在变得更加理性的同时,也更加物欲化。迫切需要一种理论指引我们重新步入正常的发展轨道。孔子作为儒学的创始人,是人道的启蒙者。他的儒家思想至今还具有现实意义,我们应进一步发扬光大。

      论文关键词:

      孔子;儒家思想;当代社会

      一、孔子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突出价值

      (一)自强不息

      孔子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年轻时,他好学上进,不断进德修业。他的政治思想形成后,便为实现自己的主张孜孜以求。孔子向往三代圣王之治,希望王道大行,实现仁政德治。孔子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他对社会历史与现实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可他依然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懈奋斗。他希望教化社会人心,讲究仁爱,遵守秩序,并为之四处奔走,到处碰壁亦信念不改,甚至“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孔子心目中有一片圣洁的天地,这就是要实现天下为公、讲信修睦、谋逆不兴、盗贼不作的大同社会。孔子晚年喜爱《周易》,《易传》中多次提及的“刚健”、“有为”,《象辞》所说的“自强不息”,其实正是孔子生命主题的写照。

      (二)与时俱进

      孔子执着于自己的政治追求,但他绝不是愚顽不化的人。人们误解《礼运》篇,以为孔子向往的大同社会是所谓“原始*时代”,其实,认真对读《孔子家语》与《礼记》的该篇,就会发现孔子所言是指“三代明王”时期。孔子思想的显著特征是主张“时变”,主张在变化的时势中找到最合适的切入点,《大学》引述古训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易传》则有:“生生之谓易”以及“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发展观念。《论语》、《中庸》、《易传》中都记有孔子的相关论述,而《周易》中所说的“与时偕行”,最为准确地表述了孔子的这一思想。

      (三)天人和谐

      孔子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突出表现在他的天、地、人“三才”一贯思想上。在《易传》中,天、地、人被看成宇宙组成的三大要素。《贲·彖传》日:“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与自然并列,就应和谐相处,由此形成了儒家“天人相通”、“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相互协调观念。孔子认识到客观规律不可抗拒,他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孔子言行中包含有丰富的天人和谐等生态意识,认为人应当自觉认识与遵守自然规律。《论语·述而》说孔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孔子家语·五帝德》记孔子说:“治民以顺天地之纪”、“仁厚及于鸟兽昆虫”、“养财以任地”、“履时以象天”、“春夏秋冬育护天下”之类,都包含有注重生态*衡,遵从自然规律的意义。

      二、孔子儒家思想对当代社会发展的指导意义

      (一)教育

      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曾预言,二十一世纪的*科技发展将会突飞猛进,这取决于四个有利因素:经济实力的强大、决策者的决心、大量的青年人才、良好的传统。在传统方面,杨振宁极为看重由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在教育方面的深远影响。众所周知,孔子非常重视教育,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学思结合、重视实践、学仕结合……其中的一些观点今天看来更显卓越。比如,他的富民而教的主张,几乎就是我国普及教育、提高民族素质,以实现“科教兴国”政策的古代版本。

      再如,在兴起于西方的现代教育中,技术教育、职业教育是最重要的内容,道德教育、人格教育则普遍被忽视,其结果是人的工具化、物化,一孔子德才兼备、德智并重的教育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可补其偏。

      (二)经济

      在追求利益最大化动机的驱动下.西方传统的管理思想强调高效率、标准化。在这种体制下,人只被视为整个生产流程中的一个环节、一道工序,或只是庞大而复杂的制造金钱的机器上的一个零件,他的生活和权利得不到企业管理者真诚全面的关心。与此相反,儒家管理思想的基本理念则是“以人为本”,实实在在地爱人、关心人,而不仅仅是利用人、控制人。这就使得生产者在企业中有一种“家”的归属感,企业的对内凝聚力、对外竞争力也由于生产者对“家”的忠诚奉献得以增强。用一位日本企业巨子的话说,儒家的管理模式就是:一手拿算盘,一手持《论语》。

      儒家管理思想的基本精神在“儒商”身上表现得最为全面。其博施济众、依群利己的经营宗旨,以人为本、仁民爱物的经营原则,以义取利、诚信为本的经营道德,好学重教、以智经商的经营特色,以和为贵、和气生财的经营方法。——这一切无不是孔子思想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创造性运用。

      (三)政治

      当今世界有两大显著趋势,其一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扩展,人们被愈加紧密地联系在一个“地球村”中,其二是某些民族、国家间的冲突和矛盾似乎在朝着扩大、加剧的方向发展,帝国主义、国家主义、民族主义的幽魂仍在四处游荡。在未来的世界中,各国应当遵循怎样的政治伦理,才能使我们这个星球*安无事?1988年,世界三分之二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发表宣言说:“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孔子充满仁爱精神的“忠恕”之道应当是当今世界各个民族和国家相互尊重、和*共处的中心价值。孔子主张的“和而不同”应当是克服“西方中心主义”、“大国沙文主义”,实现文化多元存在、民族共同发展、国家共同繁荣的基本法则。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不应成为歧视和强权的现实借口,福山的“历史终结论”也不足成为人类未来发展的一元宿命。唯有彻底摒弃满怀恶意的达尔文主义的西方政治思维,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作为世界政治生活中的最低共识,用孔子一样对他人充满善意的目光去看待其*家和民族,庶几人类可以实现“有道”的大同社会。

      参考文献:

      [1]张卫中.论语直解[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

      [2]杨树增.论语导读[M].北京:中华书局,2002.

      [3]周韬.孔子与儒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4]蔡尚思.孔子思想体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阅读全文]...

2022-02-01 00:18:14
  • 儒家的政治伦理阅读答案

  • 阅读
  • 儒家的政治伦理阅读答案

      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自我修养。阅读是一种理解、领悟、吸收、鉴赏、评价和探究文章的思维过程。阅读可以改变思想、获取知识,从而可能改变命运。下面为大家带来了儒家的政治伦理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儒家的政治伦理

      古人说“修身、齐家、治国、*天下”,“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就是说,没有“以人为本”的“道德理想伦理”,“政治伦理”是无从谈起的。

      如何“修身”?孔子提出要“修德”“讲学”“徙义”“改过”,这样才能“下学上达”,成为君子,才能使自己有个“安身立命”处。

      如何“齐家”?儒家把“孝”作为家庭伦理的基本。《论语·学而》中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经注疏》(《孝经》是*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中说:“父子之道,自然慈孝,本乎天性,则生爱敬之心,是常道也。”“爱”与“敬”发乎人之本性,非外力所加,自然如此。费孝通先生对此有一新的解释说:家庭伦理“孝”的意义在今天主要应体现在“尊敬祖先和培养优秀的后代”上。这就是说:对祖先要尊敬,对后代要担负起精心培养的家庭责任。

      如何“治国”?在*,如果说“家庭”是个小社会,“国”则是一个大社会。一般认为,*前现代是专制的“人治”国家,而西方*代则是“民主”的“法治”国家。我认为,这种说法并不全面,应该说在前现代儒家的理想应是以“礼法合治”治国。《礼记·坊记》曰:“君子礼以坊德,刑以坊淫,命以坊欲。”意谓“礼”是君子为防止超越道德所设立的界限;如果用“礼”不能防止道德败坏,那么就要用“刑”来制止为非作歹、祸乱社会的行为;如果“刑”还有不足之处,则可以用“法令”来补充,以防止社会贪欲横流。可见,“礼”“刑”“令”三者功能不同,但都带有制度性的意义。贾谊《陈政事疏》中说:“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是故法之所用易见,而礼之所为生难知也。”这是说,“礼”的作用是要在人们犯错之前就加以防范,而“法”是在人们犯错之后加以惩治。“刑法”的作用易见成效,而“礼”的作用难以立竿见影。这说明,“礼”要靠道德教化长期养成,“法”是一种外力所加的不得不备之举,不遵守“礼”的要求,就叫“出礼”(或“越礼”),“出礼”就会“入刑”。所以*儒家认为“礼”和“法”有着表里相依的关系。《汉书·礼乐志》中说:“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政、刑,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礼”的作用是调节人民心之所求,“乐”的作用是表达人民追求和谐相处的要求,“政”是要求处理“政务”顺民情而能行通,“刑”是为了防止人民“出礼”而“入刑”所设立的.。我认为,这也许是儒家“以人为本”的政治伦理所求。

      如何“*天下”?此句应理解为“如何使天下*”。此“*”或有三义:“*”可作“和*”解,如尧对舜说“协和万邦”,各邦国和*相处;“*”也可作“*等”解,如孔子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亦可作“*安”解,如“仁者安仁”“老者安之”“修己以安人”。“天下*”,包括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和*”,也包括“人”与“人”之间的“*等”关系,还包括每个人身心内外的“*安”“安宁”,这样就真正“天下太*”了。

      (摘编自《北京大学学报》,有删节)

      1、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修身、齐家、治国、*天下”,其中“修身”是基础,而“政治伦理”的实现也是以“道德理想伦理”的实现为基础的。

      B、作者认为*在古代并非纯粹的“人治”国家,而是采用“礼法合治”方略进行治理的国家。其中,“礼”与“法”有着表里相依的关系。

      C、“礼”要靠道德教化长期养成,它是君子所设立的防止超越道德的界限,其作用是在人们犯错之前加以防范,但其作用难以立竿见影。

      D、“刑”要在“礼”不能防止道德败坏时实施,是在人们犯错之后加以惩治,旨在制止为非作歹、祸乱社会的行为,以防止社会贪欲横流。

      2、下列关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天下”的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修身,就是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追求正义和真理,改正错误,从而使自己成长为君子,有“安身立命”之所。

      B、齐家,要把“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根本,对父母既爱且敬,这种“爱”和“敬”发乎天性,并不是受外力影响才产生的。

      C、治国,就是要以人为本,防止人们道德败坏,使人知礼、行礼,而处理政事则要顺应民情,使人民和谐相处。

      D、*天下,就是要使每个人都身心安泰,使人与人之间*等和谐,使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和*相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引用《礼记·坊记》中的内容,旨在说明我国古代是以“礼法合治”来治国的。其中的礼、刑、令虽功能不同,但都有制度性的意义。

      B、贾谊《陈政事疏》中的话,是为了说明“礼”和“法”虽然在作用上有易见和难知的不同,但它们相互依存,没有礼就没有法,没有法就无以行礼。

      C、文章引用《汉书·礼乐制》的“政以行之,刑以防之”中两个“之”指代内容不相同,前者指民心民情,后者指人民不遵守“礼”的行为。

      D、“四海之内皆兄弟”“仁者安仁”“老者安之”“修己以安人”等,主要是为了对“*”在传统文化中的意思作解说。

      参考答案:

      1、D此项混淆了“刑”和“令”的作用。原文说的是:“如果‘刑’还有不足之处,则可以用‘法令’来补充,以防止社会贪欲横流。可见,‘礼’‘刑’‘令’三者功能不同……”

      2、C从文中内容来看,作者认为“治国”应该是“礼法合治”,选项中强调的是礼治。

      3、B“它们相互依存,没有礼就没有法,没有法就无以行礼”无中生有,原文并没有这方面的内容。

    [阅读全文]...

2021-12-28 01:54:34
  • 儒家中描写君子的句子

  • 君子,优美
  • 1.世间万般讲理与不讲理,终归会落在一处,我心安处即吾乡。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人的能力并非与生俱来的, 需要我们在 学* 中凿光,在实践中锤炼, 在困苦中磨砺,在挫败中 成长 。 练就一腔抱负,心系苍宇之事; 练就一双慧眼,洞察世间万物; 练就一身本领,捭阖 人生 境界。 胸怀能包容多少,我们就能承载多少; 目光能望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 素质的高度,决定着我们人生的高度。

    4.君子坦荡荡翻译:君子胸怀坦荡君子义以为质翻译:仁义是对君子的评价标准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翻译:君子想要的是言语迟钝而行动敏捷君子喻于义翻译:君子通晓仁义的道理君子不器翻译: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一种用途

    5.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大学》

    6.凡夫俗子不下苦功夫死力气去努力做成一件事,根本就没资格去谈什么天赋不天赋。

    7.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8.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9.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10.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11.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12.君子不妄动,动必有道。君子不徒语,语必有理。君子不苟求,求必有义。君子不虚行,行必有正。

    13.天大地大,独自一人,然后遇上了某个大坎,你死活就是跨不过去,要么憋屈死,要么找死,还能怎么办?

    14.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15.一个姑娘,如果有被人喜欢,而且那个人喜欢得干干净净,怎么都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16.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刚强勇毅,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 责任 ),而实现使命的道路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 奋斗 ,这不也是很遥远的吗?)出处:论语

    17.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18.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

    19.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中庸》

    2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2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22.总有些人,一眼看到就会心生好感,道理都讲不通。

    23.胸中一点浩然气,天地千里快哉风。

    24.四书五经,开篇便是中庸,因为高明莫过中庸,那是 做人 做事的根基呀……儒家的精神是入世,要有 理想 ,有抱负,要进取不解,但儒家之经典中庸,却融入了道家的精神,这又是何以然啊?是因为办事难啊,你光是一个劲的冒进,撞了南墙不回头,这死了也于事无补。所以还要有点出世的道家精神,所谓,以出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情。志存高远,却又不拘泥于眼前的小事杂事乱事,这才能以坦荡的胸怀干成大事,这才是中庸。作者:张之洞 出处:走向共和

    25.《国风·郑风·羔裘》【羔裘如濡,洵直且侯。彼其之子,舍命不渝。】羊羔皮的礼服是那样润泽光滑,衬托得君子多么纯洁正直漂亮。那穿着这身华贵礼服的君子啊,宁可舍去生命他也不改变信仰!【羔裘豹饰,孔武有力。彼其之子,邦之司直。】羊羔皮的礼服袖口镶着金豹纹,衬托得君子多么高大英武有力。那穿着这身华贵礼服的君子啊,为我们国家保障公*主持正义。【羔裘晏兮,三英粲兮。彼其之子,邦之彦兮。】羊羔皮的礼服是那样崭新光鲜,缀的三朵红缨是那样光明耀眼。那穿着这身华贵礼服的君子啊,真不愧是我们国家的英才俊彦!

    26.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周易乾》

    27.归根结底,长得好,无论男女,怎么都是对的,长得不好看,大概就是万般皆罪。

    28.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29.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摘《中庸》

    30.这么多年下来,陈*安活得很艰辛,但是不苦。

    31.当这个世界给予自己善意的时候,一定要好好珍惜,要惜福,无论大小。

    32.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大学》

    33.江湖道义不能太多,可总该有那么点儿,半点不讲,就是条真龙,迟早也得淹死在江湖里。

    34.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摘《中庸》

    35.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36.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37.《国风·魏风·汾沮洳》【彼其之子,美无度。美无度,殊异乎公路。】瞧我那位意中人,英俊潇洒美无匹。英俊潇洒美无匹,公路哪能比得上。【彼其之子,美如英。美如英,殊异乎公行。】瞧我那位意中人,貌若鲜花朝我放。貌若鲜花朝我放,公行哪能比得上。【彼其之子,美如玉。美如玉,殊异乎公族。】瞧我那位意中人,仪表堂堂美如玉。仪表堂堂美如玉,公族哪能比得上。

    38.*党内不乏能吏也有廉吏,他们有雄心,也不乏良知, 爱国 家,爱百姓,但是,他们绝大多数对现代民主政治的基本观念没有基本了解,当他们一旦有主政一方,施展抱负的机会,往往也乱干一气,令人叹息! 回复以今上计凡中华五千年,细数执政者或执政群体知行现代民主政治观念者几人?莫非都属胸怀大志乱干一气,则国人中华能绵延至今实属万分偶然之幸!民主或确为时代之趋势,然趋势者渐进也,如*称胸怀共产而行社会,岂知其人非胸怀民主而行“乱干”呼?党人皆人皆现世之人,何小视党人之能之智。所谓现代民主政治观念,现世也不过数十年,至今优劣犹在或然,将之作为不乱干一气的必要条件,实一厢情愿之言而已。王先生既承认*之内不乏品格良人,何必又将其中多数又划入民主盲

    39.好学*乎知,力行*乎仁,知耻*乎勇。

    40.有些可惜,是没办法十全十美。有些可惜,是某些长久的遗憾。

    [阅读全文]...

2022-01-23 10:17:03
关于儒家的古诗 - 句子
关于儒家的古诗 - 语录
关于儒家的古诗 - 说说
关于儒家的古诗 - 名言
关于儒家的古诗 - 诗词
关于儒家的古诗 - 祝福
关于儒家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