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有关传统文化的古诗名言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有关传统文化的古诗名言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有关传统文化的古诗名言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有关传统文化的古诗名言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保护传统文化的名言
保护文化遗产,守望精神家园。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保护传统文化的名言,供大家欣赏学*!
1、弘扬传统文化,共建幸福中华。
2、传统文化播神州,华夏文明永流传。
3、传圣贤道、授大成业、解精神惑。
4、温良恭俭让 仁义礼智信
5、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6、德不孤,必有邻。
7、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9、承古贤经略,播种栋梁之苗。
10、传播东方智慧,辉映卓越人生。
11、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12、发扬优良传统,坚持开拓创新,不断提升维护*和社会稳定的能力和水*。
1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4、弘扬传统美德,继承传统文化。
15、博览五千年,塑造当代贤。
16、传学及古今,经略贯华夏。
17、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
18、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19、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20、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21、*朱者赤,*墨者黑。
22、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大力推动文化创新。
23、继承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24、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25、播传统文化,不再迷茫畅天下。
26、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27、博学助君明志,笃行助力致远。
28、借助先贤成就,打造现代经典。
29、扬传统文化 做有道德的人
30、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31、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32、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33、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34、孝悌忠信 礼义廉耻 仁爱和* 诚敬谦祥
3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36、莫以善小而不为 莫以恶小而为之
37、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38、学古人文化,成今人圣德。
39、授古人之德,开今人之风。
40、国学经典智慧,创造美好人生。
41、传承华夏文明,引领立志修身。
42、发扬优良传统,把握正确方向,坚持改革创新。
43、传承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营造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
44、保护文化遗产,守望精神家园。
45、留住历史天地间,再现华夏五千年。
46、*的文化,世界的遗产。
47、保护文化遗产,彰显文明中华。
48、文化传承文明,遗产不再遗憾。
49、文化遗产,让*更有魅力。
1. 安能摧眉折腰事*,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 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南朝·江淹·别赋)
3.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4.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唐·杜甫· 春日忆李白)
5.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三国·曹植·七步诗)
6.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唐·杜甫·寄本十二白二十 )
7. 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孙子兵法·军争)
8.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唐·白居易·琵琶行)
9.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宋·苏轼)
10.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11.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
12.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荀子·劝学)
13.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
14.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东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15.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班超传)
16.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唐·韩愈·原道)
17.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苏轼·题西林壁)
18. 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元·高明·琵琶记)
19.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宋·王安石·登飞来峰)
20.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明·王冕·墨梅)
21.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贺知章·咏柳)
22.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唐·罗隐·蜂)
23.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东晋·陶渊明·饮酒)
24. 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宋·欧阳修·戏答元珍)
25.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论积贮疏)
26.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南朝·刘勰·文心雕龙)
27.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唐·白居易·琵琶行)
28.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唐·王维·观猎)
29. 柴门闻狗吠,风雪夜归人。(唐·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30.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朝·王籍·入若耶溪)
31.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唐·李白·行路难)
32. 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33. 潮**阔,风正一帆悬。(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34.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
35.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36.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北齐·杜弼·檄梁文)
37.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楚辞·卜居)
38.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唐·李白·宣州谢朓饯别校书叔云)
39.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唐·杜甫·蜀相)
40.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宋·陆游·书愤)
41.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唐·杜甫·曲江)
42.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唐·杜甫·绝句)
43.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李商隐·无题)
44.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唐·韦应物·滁州西涧)
45.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唐·韩翃·寒食)
46.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唐·孟郊·登科后)
47.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州)
48. 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49.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唐·孟浩然·春晓)
50.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关于*传统文化名言警句大全
在日复一日的学*、工作或生活中,说到名言,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名言可以带来警醒和激励,有助于我们学会正确地做人和处事。名言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名言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传统文化名言警句,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管子·牧民》
2、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
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4、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6、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烈士: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8、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9、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1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11、精忠报国。——《宋史·岳飞列传》
1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麦孟华《论*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13、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14、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
1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秦伯》
16、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修身》
17、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18、志当存高远。——诸葛亮《诫外生书》
19、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20、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弇列传》
21、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张载《经学理窟·学大原下》
22、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晁错论》
23、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石成金《传家宝·俗谚牧民》
2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2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26、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27、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微子》
2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29、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30、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
31、不为穷变节,不为贱易志。——桓宽《盐铁论·地广》
32、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元景安列传》
33、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李世民《赐萧瑀》
34、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35、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文天祥《正气歌》
36、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于谦《无题》
37、粉身碎骨浑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38、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郑燮(xiè)《题画·竹石》
39、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
40、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第三十三章
41、不怨天,不尤人。——《论语·宪问》{关于传统文化传承的名言}.
42、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告子下》
43、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44、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45、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荀子·修身》{关于传统文化传承的名言}.
46、能胜强敌者,先自胜者也。——《商君书·画策》
47、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48、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49、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当自强。——李咸用《送人》
*传统文化名言警句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名言吧,名言是指一些名人说的,写的,历史纪录的简洁而含义深刻动人的句子。名言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传统文化名言警句,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管子·牧民》
2、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
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4、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6、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烈士: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8、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9、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1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11、精忠报国。——《宋史·岳飞列传》
1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麦孟华《论*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13、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14、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
1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秦伯》
16、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修身》
17、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18、志当存高远。——诸葛亮《诫外生书》
19、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20、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弇列传》
21、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张载《经学理窟·学大原下》
22、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晁错论》
23、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石成金《传家宝·俗谚牧民》
2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2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26、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27、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微子》
2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29、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30、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
31、不为穷变节,不为贱易志。——桓宽《盐铁论·地广》
32、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元景安列传》
33、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李世民《赐萧瑀》
34、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35、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文天祥《正气歌》
36、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于谦《无题》
37、粉身碎骨浑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38、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郑燮(xiè)《题画·竹石》
39、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
40、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第三十三章
41、不怨天,不尤人。——《论语·宪问》{关于传统文化传承的名言}.
42、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告子下》
43、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44、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45、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荀子·修身》{关于传统文化传承的名言}.
46、能胜强敌者,先自胜者也。——《商君书·画策》
47、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48、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49、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当自强。——李咸用《送人》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
2、日新之谓盛德。――《周易·系辞上》
3、改过不吝。――《尚书·仲虺之诰》
4、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桓宽《盐铁论·孝养》
5、父慈而教。――《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6、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秦伯》
8、知耻*乎勇。——《礼记·中庸》
9、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
10、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宪问》
11、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论语·学而》
12、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
13、视死如归。――《管子·小匡》
14、君子以俭德辟难。――《周易·否》
15、事父母,能竭其力。――《论语·学而》
16、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
17、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桓宽《盐铁论·孝养》
18、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孟子·尽心上》
19、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周易·系辞上》
20、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
21、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
22、兄弟敦和睦,朋友笃诚信。——陈子昂《座右铭》
23、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管子》
2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25、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
26、仁者寿。――《论语·雍也》
2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28、人必自侮,然*侮之。――《孟子·离娄上》
29、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进学解》
30、见得思义。――《论语·季氏》
31、一诺千金。——《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32、百闻不如一见。——《后汉书》
33、率义之为勇。――《左传·哀公十六年》
34、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孟子·梁惠王下》
35、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36、记己有耻。――《论语·子路》
37、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38、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
39、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40、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
41、人告之以有过,则喜。——《孟子·公孙丑上》
42、学而时*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43、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4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45、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46、义,志以天下为芬。――《墨子·经说上》
47、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管子·牧民》
48、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左传·宣公十二年》
49、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增广贤文》
50、见善则迁,见过则改。——《周易》
51、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传统文化论文
在日常学*、工作生活中,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传统文化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摘要: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经过不断的发展及沉淀,逐渐形成了极具影响力的传统文化。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带动下,环境艺术设计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并将*传统文化元素逐步应用到了现代环境艺术的设计之中。创造出了极具*民族特色的艺术造型形态。
本文对*传统文化因素进行了概述,并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内涵和其对传统文化因素的应用现状进行了分析,进而为加强其合理高效的运用给出了一定建议策略,以期与大家一起交流分享。
关键词:*传统文化;文化元素;环境艺术;设计;运用
社会科技及经济的飞速发展,提高了人们物质生活水*的同时,也加大了人们对于精神层面得以满足的需求。
当前,我国不断的涌现出大量具有传统文化元素及特色的当代环境艺术设计品,并深受广大国内外消费者的欢迎,印证了“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在市场经济作用下,当代环境艺术设计如何进一步加强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引入及应用,满足市场,服务社会,甚至造福全人类,就成了当下环境艺术设计人员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1]。
1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内涵及*传统文化元素概述
1.1*传统文化元素概述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传统文化元素,主要就是指以风土人情、文化符号、风俗*惯等为代表的,富有*传统文化精神的形象及特征的元素[3]。
例如,书法、瓷器、*结、刺绣、甲骨文、儒家思想及道家思想等等,极其丰富多样。
1.2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内涵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是在原本“室内设计”的基础上改进的,一门综合性极强的新兴学科。
主要是依据环境而产生并存在,强调形态自然天成、色彩搭配合理、材质肌理追求美观大方,并且能够高度体现出艺术与环境的融合[4]。
因此,它涉及非常广泛,包括室内设计、室内装饰、室内外设计、景观小品(绿化、道路、场景雕塑等)、景观园林、城市规划及建筑装饰、装潢等等。
2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对*传统文化因素的应用现状
2.1富有传统文化元素的现存作品较少,且损坏严重
经过几千年的不断变更,*当前能够得以保存下来的传统民居建筑,大多是在交通条件较差且经济欠发达的乡村地区。
例如,侗族鼓楼、福建的土楼、客家围龙屋、徽派的西递、宏村等等[5]。
但是,由于这些地方的人们认识水*有限,没能对这些珍贵的文化作品进行有利的保护,使得这些富有传统文化元素的作品遭到了自然及人为等方面的严重破坏。
2.2受西方文化因素及设计理念冲击严重
受经济全球化不断增强的影响,国内外在文化交流方面也日益增强。
我国环境艺术设计领域,以及人们的审美等思想方面,都受到了西方文化因素及设计理念的严重影响,这给国内传统文化元素在环境艺术设计方面的应用,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
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多,使得西方设计因素及审美理念在我国的环境艺术中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及体现。
例如,城市建设中的摩天大楼,城市规划中的中心公园、街道等等,都是西方设计理念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体现。
2.3应用流于形式,没有探索并表现出真正的文化底蕴
*传统文化因素之所以流传千年,就是因为其是极具民族特色的精神产物。
但是当代一些环境艺术设计,只是在生搬硬套,并没能真正的领悟到其中蕴含的重要文化底蕴,也就未能很好的将其体现出来。
例如,城市的景观及建筑是可以反映出一个地方的民俗民风及文化的,但是一些环境艺术设计师并没有真正意识并理解出*传统文化美的内涵,设计出的作品严重缺乏地域风情及名族特色,设计质量不佳,很难完成对*传统文化因素的继承与发展。
3加强*传统文化因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策略
富有*传统文化因素的古代建筑及园林艺术作品,至今仍然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成为了世界建筑宝库中一颗稀有的璀璨明珠。
屹立在*各地的古建筑宫殿、寺庙、佛塔、民居及园林艺术,都散发着独特的艺术气息,为全世界人们带来了完美的视觉审美享受。
当代环境艺术设计,应以此为灵感源泉,运用恰到好处的方法,在环境艺术设计上对*传统文化元素加以应用,形成足以大方光彩、立足于全世界的现代环境艺术作品。
3.1对重要的传统文化元素进行保护或仿制
首先,基于当前尚存传统文化因素载体受到破坏的情况,相关部门应该加大保护力度,使得经历千年风雨的传统文化作品,能够得以继续流传。
其次,运用新的载体,将传统文化因素中的某些具体视觉形态,渗透到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当中,进而创造出新的富有当代文化气息、情感、志趣及思想的某种视觉形态。
例如,沙发现在是大部分家庭都会布置的家具之一,但是也有很多人开始逐渐听取室内装饰设计师的建议,将沙发换成了极具民族特色设计的实木沙发椅。
并配套对其他家具进行*红这一颜色的选择。
经济条件更好一些的人,直接选择*人很喜爱并看重的红木家具,这些都属于将传统文化因素以新的载体形式出现的作品。
3.2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发展性的完善
传统文化的发展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经过了不断的发展完善。
当代环境艺术设计者,也可以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转化、提取精华及抽象的再构方式,运用当代的审美方式及设计理念,对其进行完善性的发掘及重释。
例如,上海建立的经贸大厦,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设计师在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了提取、转化、处理后,把传统的“塔型”结构,从当时力学及美学的角度,运用到了经贸大楼的设计建筑中,使得整个建筑物的比例与*传统塔型的美学比例完全吻合。
传统建筑的意象之美,被完美的构造和设计到了新兴的摩天大楼里。
3.3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创新性的传承
环境艺术设计,在很大程度上要担负起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使命。
因此,设计者要应用传统文化元素,对环境艺术设计的文化性及传承性进行体现,并进行一定的创新。
例如,苏州博物馆的新馆建设,就很好的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了创新性继承。
传统文化春节的资料
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新春、新岁、岁旦等,口头上又称过年、过大年。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接下来由小编为大家整理出传统文化春节的资料,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春节简介
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 *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算结束,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
在春节期间,*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各民族特色。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属于汉字文化圈的`一些国家和民族也有庆祝春节的*俗。人们在春节这一天都尽可能的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表达对未来一年的热切期盼和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历史发展
节日起源
关于春节的起源有说法诸多,其中有几种较具代表性的说法,春节源于腊祭、源于巫术仪式说、源于鬼节说等,其中最被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时期兴起。
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继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的。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时间演变
春节以前也称元旦,是在正月的第一天。而*历代的正月的设定日期却并不一致:
夏朝用孟春(即正月)为正月。
商朝用腊月(十二月)为正月。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以十月为正月,汉朝初期沿用秦历。
汉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天文学家落下闳等人制订了《太初历》,将原来以十月为岁首改为以孟春为岁首,后人在此基本上逐渐完善为我们当今使用的阴历(即农历),落下闳也被称为“春节老人”。此后*一直沿用夏历(阴历,又称农历)纪年,直到清朝末年,长达2080年。
名称变革
在不同时代,春节有不同名称。
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北洋*时期,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将元旦定义为西历01月01日,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
内容发展
先秦时期,就有了岁时的雏形。《诗·豳风·七月》里记载了人们收获后酿酒宰羊的欢聚场景,“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十月涤场,……曰杀羔羊,……万寿无疆。”
汉朝时期,祭祖是春节的重要活动和*俗。东汉崔寔《四月民令》提到,“正月之旦,是谓正日。躬率妻孥,絜祀祖祢。”正月初一过新年的*俗也越来越丰富。
魏晋时期,已形成除夕守岁的*俗。晋朝周处所著的《风土记》中记载:除夕之夜大家各相与赠送,称“馈岁”;长幼聚欢,祝颂完备,称“分岁”;终岁不眠,以待天明,称“守岁”。
唐朝时期,人们除登门拜年,还发明一种“拜年帖”。唐太宗李世民用赤金箔做成贺卡,御书“普天同庆”,赐予大臣。这一形式迅速在民间普及,改用梅花笺纸。当时这种“拜年帖”被称为“飞帖”。
宋代人过年开始吃饺子,宋朝称饺子为“角子”。宋代已普遍开始用纸包火药做成爆竹。除夕、春节放爆竹之俗便逐渐盛行。《东京梦华录》说:“是夜,禁中爆竹山呼,闻声于外。”到了明朝,接灶神、贴门神、除夕守岁、十五赏灯会都已经盛行。《万历嘉兴府志》中记载:“除夕,易门神、桃符、春帖,井隈皆封。爆竹,燔紫,设酒果聚饮,锣鼓彻夜,谓之守岁。”
清朝非常重视过年,宫廷过年十分奢华,皇帝有写福字下赐群臣的*俗。过年要一直延续至元宵佳节才算结束,猜灯谜是甚为流行的取乐方式。
辛亥革命带来了全新的时代,*提倡新历,传统过年不再休假。礼仪上,脱帽、鞠躬、握手、鼓掌等新礼节逐渐成为*人际交往的“文明仪式”。
春节历法
春节时间
春节的时间(农历正月初一)在公历1月21日至2月21日之间游动。“最早的春节”(如1966年的1月21日)和“最迟的春节”(如1985年的2月20日)相差整一个月。根据历法计算,如果农历不进行人为调整的话,2319年2月21日将迎来“史上最晚春节”,此前春节最迟出现在公历2月20日,为1920年和1985年。
闰春节
闰春节,又称闰正月,从公元1645年使用历理置闰制开始,到公元2800年的1155年里,农历闰正月只发生6次,非常罕见,其年份分别是1651、2262、2357、2520、2539、2634。
闰春节的过法
如果一年有闰正月,原则上春节过第一个正月的,到了闰正月的时候则不过节。当然,也有少数的区过完第一个正月的春节以后,到了闰正月的时候也过闰正月的春节,因为闰正月也叫正月,所以也把闰正月的初一也看做春节来过。
春节的传统文化资料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春节的传统文化资料,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春节的传统文化常识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春节的传统文化知识
【爆竹】
*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俗仍然盛行。
春节的传统文化*俗
【春节食俗】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蒸年糕】
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包饺子】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1.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华文化千里传,万里路途多遥远,异国他乡中华文化美名扬。中国文字博大精深,其中意味需要细细品。
2. 无论哪里,原则的基础就是传统。——美国
3.中华文明,在她上上下下的五千年中积淀,走向了成熟稳定,中国传统文化,在一代一代华夏儿女中传承,走向了现代文明。
4.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历史悠久,也是中国最引以为自豪的文化瑰宝之一。书法大体可分为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五种,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5.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历史悠久,也是中国最引以为自豪的文化瑰宝之一。书法大体可分为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五种,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6. 句子
7.“以人为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也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重要特点。
8.传承古文化,塑造新人才。
9.在每个中国人的心底,都有一方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在那方沃土上,中国人自己会撒种,播种,最后收获精神的果实!
10.弘扬传统文化的名言警句
11.尊重传统文化的名言
12.学古人的智慧,致今天的财富。
13.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做好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发展。
14.中华文化不仅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而且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15.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我们国家也不例外。而中华美德正是所有文化中独一无二的瑰宝,我们都是中国人,自然要理所当然地继承我们祖先给予我们的一笔丰厚的礼物。
16.个民族56朵花,华夏大地散芬芳。民族风情有特色,民族节日特多彩。尊重*俗与礼仪,安定团结中华强!
17.传承文明,弘扬文化,立足本国,面向世界。
18.爱我中华,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
19.弘扬优良传统,感悟优秀文化,创建魅力家园。
20.传统文化,让生活更美好。
21. 古往今来我不怕,孔子文化传天下,全球掀起国学热,孔子学院中外建,国学精髓世界扬。
22. 西湖龙井,铁观音,中国的茶香就是清;女儿红、老白干,中国的酒就是醇。中国文化五千年,传统美德万里传。
句子,中国,传统,中华,文明,书法,文化,民族
传统文化的名言
有关传统文化的古诗名言
传统文化名言
关于传统文化的名言
与传统文化有关的名言
传统文化的传承名言
有关传统文化的名言
坚守传统文化的名言
重视传统文化的名言
传统文化的名言警句
弘扬传统文化的名言
传统文化名言名句
传承传统文化的名言
尊重传统文化的名言
传统文化名言警句
中国传统文化的名言
继承传统文化的名言
坚守传统文化名言
弘扬传统文化的名言20
传统文化的名人名言
传统文化的古诗四言
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名言
传统文化重要性的名言
中国传统文化名言
传统文化的古诗五言
传统文化名句
传统文化名人名言
保护传统文化名言名句
含传统文化的古诗
关传统文化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