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有墨子的古诗句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有墨子的古诗句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有墨子的古诗句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有墨子的古诗句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墨子名言由51句子网发布。墨子名言大全就在这里。“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墨子名言
1、 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择举之。
2、 甘井*竭,招木*伐,灵龟*灼,神蛇*暴。
3、 古之圣王之治天下也,其所富,其所贵,未必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也。
4、 古者有语:谋而不得,则以往知来,以见知隐。
5、 以信接人,天下信人;不以信接人,妻子疑之。--杨泉
6、 名不可简而成也,誉不可巧而立也,君子以身戴行者也。
7、 库无备兵,虽有义不能征无义。ju.51tietu.net
8、 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此若言之谓也。
9、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10、 墨子的十句经典名言终生受用,尤其是第一句
11、 墨子:国之将亡,必有七患国防之患:不修国防大兴宫殿粉饰太*外交之患:大敌当前外无盟友孤立无援财政之患:分配不公铺张浪费穷尽民用内政之患:仕皆渔私修法禁言不问国是国君之患:闭门自大标榜先进坐以待毙团队之患:用人不当小人当道离心离德*之患:民无食用国无贤能赏罚失威
12、 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程颐
13、 无不让也,不可,说在殆。
14、 不信不立,不诚不行。--晁说之
15、 内不欺已,外不欺人。--弘一大师
16、 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程颐
17、 小信诚则大信立。--韩非子
18、 诌谀在侧,善议障塞,则国危矣。
19、 钓者之恭,非为鱼赐也;饵鼠以虫,非爱之也。
20、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子名言墨子语录
21、 听其言,迹其行,察其所能而慎予官。
22、 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
23、 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心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
24、 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反天意者,别相恶,(孔子)交相贼,必得罚。
25、 民力尽于无用,财宝虚以待客。
26、 墨子的十句经典名言终生受用,尤其是第一句
27、 君子忧道不忧贫。 -- 孔子ju.51tietu.net
28、 诚信者,天下之结也。
29、 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30、 善气迎人,亲如弟兄;恶气迎人,害于戈兵。 -- 管仲
31、 侈而惰者贫,而力而俭者富。 -- 韩非子
32、 良弓难张,然可以及高人深;良马难乘,然可以任重致远。
33、 力,形之所以奋也。圆,一中同长也。
34、 一言之美,贵于千金。--葛洪
35、 惟诚可以破天下之伪,惟实可以破天下之虚。--薛瑄
36、 食者国之宝也,兵者国之爪也。
37、 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之信。
38、 王道荡荡,不偏不党;王道**,不党不偏。其直若矢,其易若砥。君子之所履,小人之所视。
39、 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墨子教育名言
40、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 子贡
41、 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雀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另乎?
42、 兼相爱,交相利。 (既爱自己也爱别人,与人交往要彼此有利。)
43、 仓无备粟,不可以待凶饥。
44、 今天下士君子,中请将欲为仁义,求为上士,上欲中圣王之道,下欲*家百姓之利,故当若节丧之为政,而不可不察此者也。
45、 万事莫贵于义。ju.51tietu.net
46、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
47、 天下有义则治,无义则乱。
48、 慧者心辩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誉扬天下。
1、原浊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秏。名不徒生而誉不自长。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务言而缓行,虽辩必不听。多力而伐功,虽劳必不图。慧者心辩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誉扬天下。
2、源头浊的流不清,行为无信的人名声必受损害,声誉不会无故产生和自己增长。功成了必然名就,名誉不可虚假,必须反求诸己。专说而行动迟缓,虽然会说,但没人听信。出力多而自夸功劳,虽劳苦而不可取。聪明人心里明白而不多说,努力作事而不夸说自己的功劳,因此名誉扬于天下。
3、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襟三江而带五湖。
4、善无主于心者不留,行莫辩于身者不立。名不可简而成也,誉不可巧而立也,君子以身戴行者也。思利寻焉,忘名忽焉,可以为士于天下者,未尝有也。
5、故古者圣王,甚尊尚贤,而任使能,不党父兄,不偏贵富,不嬖颜色。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
6、讲话不求多而求智,不求文采而求明察。
7、志不强者智不达。
8、言不信者,行不果。
9、分享到微信
10、富贵者奢侈,孤寡者冻馁,虽欲无乱,不可得也。
11、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老殿赏,量功而分禄。
12、法不仁,不可以为法。
13、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
14、爱人不外己,己在所爱之中。
15、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据财不能以分人者,不足与友。守道不笃,偏物不博,辩是非不察者,不足与游。
16、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据财不能以分人者,不足与友;守道不笃,遍物不博,辩是非不察者,不足与游。
17、天下之为君者众,而仁者寡。
18、天下兼相爱则治,相恶则乱。
19、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20、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遂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以爵,重予以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曰:“爵位不高,*弗敬;蓄禄不厚,*不信;政令不断,*不…
21、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
22、言无务为多而务为智,无务为文而务为察。
23、勇,志之所以敢也。
24、无,不必待有。说在有无。
25、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26、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与凶。
27、意志不的,智慧一定不高;说话不讲信用的,行动一定不果敢;拥有财富而不肯分给人的,不值得和他交友;守道不坚定,阅历事物不广博,辨别是非不清楚的,不值得和他交游。
28、善不从本心生出就不能保留,行不由本身审辨就不能树立,名望不会由苟简而成,声誉不会因诈伪而立,君子是言行合一的。以图利为重,忽视立名,(这样)而可以成为天下贤士的人,还不曾有过。
29、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
30、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
1.故当若天降寒热不节,雪霜雨露不时,五谷不孰,六畜不遂,疾灾戾疫,飘风苦雨,荐臻而至者,此天之降罚也,将以罚下人之不尚同乎天者也。
2.古之圣王之治天下也,其所富,其所贵,未必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也。
3.虽天亦不辨贫富、贵贱、远迩、亲疏,贤者举而尚之,不肖者抑而废之。
4.天之行广而无私,其施厚而不德,其明久而不衰,故圣王法之。
5.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
6.其友皆好矜奋,创作比周,则家日损,身日危,名日辱。
7.君子战虽有陈,而勇为本焉;丧虽有礼,而哀为本焉;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8.甘井*竭,招木*伐,灵龟*灼,神蛇*暴。
9.力,形之所以奋也。圆,一中同长也。
10.老而无妻子者,有所侍养,以终其寿;幼弱孤童之无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长其身。
11.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12.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13.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14.钓者之恭,非为鱼赐也;饵鼠以虫,非爱之也。
15.名不可简而成也,誉不可巧而立也,君子以身戴行者也。
16.无不让也,不可,说在殆。
17.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
18.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19.天下有义则治,无义则乱。
20.万事莫贵于义。
21.义人在上,天下必治。
22.不党父兄,不偏贵富,不嬖颜色。
23.言则称于汤文,行则譬于狗豨。
24.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
25.爱人者必见爱也,而恶人者必见恶也。
26.甘井*竭,招木*伐。
27.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
28.原浊着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耗。
29.听其言,迹其行,察其所能而慎予官。
30.子不能治子之身,恶能治国政。
31.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32.上之为政,得下之情则治,不得下之情则乱。
33.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34.民有三息: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
35.吏不治则乱,农事缓则贫。
36.官无常责而民无终贱,有能刚举之,无能则下之。
37.贤者举而上之,不肖者抑而废之。
38.良弓难张,然可以及高人深;良马难乘,然可以任重致远。
39.民力尽于无用,财宝虚以待客。
40.诌谀在侧,善议障塞,则国危矣。
41.仓无备粟,不可以待凶饥。
42.库无备兵,虽有义不能征无义。
43.染千苍则苍,染于黄刚黄。
44.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45.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千镒之裘,非一狐之白也。
46.心无备虑,不可以应卒。
47.食者国之宝也,兵者国之爪也。
48.归国宝,水若献贤而进士。
49.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择举之。
50.无不让也,不可,说在殆。
51.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
墨子的名言(精选50句)
在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名言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墨子的`名言(精选50句),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名不可简而成也,誉不可巧(伪诈)而立也。君子以身戴(载)行者也。——墨子
2、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千镒之裘,非一狐之白也。——墨子
3、磨顶放踵,死不旋踵,利天下而为之。——墨子
4、衣食者,人之生利也,然且犹尚有节。——墨子
5、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墨子
6、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墨子
7、食者,圣人之所宝也。——墨子
8、法不仁,不可以为法。——墨子
9、故仓无备粟,不可以待凶饥;库无备兵,虽有义不能征无义;城郭不备全,不可以自守;心无备虑,不可以应卒。——墨子
10、子不能治子之身,恶能治国政。——墨子
11、故古者圣人之所以济事成功,垂名于后世者,无他故异物焉,曰:唯能以尚同为政者也。——墨子
12、今天下士君子,中请将欲为仁义,求为上士,上欲中圣王之道,下欲*家百姓之利,故当若节丧之为政,而不可不察此者也。——墨子
13、无不让也,不可,说在殆。——墨子
14、天之爱天下之百姓。——墨子
15、爱人者必见爱也,而恶人者必见恶也。——墨子
16、治于神者,众人不知其功;争于明者,众人知之。——墨子
17、上之为政,得下之情则治,不得下之情则乱。——墨子
18、诌谀在侧,善议障塞,则国危矣。——墨子
19、慧者心辩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誉扬天下。——墨子
20、子墨子曰:“言足以复行者,常之;不足以举行者,勿常。不足以举行而常之,是荡口也。”——墨子
21、无言而不信,不德而不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墨子
22、民力尽于无用,财宝虚以待客。——墨子
23、重不为不义攻国。——墨子
24、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墨子
25、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雀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另乎?——墨子
26、不胜其任,而处其位,非此位之人也——墨子
27、墨子:国之将亡,必有七患国防之患:不修国防大兴宫殿粉饰太*外交之患:大敌当前外无盟友孤立无援财政之患:分配不公铺张浪费穷尽民用内政之患:仕皆渔私修法禁言不问国是国君之患:闭门自大标榜先进坐以待毙团队之患:用人不当小人当道离心离德*之患:民无食用国无贤能赏罚失威——墨子
28、甘井*竭,招木*伐,灵龟*灼,神蛇*暴。——墨子
29、君子战虽有陈,而勇为本焉;丧虽有礼,而哀为本焉;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墨子
30、苟有上说之者,劝之以赏誉,威之以刑罚,我以为人之于就兼相爱交相利也,譬之犹火之就上,水之就下也,不可防止于天下。——墨子
31、埋葬者,人之死利也,夫何独无节于此乎?——墨子
32、老而无妻子者,有所侍养,以终其寿;幼弱孤童之无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长其身。——墨子
33、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反天意者,别相恶,交相贼,必得罚。——墨子
34、良马难乘,然可以任重致远;良才难令,然可以致君见尊——墨子
35、听其言,迹其行,察其所能而慎予官。——墨子
36、事无终始,无务多业;举物而暗,无务博闻。——墨子
37、务言而缓行,虽辩必不听。——墨子
38、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墨子
39、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墨子
40、今天下无大小国,皆天之邑也;人无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墨子
41、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墨子
42、义人在上,天下必治。——墨子
43、备者,国之重也。食者,国之宝也;兵者,国之爪也;城者,所以自守也。此三者国之具也。——墨子
44、本不固者末必几。行不信者名必耗。——墨子
45、刚天下者兵也——墨子
46、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此若言之谓也。——墨子
47、择务而从事。——墨子
48、夫尚贤者,政之本也。——墨子
49、俭节则唱,淫佚则亡。——墨子
墨子名言由51句子网发布。墨子名言大全就在这里。“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1.万事莫贵于义。 《墨子·贵义》
2.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襟三江而带五湖。 -- 墨子名言
3.战国·墨子《墨子.贵义》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
4.宋·陆佃《埤雅》引《墨子》佚文。甘:甜。这两句大意是:甜瓜的蒂却是苦的,天下的事物没有十全十美的。任何事物的优点和缺陷都是同时存在的,而绝对的完美无缺是没有的,这就是事物本身所包含的相对性。只有认识了这一点,才能全面,深入地认识世界,而不致陷入绝对化、片面性。
5.战国·墨子《墨子·大取》。这两句大意是在好处中要取大的,在害处中要取小的。在生活中会遇到好处,也会遇到坏处。对好处,无疑应择其大者而取之,以获取最佳利益;对坏处,能避免则避免,不能避免则择其小者而取之,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这是普通的道理,多用于生活中对利害的选择。
6.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行者,行不果。
7.战国·墨子《墨子·亲士》。任重致远:负重行远。这几句大意是:好弓难以拉开,然而可以射得高射得深;良马难以驾御,然而可以负重行远。这几句比喻有些优秀的人才虽然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他们有非凡的才能,甚至他们的缺点从某一方面看正是他们的优点和长处,要知人善任,不可轻易弃才。
8.不党父兄,不偏贵富,不嬖颜色。 《墨子·尚贤中》
9.言则称于汤文,行则譬于狗豨。 《墨子·耕柱》
10.战国·墨子《墨子·辞过》。淫佚:也作“淫逸”,嗜欲过度,放纵恣肆。这两句大意是:生话节俭,国家就昌盛;嗜欲放纵,国家就衰亡。墨子主张“节葬”、“节用”,他认为一个国家,从国君到百姓,整个社会风气祟尚节约俭朴就民富国强,走向兴旺发达。若一味追求淫佚享受,就国弱民困,国家必然会走向衰亡。这两句用干说明国家要尚节俭而戒淫佚,以保证昌盛久安。
11.战国·墨子《墨子·七患》。兵:武器。这两句大意是:仓库中没有储备的武器,即使是有真理和正义在手,也不能去征讨叛逆和不义。战争,从最根本上讲,是实力的对抗,没有实力作后盾,仅凭正义和真理,是无法对抗强大的敌人的(当然,从长远的角度来看,真理和正义是会最终取胜的)。墨子从唯物的立场出发.点出了这一本质问题。因为要战胜不义,必须有强大的军队,充足的战备物资.否则任何*势力都不会因其行将就木而束手待毙。可以此二句说明备战的重要性。
12.战国·墨子《墨子·尚贤上》。常:永久。终:终身。举:选拔,下:罢免。这几句大意是:当官的没有永久高贵的,普通老百姓没有终身低贱的,谁有才能就选拔谁,谁无才能就罢免谁。官员责在施政,施政要有才能,谁有才能就选拔谁当官,民可以为官;谁没有才能就罢免谁,官可以为民。所以官未必永久是官,民亦未必终身为民。这几句用于说明任用官员要以才能为准绳,任能而罢庸。
13.诌谀在侧,善议障塞,则国危矣。 《墨子·亲士》-- 墨子名言
14.民有三息: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 《墨子·非乐上》
墨子名言 墨子经典语录 国学讲堂(690):墨子名言集锦
15.子不能治子之身,恶能治国政。 《墨子·公孟》
16.战国·墨子《墨子·尚贤中》。迹:察看行迹。这几句大意是:听听他们的言论,看看他们的实际行为,考察他们所具有的才能,谨慎地授给官职。除官授职要慎重。对准备授官的人要先听听他的言论如何,再看看他的实际行为如何,综合考察出他的才能有多大,然后授予适当的官职,切不时盲目行事。这几句对当今领导者考察选拔干部有借鉴意义。
17.慧者心辩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誉扬天下。
18.诚信者,天下之结也。
19.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墨子·修身》-- 墨子名言
20.良弓难张,然可以及高人深;良马难乘,然可以任重致远。 《墨子·亲士》
21.战国·墨子《墨子·七患》。虑:计谋。卒:同“猝”,指突然事变。这两句大意是:心中没有预先考虑应对事变的方法,就不能应付突然变故。无事之时备有事,*素就要对可能突发的变故准备应对的策略和方法。这样,在事变发生时才不至于慌张,才能避免忙中出错。这两句多用于说明居安思危的道理。
墨子名言 墨子经典语录
22.义人在上,天下必治。 《墨子·非命上》
23.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24.贤者举而上之,不肖者抑而废之。 《墨子·尚贤中》
25.战国·墨子《墨子·亲士》。谄谀(chányú阐渔):巴结奉承的人。这几句大意是:巴结奉承的人在身边,好的意见就会被堵塞,国家就危险了。墨子的意思是:国君不能亲*阿谀奉承之臣,这些人得到宠幸,就会闭塞贤路,堵塞善议,使国君听不到好意见来改善国政,迟早国家会发生危机。因此执政者要特别慎于择人,努力做到知人善任,疏远谀小人,使国家免受其害。
26.战国·墨子只要执政者大力倡导推行“兼爱”之道,就如同火向上窜、水往低处流一样,将在天下形成一种不可遏止的态势。
27.染千苍则苍,染于黄刚黄。 《墨子·所染》
老子名言集锦+墨子名言集锦
28.战国·墨子《墨子·非乐上》。利人:对别人有利。乎:语助词,表示停顿。这两句大意是:有利于别人的事就做下去,不利于别人的事就停止不做。这两句不仅语言*易浅*,而且所说的道理也很朴实。如果人们行事时都能作到~,那会避免多少争端,消除多少麻烦!可供论述建设精神文明,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时引用。
29.苟有上说之者,劝之以赏誉,威之以刑罚,我以为人之于就兼相爱交相利也,譬之犹火之就上,水之就下也,不可防止于天下。
30.乱自何起,起不相爱。 -- 墨子经典语录
31.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 《墨子·非乐上》
32.甘井*竭,招木*伐。 《墨子·亲士》-- 墨子名言
33.战国·墨子《墨子·七患》。虚:空,白白地。待:招待,这里赏赐。这两句大意是:把百姓的力量都用在无用处的事上,把财宝白自地用来赏赐无能的人。民力用于无用之事,则属于滥用;财宝虚赏,则属于滥赐。民力、财宝滥用则易使国力空虚,是国家大患。这两句可用于警戒不可妄用民力财力。
34.战国·墨子《墨子·兼爱下》。这两句大意是:凡是于天下人有利的事就去干,帮助它兴办起来;凡是对天下人有害的事,就把它除掉。墨子学说的核心是兼爱,爱天下的人。为天下兴利树除害就集中体现了这种思想。这两句可借以表述为人民大众谋福利的宏大志向。
35.战国·墨子《墨子·修身》。原:同“源”。(hào浩):同浊的江河水流必定不清,行为不守信用的人名声必然败坏。这两句以水源和水流的关系作比,说明“行不信者”一定有“名必耗”的恶果,规劝人们注意养成恪守信用的美德,今天仍可引用。
36.民力尽于无用,财宝虚以待客。 《墨子·七患》-- 墨子经典语录
37.兼相爱,交相利。 《墨子·兼爱中》-- 墨子经典语录
墨子名言:慧者心辨而不繁说
38.战国·墨子《墨子·尚同上》。上:君主。情:真实情况。这几句大意是,作为君主管理政事,能得到下面的真实情况,社会就能治理好,得不到下面的真实情况,社会就会发生动乱。要治理好社会,就要有正确的措施,而正确的措施来之于对下层真实情况的了解。了解下情,有的放矢,措篇就有针对性;不了解下情,盲目制定政策措施,轻则生怨,重则生乱。这几句用于说明国家要治理好,首先要了解下情。
39.战国·墨子《墨子·修身》。行:实践。为:是。这两句大意是:士人虽说要有学问,但是,能把学问用于实践才是最重要的,是根本所在。此句以直言其事的手法阐明学问付诸实践的重要性。这里强调以实践能力作为检验士人有无真才实学的标准,这种观点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在*人眼中,学问虽然重要,如果不能转化为能力,就不能算学到了真本领。这种观念就是传统的“知行”观。这种强调知行统一的观点,对我们今天反对本本主义,克服教条主义仍具有积极的作用。
40.心无备虑,不可以应卒。 《墨子·七患》
41.战国·墨子《墨子·非乐上》。这几句大意是:百姓有三种忧患:饥饿的人得不到吃的,寒冷的人得不到衣服,劳动的人得不到休息。衣、食、息,这是人赖以生存的三个基本条件,连这些也不能得到保障,人将没有办法生存。这几句表现了墨子重视百姓的兼爱思想,可用来论述关心人民生活疾苦。
42.战国·墨子《墨子·非儒下》。这两句大意是:官吏放弃管理就会发生动乱,农事抓得不紧,误了农时就会带来贫穷。这两句用于论述吏治和农事对国家治乱有重要影响,强调要搞好吏治,抓紧农事。
43.战国·墨子《墨子·兼爱下》。见:被。恶(wù雾):厌恶。这两句大意是:爱护和尊敬别人的人必然被人爱护和尊敬,而厌弃和憎恶别人的人也必然被人厌弃和憎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认为人与人之间应当互相爱护和尊重,不应互相征伐、战争。~两句说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总是相互的,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用同样的方法对待你。
44.仓无备粟,不可以待凶饥。 《墨子·七患》-- 墨子经典语录
45.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墨子·辞过》
墨子名言:慧者心辨而不繁说!
1.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页恶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
2.故古者圣人之所以济事成功,垂名于后世者,无他故异物焉,曰:唯能以尚同为政者也。
3.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4.治于神者,众人不知其功;争于明者,众人知之。
5.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反天意者,别相恶,交相贼,必得罚。
6.今天下士君子,中请将欲为仁义,求为上士,上欲中圣王之道,下欲中国家百姓之利,故当若节丧之为政,而不可不察此者也。
7.古者有语:谋而不得,则以往知来,以见知隐。
8.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雀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另乎?
9.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心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
10.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11.故当若天降寒热不节,雪霜雨露不时,五谷不孰,六畜不遂,疾灾戾疫,飘风苦雨,荐臻而至者,此天之降罚也,将以罚下人之不尚同乎天者也。
12.归国宝,水若献贤而进士。
13.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择举之。
14.食者国之宝也,兵者国之爪也。
15.无不让也,不可,说在殆。
16.备者,国之重也。食者,国之宝也;兵者,国之爪也;城者,所以自守也。此三者国之具也。
17.苟有上说之者,劝之以赏誉,威之以刑罚,我以为人之于就兼相爱交相利也,譬之犹火之就上,水之就下也,不可防止于天下。
18.诚信者,天下之结也。
19.不胜其任,而处其位,非此位之人也。
20.良马难乘,然可以任重致远;良才难令,然可以致君见尊。
21.慧者心辩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誉扬天下。
22.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
23.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24.举公义,辟私怨,此若言之谓也。
25.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26.故官无常贵,民无终贱。
27.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天之爱天下之百姓。
28.天欲义而恶不义。
29.埋葬者,人之死利也,夫何独无节于此乎?
30.衣食者,人之生利也,然且犹尚有节。
31.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兼相爱,交相利。
32.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
33.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34.钓者之恭,非为鱼赐也;饵鼠以虫,非爱之也。
35.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36.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37.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38.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39.人不分幼长贵贱,皆天只臣也。
40.钓者之恭,非为鱼赐也;饵鼠以虫,非爱之也。
41.名不可简而成也,誉不可巧而立也,君子以身戴行者也。
42.王道荡荡,不偏不党;王道**,不党不偏。
43.其直若矢,其易若砥。
44.君子之所履,小人之所视。
45.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46.兼相爱,交相利。
47.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
48.无不让也,不可,说在殆。
49.无言而不信,不德而不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50.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
51.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
墨子的思想文化概述
墨子名翟,出生于春秋末战国初,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科学家和军事家。墨子的身份可能是具有一定文化知识、接*“农与工肆之人”的“士”。他早年学*儒术,因不满周礼的繁文缛节,自创学派。
墨子师徒组成了宗教性与政治性的社团,集体奔走于齐、鲁、宋、楚、卫、魏诸国之间。孟子也不得不肯定“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墨子自称“贱人”,他一生“以自苦为极”,效大禹精神。墨者集团推选出他们的首领,称为“巨子”,成员多能吃苦耐劳,手足胼胝、面目黎黑,“腓无胈,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墨家与其他学派不同,基本上是由社会下层手工工匠、刑徒、贱役等人组成。它有严密的组织纪律,是具有一定宗教色彩的学术团体,其成员皆布衣草鞋,生活勤俭。墨子弟子到各国去做官,也必须遵守墨家的纪律,推行墨家的主张,还要向这个团体交纳一定的俸禄。墨者都能仗义执言,见义勇为,赴火蹈刃,死不旋踵。
《吕氏春秋》记载:“孔墨之弟子徒属,充满天下,皆以仁义之术教导于天下。”可见在战国时代,墨子、墨家学派及其思想、行为对全社会有极大的影响力,足以与孔子、儒家学派相比肩。墨儒的区别在于,墨子之学出于夏礼,孔子之学出于周礼。他们同样都尊尧舜,同样都有很高的道德追求,墨子于《诗》《书》之教,也颇有修养,他反对的只是形式化的礼乐。
墨家活动时期约*二百年,墨子之后的传衍世系不详。据《韩非子·显学》记载,墨子之后有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谓之“墨离为三”,取舍相反不同。《庄子·天下》讲到墨家诸派,其中有南方之墨者苦获、己齿、邓陵子之属,以及各派“相谓别墨”的状况。“别墨”是墨家学派内部分化以后,各守所见,都以自己为墨学正宗,相互呼为“别墨”。
墨家有“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的侠义精神,多勇武之士。墨家善于运用概念、判断、类比推理等逻辑方法和辩论术说服或批驳论敌。墨学兼涵有“辩”“侠”两义,其后继承者中多有辩士与侠士。今人有墨学三派(游侠派、论辩派、游仕派)之说。
《墨子》之书,《汉书·艺文志》著录七十一篇,宋后实存五十三篇,即今本,存《道藏》中。经清代学者整理和*现代学者研究,这五十三篇文章约可分为五组。第一组是卷1的《亲士》《修身》等七篇,系墨家数传弟子利用墨子某一言论论述自己的主张。第二组即卷2至卷9的《尚贤》(上、中、下)等二十四篇。这一组文章实是墨子门人或再传、三传弟子教育学生或驳斥其他非难墨家学说而成文的,记载了墨子主要的社会政治思想。第三组即卷10的《经》(上、下)、《经说》(上、下)和卷11的《大取》《小取》,共六篇。有人称此六篇为“墨辩”,也有人认为这六篇应分为两类:一类是墨经,即《经》与《经说》,是墨子所著所讲,系《墨子》全书的综纲和大本;另一类是墨辩,即《大取》《小取》,是墨家辩者之言。第四组包括卷11至卷13《耕柱》等五篇,为墨子言论、行迹的记录,系墨子门人或再传弟子所写。第五组包括卷14《备城门》等共十一篇,记载墨子城市守备的方法,包含有兵家之言,有人认为这是在秦之墨者所作。1956年,在河南信阳长台关楚墓中出土了《墨子》佚篇,可供参考。
墨子思想十分丰富,主旨乃“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就其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兼爱、非攻、天志、明鬼等十大主张而言,乃以兼爱为本。墨子十事,表面上看十分矛盾,但这些治国方略是为救治列国社会病态而准备的,要因时因地制宜。墨子教导弟子,到列国去,若该国昏乱,则提倡尚贤、尚同;该国贫穷,则告诫节用、节葬;该国享乐腐化,则宣传非乐、非命;该国淫僻无礼,则强调尊天、事鬼;该国掠夺侵凌,即语之兼爱、非攻。这叫“择务而从事”。可见,此十事并非*列的,亦非同时使用的。
墨子主张兼爱互助。他看到当时国与国互相攻伐,家与家互相抢夺,人与人互相残害,强凌弱、富侮贫、贵傲贱、智诈愚等一系列罪恶的社会现象,认为这些都是“天下之大害”,决心加以救治。他认为,“凡天下祸篡怨恨”,都是由于“不相爱”引起的。人人都知道自爱其身、家、国,而不爱他人之身、家、国。“相爱”指国与国、家与家、人与人之间相互爱护,所以又叫“兼相爱”,即不分人我、彼此,一同天下之利害、好恶。他以爱人若己、为人犹为己的“兼爱”思想解释仁德,把“兼相爱”看成是“仁者”所追求的最高道德观念。
墨子反对战争,反对亏人以自利,提倡“兼相爱,交相利”。他认为,一切灾害都产生于“别”。所谓“别”,即偏爱、自私。各自从偏爱出发,亏人以遂其私,所以产生了“交相恶”。拯救的办法是“以兼易别”。所谓“兼”,即每个人都毫无分别地爱一切人。“兼”字在金文中像手持二禾,《说文解字》释“兼”为“并”,即隐喻*等之意。“兼爱”不同于孔子的“仁爱”。儒家“仁爱”是有差等的爱,如对父母的爱与对兄长的爱不同,对自己父母的爱与对别人父母的爱不同。儒家主张从亲情出发,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儒家强调个人生命体验的过程,“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最后达到“泛爱众”“博爱之谓仁”“民胞物与”的境界。墨子的“兼爱”则是“爱无差等”,也就是说,他要求人们对别人的爱与对自己父母、亲人的爱没有差别,一视同仁。“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这是墨子的治国之道和理想社会。
墨子以兼为善,以兼为仁义,其“兼爱”的背景是“互利”。“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他实际上主张“己所欲,施于人”,但从互利互惠的角度讲,则融合义利,易被小生产者所接受。他劝诫“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盼望建立一个“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的公*合理社会。这其中含有对王公大人骄奢淫佚的不满,控诉了争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表达了劳动者要求自食其力、过安定生活的愿望。当然,“兼爱”带有绝对*均主义的原始*等思想的痕迹。
“兼爱”是针对攻伐而来的。因此,墨子又主张“非攻”。他首先指出攻战的“不义”,然后指出攻战之“不利”。墨子揭露无义的攻伐“夺民之用,废民之利”。“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今唯毋废一时,则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墨子谴责武力兼并的战争是“不义”的,其根据是对人民、百姓“不利”。
在“兼爱”的原则下,墨子提出了“尚贤”的主张。墨子的“尚贤”要求冲破“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的世袭制度,主张*向“农与工肆之人”开放。他提出“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在“尚贤”的前题下,墨子又设计了“尚同”的社会蓝图。他主张“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天子以下,从三公、诸侯到乡长、里长,也都选拔贤者担任。选出各级政长是为了克服天下之乱,克服一人一义,十人十义,自以为是,以人为非的“交相非”状态。人们要以上级政长的是非为是非,自下而上地逐层统一,做到“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他提出“上同而不下比”的原则,反映了小生产者对社会统一安定的希望,但这种“尚同”,反对多元多样,必然导致“伐异”。这与史墨、晏子、孔子的“和而不同”是不一样的。
前面述及“非攻”“尚同”时,都涉及到墨子“利天”“同天”之说。墨子肯定意志之天的存在,认为天是自然、社会和人民的主宰,能赏善罚恶。墨子亦肯定鬼神的存在,认为鬼神能在冥冥之中监视人们的行为,能赏贤罚暴。墨子“尊天事鬼”,把宗教政治化与道德化了。他论证鬼神实有,认为鬼神有除暴安良、主持正义、威慑警戒的功能。他的“天志”“明鬼”之说,是借用超越的、神秘的力量来治理现实社会的病态,以“兴利除弊”,并塑造一个合理化、理想化的社会。
墨子相信早期传统宗教观里的意志之天说,但又主张“尚力”“非命”。他认为,命定论是帮助暴君来欺骗百姓的,使百姓安于接受现实,无所作为;决定社会治乱和人们命运的,不是“命”,而是“力”。从王公大人的听狱治政到农夫农妇的稼穑织纴,都靠各尽其力。人必“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在这里,他又肯定了人有能力掌握自己的命运。
墨子主张“薄葬”。他认为,厚葬久丧并不能富贫众寡,定危治乱,是辍民之事,靡民之财,足以使国家由富变贫,人民由众变寡,行政由治变乱。同时,他又重视祭祀上帝鬼神。祭祀当然也要浪费财力、物力、人力,但墨子为什么不反对祭祀呢?这与他的“天志”“明鬼”学说有关。他必须保留上帝和鬼神作为超越的力量,控制人事。另一方面,从《墨子》一书中可以看出,当时厚葬的奢靡之风已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相形之下,祭祀的浪费要小得多。按墨子的设想和当时的*俗,祭品一般都给家人、亲族、乡里的人共享,而祭祀对安定社会人心起的作用较大。由此可见,墨子考虑问题,是从国家人民的实利出发的,因此墨子也强调“节用”。
墨子提出了“三表法”,即检验认识的三条标准:“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发以为刑政,观其*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这就是要以关于古代圣王的历史记载、老百姓的亲身经验和实际运用是否符合国家人民的利益,来判断认识的正确与否。在这里,他比较重视感觉经验、闻见之知,更肯定古代文献的记载,尤其强调社会效果是衡量诸种学说是非曲直的重要标准。
墨子在《墨经》中肯定人们通过五官可以获得感性认识。“知,材也”,“材”指人们的认识能力。“知,接也”,通过感官与外物相接触产生认识。“惟以五路知”,五路,指五官,即耳、目、口、鼻、肤。“知而不以五路,说在久”,“久”指时间。这是说,人们在很长的时间内形成了的熟练技能,可以不再直接通过五官去知觉。这是熟能生巧所致,不是超感觉。
墨子强调“心”对“五官”得来的见闻之知的辨析察识。“虑,求也。”人有在感觉基础之上的认识能力。他承认认识是不断深化的。“循所闻而得其意,心之察也”,“执所言而意得见,心之辨也”。分析察知属理性认识活动,可以鉴别众人耳目闻见的真伪,涤除虚妄,使认识上升到理性阶段。这是对“三表法”的重要补充。
墨子主张名实合一与知行合一。“知:闻、说、亲;名、实、合、为。”“知:传受之,闻也。方不障,说也。身观焉,亲也。所以谓,名也;所谓,实也。名实耦,合也;志行,为也。”“闻知”是从传闻或阅读得到的知识。“说知”是通过闻知得到的材料推断出的新知识,包含着逻辑推理。“亲知”是直接经验。“名”指名辞概念,“实”指实际事物,“名实耦”指概念与事物、认识与实际相符合。“行”就是“为”,有正当目的的行为称“志行”。“行,所为不善名,行也;所为善名,巧也,若为盗。”他肯定知行相合一,尤其强调行为的目的要善,符合百姓之利,而不是巧言令色,欺世盗名。
墨家对*古代的科学技术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这些成就主要被记录在《墨经》中。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涵盖了数学、物理、工程机械、科学思想与方法等多方面。
数学方面,《墨经》给出了一系列算学与几何学命题与定义。如说:“倍,为二也。”即原数自加一次或者乘以2为倍。又如,定义圆:“圆,一中同长也。”即圆是与中心同样长度的线所构成的图形。虽然这些命题与定义只是文字的表述,并无数学符号的表达,但是其所具有的抽象性、逻辑性与严密性,可以说代表了先秦时期最高的数学理性思维水*。
物理学方面,主要是关于力学、光学的内容。如墨子对于力的定义:“力,刑之所以奋也。”刑即形状的形,指物体;奋指动,即运动。这句话是说力是物体所以发生运动的原因,这显然来自经验的概括,也符合力的属性。而墨子在光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可以说是最为现代学者所重视与称道的了。《墨经》中的光学条目虽然仅有八条,但极具有系统性、逻辑性,涵盖了阴影问题、小孔成像问题、凹面镜与凸面镜成像原理及实验等多个方面。李约瑟曾高度评价这些成果说:“比任何我们所知的希腊的为早,印度亦不能比拟。”
工程与机械制造方面,墨子发明了用机械力量代替人拉弓的连弩车,由辘轳、轮轴控制,据说一次可发射小矢六十枚,威力巨大。他还利用杠杆原理制造了掷车、转射机,用来在战争中远距离抛掷武器。其中掷车较大,转射机较小,但更为灵活。它们应该是后世战争中使用的发石机的鼻祖。
科学思想与方法方面,墨家也有贡献。墨子给出了时间与空间的定义:“久,弥异时也”,“久,合古今旦莫”;“宇,弥异所也”,“宇,东西家南北”。即墨子认为“久”包括古今旦暮的一切时间,“宇”包括东西南北的一切空间。在方法上,墨家的科学工作与其创立的辩学又是不可分割的。
总之,尽管《墨经》中只是零散地包含了一些关于科学研究的记录,缺少类似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的系统性,墨子本人也并非职业的科学家,但是,这些记录代表了先秦时期我国科学研究的最高水*,其内容及其逻辑性、严密性等在我国科学史上极具特色与价值,甚至在世界科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墨家的逻辑学体系包括“名”“辞”“说”“辩”几部分,以“辩”统摄全体。首先是“以名举实”。举名,就是命名或加名。名用来称谓实,是主观的给予、加予。从根源上说,名由实起,名实统一在实,即必须以实正名。《墨经》并不是把“名”这个符号指向某种静止、孤立的物件。其“名”(辞、说、辩)始终与变化着的“实”统合在一起,“实”的时空运动场制约着“名”的语义。
其次是“以辞抒意”。后期墨家涉及到作为判断的“辞”或“言”的不同形式,如“尽”“或”“假”“必”和“且”等。“尽,莫不然也。”“尽”是一个全称判断;“或”含有特称、选言判断和选言推理的含义;“假”是区别于“今已然也”(实然判断)的假言判断。此外还有必然判断和“且然”(将然)判断的形式。
再次是“以说出故”。墨家“说”式推论的基本逻辑范畴是——故、理、类。“夫辞,以故生,以理长,以类行者也。”“故”是事物所能成的原因、条件和论题的根据与理由。“理”也即“法”,是指事物之理和立辞的论据。墨家逻辑推论非常强调“类”的同异。墨家逻辑的推理方式,有具有类比特点的“辟”“援”“推”和属于一般演绎论式的“或”“假”“效”“侔”,含有选言推理、假言论式、直言的演绎论式、复杂概念推理等形式。
最后是关于“辩”学的基本原理。墨家在战国时期第一次全面研究了作为逻辑科学的“辩”的问题。“辩”的原则是:“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以类取,以类予。”在名、辞、说、辩四者中,“正名”“析辞”“立说”是“明辩”的基础,“明辩”则能兼三者之能事。
墨学在汉代以后迅速衰微,原因何在呢?首先,墨家学说不适应秦汉以后的社会生活。张岱年、任继愈先生指出,秦以后的社会是政治上高度集中统一的社会,它所面对的则是分散的农业自然经济,这两者整合得好,社会就进步繁荣。儒学思想适应并有助于这两者的协调。而墨家兼爱思想有打破家族家庭本位之嫌,特别是墨家的组织、游侠作风和辩说特性,都不适应农业文明的大一统的社会,并会被集中的*所禁止,如汉朝就打击游侠。于是墨家文化就逐渐演变成在野的、在社会下层之间流行的思想,在社会上层文化中地位很低。
其次,墨家主张的以兼易别和整齐划一的“尚同”思想,反对多样化,不适应社会各阶层表达自己的愿望,反而加剧了社会矛盾。这也就是荀子所批评的“墨子有见于齐,无见于畸”,“有齐而无畸,则政令不施”。
再次,据韦政通先生研究,墨家自身有很多缺陷使它中绝。第一,墨子去世后,墨家缺乏德业兼备的领袖,缺乏像孟、荀之于儒家,庄子之于道家那样的大师级人物。第二,墨家组织内部缺乏民主,加上它的苦行主义、自我牺牲,使人们难以接受,其理想也很难实现。第三,墨家后世的墨侠集中在秦国,有“拥秦”的嫌疑,在知识分子中名声不好。第四,墨家后学的有的诡辩过于微妙。
但墨家作为*文化的一种基因,长久以来在民间社会仍然起着作用。在科学方面,它对魏晋时期的科学家鲁胜、刘徽有重大影响。在道德方面,墨家刻苦耐劳、勤俭节约、兼爱互利思想也为我国劳动人民所继承与发扬,其救世献身精神和意志的磨练,构成了中华民族对理想人格追求的有机组成部分。墨家重视实践经验、强调践履的作风也影响了清初颜元、李塨学派。墨子思想对我国道教的兴起和农民起义都有一定的影响。
清代以后,随着乾嘉朴学的兴起,墨子的整理与研究渐渐复苏。民国时期,墨子研究大盛。1904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发表《子墨子学说》等文,阐扬墨家的宗教思想、实利主义、兼爱学说为救国的良方,指出:“今欲救亡,厥惟学墨。”
墨家的思想在今天仍有重要的意义。比如,其所主张的“兼爱非攻”,在今天和*与发展的时代,这一诉求可以说也代表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利益与期待。我们制止非义的战争与*,仍要如墨家一样,提倡爱心与彼此的沟通理解,推动国家、民族、宗教间的对话,促成和谐*、和谐世界的建构。此外,墨家倡导的勤劳节俭,在今天的*也有重要意义。曾国藩在遗书中强调“*劳则神钦”,肯定大禹、墨子皆“极俭以奉身,极勤以救民”,他认为这是士子修身的重要途径。今天我们提倡廉政,强调政德,反对奢靡之风,对全社会及每位干部来说,墨家的俭德与勤德都是榜样。
墨子的思想论文
【摘要】墨子是春秋战国时期与孔子齐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其人才标准的主要体现在“德”之核心,“义”之行为和“兼相爱,交相利”之理想三个方面。文章从墨子人才思想的理解上观察当今人力资源管理,吸收和转化其思想内涵,并就人力资源管理中人才的规划,激励,考核,理念灌输方面进行梳理和提出启示。
【关键词】墨子;人才思想;人力资源管理
兴衰资于人,得失在于教,教育创造人才,人才创造未来。作为春秋时期两大显学之一的墨子提出“入国而不存其士,则亡国矣”;只有重视人才,才能达到“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1];我国领导人也指出“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科教兴国”,充分说明了人力资源和教育是国家发展之根基。人力资源管理,归根结底,就是良好的教育培养体系和人才任选程序,如何汲取传统经典中的精华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是当今人力资源管理者始终应该关注的问题。
一、墨子的人才思想
(一)墨子其人
墨子名翟,出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470年-前381年),创立了当时与儒学同为显学的墨家学派。墨子作为春秋战国之际社会下层小生产者利益的代表者,从切身实践出发,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理想道德社会的宗旨;重视通过教育培养人才以达到改良社会的目的,并由此提出了自己的人才标准,即培养“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和博乎道术”的“兼士”来实现贤人政治。[2]其中,辩乎言谈与博乎道术是对技能的要求,而厚乎德行则是对人才品德的核心要求[3]。
(二)“厚乎德行”,人才选用的核心标准
墨子在《修身》中指出:“君子战虽有陈,而勇为本焉;丧虽有礼,而哀为本焉;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什么事都有最根本的部分,对于士人来说,虽然有学问,但道德和行为才是最主要的;“善无主于心者不留”[1],不是发自内心,那么善良的品行就不会留存下来。才学是外在的,而德行才是根本。墨子认为,培养众多的“兼士”是一国富裕的根本,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则是兼士存在的土壤;兼爱与正义是墨子培养人才的道德核心,是墨子站在广大劳动者的立场上提出的人人*等的道德标准,只有个人道德品质的'提高,才能建立*等而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进而要求守纪奉公,克勤克俭。其次,观察个体身边人的品质也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德高低。
(三)“万事莫贵于义”,人才行为准则的标准
“义”是*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周礼》中的义是礼仪和容貌举止的意思,《易经》中的义是适宜和适合的意思;《论语》中的义则是孔子提出的仁爱之意,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墨子认为儒家所说的“仁”之义太过空洞,于是提出,在“兼相爱,交相利”思想的指导下,以义来填充才能消除偏爱而达到真正的仁爱。墨子认为“义”就是协调人与人之间相互协作关系的最佳社会规范,其基本原则主张以协助人和有利于人为行为准则。人的历史发展经验也表明,人在自然中只有结合成了群体,才能改造自然,做到保存自我。“群之可聚也,相之与利也,利之出于群也”,[1]真正的利益只能来源于群体协作的力量。如果人人都坚持这样的行为准则,那么在趋利避害的时候就会“兼相爱”和“交相利”,不会损人利己,最终都能得到实利[3]。
(四)“兼相爱,交相利”,贤人社会的理想标准
墨子是*历史上第一位集思想家、实践家为一身的“圣人”,其贤人社会的理想标准,就是“兼相爱,交相利”。墨子所言之爱以利为标准,是在*民的立场上以是否损害了他人利益为标准来判断赞同还是反对;与儒家不同,墨子之兼爱没有“己”与“他”的区别,他认为正是因为儒家的差别对待,才造成了人心向背,社会动乱,因此提倡“以己度人”。此外,一切以是否得到利益为有用无用的标准,墨子也是第一人,他从“所为功,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人,谓之拙”[4]引申出对他人有没有用的标准和换位思考原则,已经成为当今人们日常生活中处处应用的一个交往原则。
二、对当今人力资源管理的启示
墨子《非攻》文言文翻译
墨子(约前468年—前376)名翟,春秋末战国初鲁国人,出生于今山东省滕州市,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墨子《非攻》文言文翻译 ,欢迎阅读。
非攻全文阅读:
出处或作者:《墨子》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杀不辜人也,扡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
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我见黑曰白,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非攻全文翻译:
现在有一个人,进人家果园,偷人家桃李,大家听到就谴责他,上面执政的人捉获就惩罚他。这为什么呢?因为他损人利己。至于偷人家鸡犬大猪小猪的,比进人家果园偷桃李更不义。这是什么原故呢?因为他损人更多。如果损人越多,他越是不仁,罪越重。至于进人家牲口棚,牵走人家马牛的,这比偷人家鸡犬大猪小猪更不义。这是什么原故呢?因为他损人更多。如果损人越多,他越是不仁,罪越重。至于杀无辜的人,剥下人家的衣服皮袄,拿走戈剑,这比进人家牲口棚牵走马牛又更不义。这是什么原故呢?因为他损人更严重。如果损人越严重,他就越不仁,罪越大。现今天下君子,都知道这些事,说它们不义。今天最不义的事,是进攻别国,却不知道谴责,反而称赞它,说它是义。这能说知道义与不义的分别吗?
杀一个人,说它不义,一定构成一个死罪了。如果照这个说法类推下去,杀十个人,十倍不义,必定构成十个死罪了;杀一百个人,一百倍不义,必定构成一百个死罪了。今天最不义的事,是进攻别国,却不知道反对,反而称赞它,说它义。这是确实不知道进攻别国是不义的,所以把称赞的话记载下来传给后世。如果知道它是不义的,那还有什么理由记载不义的事传给后世呢?
现在有人在这里,见一点黑说是黑,见一片黑却说是白,那么一定以为这人是不知辩别黑白的了。尝一点苦说苦,尝多了苦却说是甜,那么一定以为这个人是不知辩别苦甜的了。今天干小的坏事,能够知道而且谴责它;干大的坏事,攻打别国,就不知道谴责,反而称赞它,说它义;这能说知道辨别义与不义吗?由此可知世上的'君子,分辨义与不义是多么混乱啊。
非攻对照翻译: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杀不辜人也,扡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现在有一个人,进人家果园,偷人家桃李,大家听到就谴责他,上面执政的人捉获就惩罚他。这为什么呢?因为他损人利己。至于偷人家鸡犬大猪小猪的,比进人家果园偷桃李更不义。这是什么原故呢?因为他损人更多。如果损人越多,他越是不仁,罪越重。至于进人家牲口棚,牵走人家马牛的,这比偷人家鸡犬大猪小猪更不义。这是什么原故呢?因为他损人更多。如果损人越多,他越是不仁,罪越重。至于杀无辜的人,剥下人家的衣服皮袄,拿走戈剑,这比进人家牲口棚牵走马牛又更不义。这是什么原故呢?因为他损人更严重。如果损人越严重,他就越不仁,罪越大。现今天下君子,都知道这些事,说它们不义。今天最不义的事,是进攻别国,却不知道谴责,反而称赞它,说它是义。这能说知道义与不义的分别吗?
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
杀一个人,说它不义,一定构成一个死罪了。如果照这个说法类推下去,杀十个人,十倍不义,必定构成十个死罪了;杀一百个人,一百倍不义,必定构成一百个死罪了。今天最不义的事,是进攻别国,却不知道反对,反而称赞它,说它义。这是确实不知道进攻别国是不义的,所以把称赞的话记载下来传给后世。如果知道它是不义的,那还有什么理由记载不义的事传给后世呢?
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我见黑曰白,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现在有人在这里,见一点黑说是黑,见一片黑却说是白,那么一定以为这人是不知辩别黑白的了。尝一点苦说苦,尝多了苦却说是甜,那么一定以为这个人是不知辩别苦甜的了。今天干小的坏事,能够知道而且谴责它;干大的坏事,攻打别国,就不知道谴责,反而称赞它,说它义;这能说知道辨别义与不义吗?由此可知世上的君子,分辨义与不义是多么混乱啊。
墨子劝学原文及翻译
劝学告诉我们,君子知道学得不全不精就不算是完美,所以诵读群书以求融会贯通。小编为的大家整理的墨子劝学原文及翻译,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劝学
先秦: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pù),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君子生 通:性)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 。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 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 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 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 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学莫便乎*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其人。
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诗书而已耳。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将原先王,本仁义,则礼正其经纬蹊径也。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餐壶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礼,虽未明,法士也;不隆礼,虽察辩,散儒也。
问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问也;说楛者,勿听也。有争气者,勿与辩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则避之。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瞽。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诗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此之谓也。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蹞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
译文
君子说:学*不可以停止的。
譬如靛青这种染料是从蓝草里提取的,然而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冰块是冷水凝结而成的,然而却比水更寒冷。木材笔直,合乎墨线,但是(用火萃取)使它弯曲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到)如圆规画的一般的标准了,即使又晒干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用火萃取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经墨线比量过就变得笔直,金属制的刀剑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理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
因此,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么高;不面临深涧,就不知道地多么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遗教,就不知道学问的博大。干越夷貉之人,刚生下来啼哭的声音是一样的,而长大后风俗*性却不相同,这是教育使之如此。《诗经》上说:“你这个君子啊,不要总是贪图安逸。恭谨对待你的本职,爱好正直的德行。神明听到这一切,就会赐给你洪福 祥瑞。”精神修养没有比受道德熏陶感染更大了,福分没有比无灾无祸更长远了。
我曾经一天到晚地冥思苦想,(却)比不上片刻学到的知识(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向远处望,(却)不如登到高处见得广。登到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可是远处的人却能看见;顺着风喊,声音并没有加大,可是听的人却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南方有一种叫“蒙鸠”的鸟,用羽毛作窝,还用毛发把窝编结起来,把窝系在嫩芦苇的花穗上,风一吹苇穗折断,鸟窝就坠落了,鸟蛋全部摔烂。不是窝没编好,而是不该系在芦苇上面。西方有种叫“射干”的草,只有四寸高,却能俯瞰百里之遥,不是草能长高,而是因为它长在了高山之巅。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再不能变白了,兰槐的根叫香艾,一但浸入臭水里,君子下人都会避之不及,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环境,交友要选择有道德的人,才能够防微杜渐保其中庸正直。
事情的发生都是有起因的,荣辱的降临也与德行相应。肉腐了生蛆,鱼枯死了生虫,懈怠疏忽忘记了做人准则就会招祸。太坚硬物体易断裂,太柔弱了又易被束缚,与人不善会惹来怨恨,干柴易燃,低洼易湿,草木丛生,野兽成群,万物皆以类聚。所以靶子设置好了就会射来弓箭,树长成了森林就会引来斧头砍伐,树林繁茂荫凉众鸟就会来投宿,醋变酸了就会惹来蚊虫,所以言语可能招祸,行为可能**,君子为人处世不能不保持谨慎。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里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会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到达,)它的成绩来源于走个不停。(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土壤里的`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因此没有刻苦钻研的心志,学*上就不会有显著成绩;没有埋头苦干的实践,事业上就不会有巨大成就。在歧路上行走达不到目的地,同时事奉两个君主的人,两方都 不会容忍他。眼睛不能同时看两样东西而看明白,耳朵不能同时听两种声音而听清楚。螣蛇没有脚但能飞,鼫鼠有五种本领却还是没有办法。《诗》上说:“布谷鸟筑巢在桑树上,它的幼鸟儿有七只。善良的君子们,行为要专一不偏邪。行为专一不偏邪,意志才会如磐石坚。”所以君子的意志坚定专一。
古有瓠巴弹瑟,水中鱼儿也浮出水面倾听,伯牙弹琴,拉车的马会停食仰头而听。所以声音不会因为微弱而不被听见,行为不会因为隐秘而不被发现。宝玉埋在深山,草木就会很润泽,珍珠掉进深渊,崖岸就不会干枯。行善可以积累,哪有积善成德而不被广为传诵的呢?
学*究竟应从何入手又从何结束呢?答:按其途径而言,应该从诵读《诗》、《书》等经典入手到《礼记》结束;就其意义而言,则从做书生入手到成为圣人结束。真诚力行,这样长期积累,必能深入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学到死方能后已。所以学*的教程虽有尽头,但进取之愿望却不可以有片刻的懈怠。毕生好学才成其为人,反之又与禽兽何异?《尚书》是政事的记录;《诗经》是心声之归结;《礼记》是法制的前提、各种条例的总纲,所以要学到《礼经》才算结束,才算达到了道德之顶峰。《礼经》敬重礼仪,《乐经》讲述中和之声,《诗经》《尚书》博大广阔,《春秋》微言大义,它们已经将天地间的大学问都囊括其中了。
君子学*,是听在耳里,记在心里,表现在威仪的举止和符合礼仪的行动上。一举一动,哪怕是极细微的言行,都可以垂范于人。小人学*是从耳听从嘴出,相距不过四寸而已,怎么能够完美他的七尺之躯呢?古人学*是自身道德修养的需求,现在的人学*则只是为了炫耀于人。君子学*是为了完善自我,小人学*是为了卖弄和哗众取宠,将学问当作家禽、小牛之类的礼物去讨人好评。所以,没人求教你而去教导别人叫做浮躁;问一答二的叫啰嗦;浮躁啰嗦都是不对的,君子答问应象空谷回音一般,不多不少、恰到好处。
学*没有比亲*良师更便捷的了。《礼经》、《乐经》有法度但嫌疏略;《诗经》、《尚书》古朴但不切*现实;《春秋》隐微但不够周详;仿效良师学*君子的学问,既崇高又全面,还可以通达世理。所以说学*没有比亲*良师更便捷的了。
崇敬良师是最便捷的学*途径,其次就是崇尚礼仪了。若上不崇师,下不尚礼,仅读些杂书,解释一下《诗经》《尚书》之类,那么尽其一生也不过是一介浅陋的书生而已。要穷究圣人的智慧,寻求仁义的根本,从礼法入手才是能够融会贯通的捷径。就像弯曲五指提起皮袍的领子,向下一顿,毛就完全顺了。如果不究礼法,仅凭《诗经》《尚书》去立身行事,就如同用手指测量河水,用戈舂黍米,用锥子到饭壶里取东西吃一样,是办不到的。所以,尊崇礼仪,即使对学问不能透彻明了,不失为有道德有修养之士;不尚礼仪,即使明察善辩,也不过是身心散漫无真实修养的浅陋儒生而已。
如果有人前来向你请教不合礼法之事,不要回答;前来诉说不合礼法之事,不要去追问;在你面前谈论不合礼法之事,不要去参与;态度野蛮好争意气的,别与他争辩。所以,一定要是合乎礼义之道的,才给予接待;不合乎礼义之道的,就回避他;因此,对于恭敬有礼的人,才可与之谈道的宗旨;对于言辞和顺的人,才可与之谈道的内容;态度诚恳的,才可与之论及道的精深义蕴。所以,跟不可与之交谈的交谈,那叫做浮躁;跟可与交谈的不谈那叫怠慢;不看对方回应而随便谈话的叫盲目。因此,君子不可浮躁,也不可怠慢,更不可盲目,要谨慎地对待每位前来求教的人。《诗经》说:“不浮躁不怠慢才是天子所赞许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射出的百支箭中有一支不中靶,就不能算是善射;驾驭车马行千里的路程,只差半步而没能走完,这也不能算是善驾;对伦理规范不能融会贯通、对仁义之道不能坚守如一,当然也不能算是善学。学*本是件很需要专心志致的事情,学一阵又停一阵那是市井中的普通人。好的行为少而坏的行为多,桀、纣、拓就是那样的人。能够全面彻底地把握所学的知识,才算得上是个学者。
君子知道学得不全不精就不算是完美,所以诵读群书以求融会贯通,用思考和探索去理解,效仿良师益友来实践,去掉自己错误的*惯性情来保持养护。使眼不是正确的就不想看、耳不是正确的就不想听,嘴不是正确的就不想说,心不是正确的就不愿去思虑。等达到完全醉心于学*的理想境地,就如同眼好五色,耳好五声,嘴好五味那样,心里贪图拥有天下一样。如果做到了这般地步,那么,在权利私欲面前就不会有邪念,人多势众也不会屈服的,天下万物都不能动摇信念。活着是如此,到死也不变。这就叫做有德行、有操守。有德行和操守,才能做到坚定不移,有坚定不移然后才有随机应对。能做到坚定不移和随机应对,那就是成熟完美的人了。到那时天显现出它的光明,大地显现出它的广阔,君子的可贵则在于他德行的完美无缺。
注音
木直中(zhòng)绳
其曲(qu第一声)中(zhòng)规
揉(róu)
槁(gǎo)暴(pù)
就砺(lì)
参(cān通“叁”)省(xǐng)
知(zhì)明
须臾(yú)
跂(qǐ)
假舟楫者 假(jiǎ)
楫(jí)
生(xìng)非异也
跬(kuǐ )步
骐骥(qí jì)
墨子的名言警句
在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名言警句都很熟悉吧,在议论文中,引用名言警句,不但体现语言的丰富,还能增强观点的说服力,使文章顿时有了亮色,有了文化气息,收到锦上添花的效果。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名言警句才是好的名言警句,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墨子的名言警句,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兼相爱,交相利。
这应该是墨子语录中我们最熟悉的一句了,它的意思也很简单:爱自己的同时也要爱他人,与人交往要彼此有利,这样就可以愉快相处了。
2、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襟三江而带五湖。
一个人必须要有海一样的.气度,气度决定高度。
3、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与凶。
君子不用水来当镜子,而是拿人来当镜子。用水当镜子可以看到自己的容貌,而用人当镜子则可以知道好坏。
换句话说就是要“以人为镜”,则可以“明得失”,唐太宗以魏征为镜,开创了一个大唐盛世。
4、良马难乘,然可以任重致远;良才难令,然可以致君见尊。
越是有才能的人就越有脾气,但是如果你能够包容他,他会给你一个出人意料的结果。
5、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诚信,千古不变的话题,墨子还说过:“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之信。”堪比季布的一诺千金。
6、原浊着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耗。
源头浑浊的江河水流必定不清,行为不守信用的人名声必然败坏。这两句以水源和水流的关系作比,说明“行不信者”一定有“名必耗”的恶果,规劝人们注意养成恪守信用的美德。墨子的名言警句。
7、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
这句话总结起来就是一句:你对别人怎么样,别人就会怎样对你,这个世界是公*的,不是吗?你若善待全世界,你将得到全世界的善待。
8、天下之人皆相爱,则强不执弱,众不劫寡。
如果大家能够尊重他人,与人为善,那么就不会发生恃强凌弱的现象了,这真的是我们社会所需要的。
9、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
不义的人不能让他富裕,不义的人不能让他显贵,不义的人不能给他信任,不义的人不使他接*。一句话:不义之人,难堪大任。
10、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千镒之裘,非一狐之白也。
长江、黄河的水,不是来自一个源头;价值千镒的裘皮大衣,不是一只狐狸的纯白皮毛做成的。也就是说人要有所成就,就必须集思广益。
1、兼相爱,交相利。——墨子
2、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子
3、志不强者智不达。 ——墨翟
4、勇,志之所以敢也。 ——墨子
5、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襟三江而带五湖。 ——墨翟
6、良马难乘,然可以任重致远;良才难令,然可以致君见尊——墨子
7、法不仁,不可以为法。 ——墨子
8、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墨子
9、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翟
10、钓者之恭,非为鱼赐也;饵鼠以虫,非爱之也。——墨子
11、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墨子
12、仁人之所以坏事,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墨子
13、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墨子
14、人之于就兼相爱、交相利也,譬之犹火之就上、水之就下也,不可防止于天下。 ——墨翟
15、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墨子《非攻》
16、归国宝,水若献贤而进士——墨子
17、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墨子
18、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与凶。 ——墨翟
19、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 ——墨子
20、天下兼相爱则治,相恶则乱。 ——墨子
21、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焉摹略万物之然,论求群言之比。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以类取,以类予。有诸己不非诸人,无诸己不求诸人。 ——墨子《墨子·小取》
22、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 ——墨子《兼爱中》
23、不胜其任,而处其位,非此位之人也——墨子
24、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而之容;镜于人,则知凶与吉。 ——墨翟
25、看到别人需要帮助,即使面对危险,都会勇敢的站出来。这正是我们所说的“侠” ——墨子《秦时明月之万里长城》
26、原浊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耗。——墨子《修身》
27、食者,圣人之所宝也。 ——墨子
28、刚天下者兵也——墨子
有墨子的古诗句
墨子诗句
墨子的诗句
墨子写的的古诗
有墨子的六字古诗
墨子名句
墨子的古诗其四
墨子爱人的古诗
墨子的名言
墨子名言墨子语录
墨子修身的古诗
墨子名言
墨子的名言警句
有关墨子的名句
题目是墨子的古诗
墨子作者的古诗
墨子语录
墨子名言名句
墨家墨子名言
墨子中的名言
墨子台词
有墨子的古诗词名字
关于墨子的一些古诗
墨子的名言名句大全
墨子的诚信名言
墨子教育名言
王者墨子台词
墨子对数学的贡献古诗
墨子经典语录
墨子名言最出名的句子
教师节日记祝福语
老人逝世天堂祝福语
林心如婚礼张柏芝祝福
父亲生日祝福语图片
祝福去世的人的语言
祝福分手恋人的话
王俊凯高考祝福语简短
老人去世祝福语图片
女人生日祝福语简洁
红包上新婚祝福语格式
生孩子的祝福语大全集
生日祝福唯美古风版
上午祝福语大全
祝福一切顺利的古诗词
给父亲的生日祝福短信
经典周末祝福短信大全
生日祝福歌格格视频
天气太热祝福朋友
音乐贺卡祝福微信
2017早安祝福语大全
儿童生日祝福语大全集
端午节客户祝福语2017
祝福女子生日的古诗词
儿子30岁生日祝福语
王俊凯高考祝福图
女生生日祝福语简短
老领导调离祝福语
2o17年图片祝福语动态
女儿19岁生日祝福语
祝福我吧我最思念的亲人
朋友要远行了祝福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