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丘题壁句子翻译

关于虎丘题壁句子翻译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虎丘题壁句子翻译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虎丘题壁句子翻译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虎丘题壁句子翻译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2k+) 语录(99) 说说(177) 名言(33) 诗词(3k+) 祝福(3) 心语(5)

  • 《狱中题壁》原文及翻译赏析

  • 学生
  • 《狱中题壁》原文及翻译赏析

      在学*、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狱中题壁》原文及翻译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狱中题壁》原文及翻译赏析

      【原作】

      狱中题壁——[清] 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注释】

      望门投止思张俭:张俭,东汉末年人,因弹劾宦官被诬陷结*一营私,被迫逃亡避害。人们敬仰其为人,都冒着危险接待他。这里以张俭借指康有为等逃亡的维新派人士,希望他们会象张俭那样得到人们的保护。投止,投宿。思,思慕。

      忍死须臾待杜根:杜根,东汉末年人,上书要求专权的邓太后还政于皇帝,邓太后大怒,命人将他装入口袋,在大殿上摔死。行刑者敬其所为,施刑不加力,得不死。邓太后命人查看,他装死三天,目中生蛆。后隐身酒店当酒保。邓太后被诛后,复官为侍御史。这里借以勉励幸存的维新派人士暂避一时,以待东山再起。忍死,装死。须臾,不长的时间。

      横刀:指横放在脖子上的刀。

      向天笑:表示从容就义的英雄气概。

      去留肝胆两昆仑:不管去者还是留者,都光明磊落,肝胆相照,像昆仑山一样巍峨高大。去,指出逃或死去。留,留下或活着。指*发生时留下的王五。梁启超《饮冰室诗话》:“所谓两昆仑者,其一指南海(康有为),其一乃侠客大刀王五”。昆仑,昆仑山,这里以此借喻去留二者都肝胆相照,同昆仑山一样巍峨高大。

      作品译文

      逃亡生活是如此紧张,看到有人家就上门投宿,我希望出亡的康有为、梁启超能像张俭一样受到人们的保护。也希望战友们能如杜根一样忍死待机完成变法维新的大业。

      我横刀而出,仰天大笑,因为去者和留者肝胆相照、光明磊落,有如昆仑山一样的雄伟气魄。

      【赏析】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浏陽(今湖南省浏陽县)人。清末改良主义政治活动家、思想家。谭嗣同少年大志。甲午战争后。发奋救国,积极从事变法维新活动,是戊戌变法的主要参与者之一。变法失败后,他拒绝出走,欲以己血唤醒国人,被捕后慷慨就义,是著名的“戊戌六君子”之一。他的诗风格豪迈,情辞激越,富于强烈的爱国思想和积极精神。

      1898年秋,谭嗣同被捕,这首诗就是他就义前在狱中墙壁上题写下的绝笔之作。表达了作者对变法维新的信心、决心和拯救民族、拯救苍生的良好愿望。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此两句关键在“思”及“待”两字上。望门投止之张俭和忍死须臾的杜根,是东汉的两位名士。他们的共同点都是刚正不阿,直言上谏,结果遭到当朝打击。但是,二人都通过权变的方式,忍辱偷生,等候时机,东山复出!怎样理解谭嗣同对这二人的“思”和“待”呢?梁启超先生在作《谭嗣同传》时,详细描写了谭嗣同被捕前的情节以及言语“被逮之前一日,日本志士数辈苦劝君东游,君不听。再四强之,君曰:“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卒不去,故及于难。”。从谭嗣同的言语中可以透露出他不愿偷生的.意愿。由此可以了解到“思”和“待”的意思。谭嗣同借用两位古人为典故,表明自己愿意为变法牺牲的坚贞不屈的态度。同样的高风亮节,但是我不愿意和那两位古人一样,所谓人各有志。由此引出了后两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在就义前的遗言“有心杀贼,无力回天”,可见谭嗣同的豪迈。梁启超的《谭嗣同传》评论谭嗣同的人品时说道“复生之行谊磊落,轰天撼地,人人共知,是以不论。”可见谭嗣同生*之性*情。如此之气度,临危之时,亦敢向长天一笑,在这笑声中留下了“肝胆昆仑”。诗人为变法,为新政,为拯救黎民苍生“不忧不惑不惧;即仁即智即勇;可以出生,可以入死。”正是因为胸中横亘着两道犹如莽莽昆仑一样的肝胆之气。诗人面临死亡,无所畏惧。心知己死仅为国昌之始,故能坦然一笑。但寄希望于后人,留下自己坦荡的可以容纳两座昆仑一样的胸怀,继续变法维新“救现在之众生与救将来之众生”。只要浩然之气长存,定能解苍生倒悬之危!

      作品在写法上,一二句巧用典故,对流亡的战友寄予厚望,表达变法事业终会成功的信念。后二句则抒发笑对死亡的满腔豪情,同时为维新人士的崇高志向而感骄傲。可谓惊天地、泣鬼神。

      创作背景

      光绪二十四年(1898)是农历的戊戌年,是年六月,光绪皇帝实行变法,八月,谭嗣同奉诏进京,参预新政。九月中旬,慈禧太后发动*,囚禁光绪帝,并开始大肆捕杀维*人。康有为、梁启超避往海外。许多人劝谭尽快离开,但他却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来”,决心留下来营救光绪帝。几位日本友人力请他东渡日本,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以流血而成,今日*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乏,请自嗣同始。”9月21日,他与杨深秀、刘光第、康广仁、杨锐、林旭等五人同时被捕。这首诗即是他在狱中所作。

      艺术特点

      其一,巧于用典,寄意深永。短短二十八字,连用两个典故,其学力之深富、史籍之纯熟,可见一斑。尤其是,这两个典故用于此情此景,确当精切,二箭而三雕:一是剖露了对出亡诸君的深心祈祷,传达了对身处逆境中的同道者的谆谆叮嘱;二是表明了对未来的坚定信念和殷切希望,相信变法者会有出头之日;三是直接影射着慈禧专权的畸形政治,暗含着对其残暴行径的愤慨与蔑视。

      其二,气势宏大,笔走风雷。面对人头落地的血的现实,诗人没有颤栗,没有悲伤,有的只是人格上的凛然难犯,心灵上的无比坦然;于是,他从容不迫,昂首向天,临危不惧,纵声大笑。这笑,既是强者的笑、英雄的笑,也是冷峻的笑、轻蔑的笑,还是轻松的笑、快慰的笑;这笑。不仅内涵丰富,而且使一首主题沉重的“死亡之诗”顿时有了让人荡气回肠的生命活力,在艺术上堪称破“滞”妙笔。

      全诗用典贴切精妙,出语铿锵顿挫,气势雄健迫人。诗中寄托深广,多处运用比喻手法,使胸中意气奈情的表达兼具含蓄特色。

      作者简介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官江苏候补知府、军机章京。能文章,好任侠,善剑术,积极参与新政,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与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锐、康广仁等六人为清廷所杀,史称“戊戌六君子”。工于诗文,其诗情辞激越,笔力道劲,具有强烈爱国情怀。作有诗文等,后人编为《谭嗣同全集》。

      著作

      谭嗣同曾著《仁学》一书,认为世界是由物质的原质所构成,其本体是“仁”,世界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由于“仁”的作用,故称其哲学为“仁学”。“仁”是万物之源,“以通为第一义”。

      而“以太”则是沟通世界成为一个整体的桥梁。由于“以太”“不生不灭”,所以就肯定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是静止的、停顿的,而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批判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的顽固思想,从变易中论证其改革社会制度的政治理想。

      并且认为儒学“名教”是维护专制主义的精神支柱,号召人们冲决君主、伦理、利禄、俗学、天命、佛法等专制网罗。对秦汉以来专制制度的抨击尤为猛烈,认为君主专制是一切罪恶的渊薮,提出“彼君之不善,人人得而戮之”。在批判专制制度的同时,还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以及变法等主张。

      《仁学》一书还有惊人之议:“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惟大盗利用乡愿,惟乡愿工媚大盗。”

      谭嗣同候刑时,据说曾题诗“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a]谭嗣同此诗是在唐烜《留庵日钞》中发现的。而据史学家黄彰健考证,原诗应为“望门投止怜张俭,直谏陈书愧杜根。手掷欧刀仰天笑,留将公罪后人论。”现在所见的“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应是由康有为和梁启超所改。[b]此说在史学界并未得到公认。

      生*

      其父为湖北巡抚谭继洵,5岁读书,15岁学诗,20岁学文。谭嗣同早年得力于母教[1],钻研儒家典籍,广泛涉猎文史百科,对*国学有较深造诣。同时其又致力自然科学之探讨,鄙视科举,喜好今文经学。后往来于疆、陇、秦、直、豫、鄂、湘、苏、赣等行省,察视风土,结交名士,有“风景不殊,山河顿异;城郭犹是,人民复非”的感慨。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谭嗣同异常不满,即努力提倡新学,呼号变法,并在家乡组织算学社,集同志讲求钻研,同时在南台书院设立史学、掌故、舆地等新式课程,开湖南全省维新风气之先。1896年2月入京,结交梁启超、翁同龢等人。旋奉父命,入赀为江苏候补知府,供职南京。

      谭嗣同曾游历天津、湖南、湖北等地。1896年底重抵南京,闭户养心读书,成《仁学》2卷。1897年,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等人设立时务学堂,筹办内河轮船、开矿、修筑铁路等新政。1898年,创建南学会、主办《湘报》,积极宣传变法,成为维新运动的激进派。同年4月,得翰林院侍读学士徐致靖推荐,被征入京,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林旭、杨锐等人参与新政,时号“军机四卿”。

      当宫中后党密谋*,光绪帝传密诏康有为等设法相救时,即“拔刀以救上自任”。9月18日夜,谭嗣同前往法华寺争取*支援,杀荣禄、囚慈禧,不料*向荣禄告密。变法失败后,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临刑前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当刽子手要临刑之际,谭嗣同突然大喊一声:“吾有一言!”当时刽子手询问在当时对维新派恨之入骨的监斩官刚毅,无奈刚毅不予理会,谭嗣同英勇就义,这句话也因此成了千古之谜。同时被害的维新人士还有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锐、康广仁,六人并称“戊戌六君子”。后人将其著作编为《谭嗣同全集》。

    [阅读全文]...

2021-12-18 05:50:05
  • 游虎丘小记原文及翻译

  • 古诗文
  • 游虎丘小记原文及翻译

      两度游虎丘,见虎丘本色。作者送叹友人徐声远“独有岁寒好,偏宜夜半游”为知言。此诗句道出欣赏自然之美要在岁寒。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游虎丘小记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

      一、原文:

      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榭间,以红粉笙歌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坐钓月矶,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然欲与清景俱往也。生*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友人徐声远诗云:“独有岁寒好,偏宜夜半游。”真知言哉!

      二、翻译:

      我在初十便到了郡中,当晚就游览了虎丘。月色很美,游人也还不多,风吹过亭子月光洒落在树间,偶尔有一两队歌女吹笙点缀,并不使人厌恶。但还是不如山林空寂之时,一人前往要合我意。我曾在秋夜坐在虎丘山顶的钓月矶上,天色昏暗,无人来往,只听到悬于檐下的风铃声,看到佛灯在静夜之中若隐若现。还有今年春天,我和无际一起在这里拜访仲和。半夜之时,月亮出来了,不见人影,我们一起盘膝坐在石台之上,既不饮酒,也不交谈,只静静地对坐着,便觉得悠然之间心与周围清净之情景同在了。我一生中造访虎丘,也就这两次见到了虎丘的本色。我的朋友徐声远作诗云:“独有岁寒好,偏宜夜半游。”说的真对啊!

      三、注释

      (1)虎丘:苏州名胜。

      (2)士女:士绅学子、妇孺歌姬。

      (3)遂使丘壑化为酒场:于是(或因此)令丘壑变成了酒场(一般)

      (4)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

      (5)钓月矶:位于虎丘山顶。

      (6)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

      (7)林稍:树梢末端。

      (8)偕:一起

      (9)无际、仲和:作者的朋友。

      (10)趺坐:两脚盘腿打坐。

      (11)过:造访。

      (12)真知言哉:说的真对啊!

      (13)盛:多。

      四、虎丘简介

      虎丘,原名海涌山,据《史记》载吴王阖闾葬于此,传说葬后三日有“白虎蹲其上”,故名。虎丘占地虽仅三百余亩,山高仅三十多米,但却有“江左丘壑之表”的'风范,绝岩耸壑,气象万千,并有三绝九宜十八景之胜。最为著名的是云岩寺塔和剑池。高耸入云的云岩寺塔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是世界第二斜塔,古朴雄奇,早已成为古老苏州的象征。剑池幽奇神秘,埋有吴王阖闾墓葬的千古之谜以及神鹅易字的美丽传说,风壑云泉,令人流连忘返。

      虎丘是全国A级景区及全国文明单位,首批十佳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位于苏州城西北郊,距城区中心五公里。位于虎丘东麓的万景山庄汇集苏派盆景之精华,借山光塔影,恬美如画。虎丘后山植被茂密,林相丰富,形成了宜人的绿岛小气候,成为鸟类争相栖息的乐园,每至秋日,有万千苍鹭绕塔盘旋,蔚为壮观,成为一绝。

      虎丘还是苏州民间重要的*场所,根据“三市三节”的历史,景区创新推出了春季的艺术花会,展现了牡丹、郁金香,比利时杜鹃、百合等一大批名贵花卉的迷人风姿,具有较高的艺术品味;与花会相映成趣的是民俗风情浓郁的金秋庙会,再现了山塘出会的盛况,展演了南北交融的民间艺术节目,深得游客喜爱,如今,一年*已成为著名的特色旅游项目,是苏州的旅游热点。

      虎丘以其独特的魅力,向人们展现了一幅人文资源与自然景观完美结合的,融山水、历史于一身的秀美画卷,是人类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

      课外扩展:

      虎丘,中秋游者尤盛。士女倾城而往,笙歌笑语,填山沸林,终夜不绝。遂使丘壑化为酒场,秽杂可恨。

      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榭间,以红粉(歌女)笙歌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

      尝秋夜与弱生坐钓月矶(位于虎丘山顶),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风铃)及佛灯隐现林杪(树枝末端)而已。

      又今年春中,与无际舍侄偕访仲和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趺坐(两脚盘腿打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然欲与清景俱往也。

      生*过(造访)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友人徐声远诗云:「独有岁寒好,偏宜夜半游。」真知言哉!

      译文:

      虎丘,在中秋之夜游人极多。全城的'士绅学子、妇孺歌姬皆会前往。歌声乐声谈笑之声充斥于整个山林,如此竟夜不息。于是乎,那壮丽的自然丘壑竟化为酒场,鱼龙混杂,实在可恨。

      我于初十便到了郡中,当晚就游览了虎丘。月色很美,游人也还不多,在风亭月榭之间,偶尔有一两队歌女吹笙点缀,并不扫兴。但还是不如山林空寂之时,一人前往要和我意。

      我曾经和弱生在秋夜坐在虎丘山顶的钓月矶上,天色昏暗,无人往来,只有佛塔的风铃之声与佛灯在静夜之中若隐若现。

      还有就是今年春天,和无际舍侄一起拜访仲和到此。半夜之时,月亮出来了,不见人影,我们盘膝坐于石台之上,既不饮酒,也不交谈,只静静地对坐着,便觉得悠然之心与周围之清景同在了。

      我一生中造访虎丘,也就这两次见到了虎丘的本色。我的朋友徐声远作诗云:「独有岁寒好,偏宜夜半游。」说的真对啊!

    [阅读全文]...

2022-03-18 03:04:29
  • 虎丘咏诗句翻译

  • 经典
  • 求咏昆山(或苏州)的诗句,并表明出处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扬州三分天下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扬州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南京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苏州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扬州千古龙飞地,一代帝王乡! 徐州十年一觉扬州梦,嬴得青楼薄幸名。

    杜牧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镇江)——辛弃疾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伊人独一楼。

    江苏泗洪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父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送人游吴【唐】杜荀鹤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

    正月三日闲行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黄鹂巷口莺欲语,乌鹊河头冰欲销。

    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

    鸳鸯荡漾双双翅,杨柳交加万万条。

    借问春风来早晚,只从前日到今朝。

    怀吴中冯秀才年代:【唐】 作者:【杜牧】长洲苑外草萧萧,却算游程岁月遥。

    唯有别时今不忘,暮烟秋雨过枫桥。

    桃花庵歌年代:【明】 作者:【唐寅】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卖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换来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地一在天;若将贫**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别人看*;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做田。

    -清-苏曼殊 【吴门十一首】一江南花草尽愁根,惹得吴娃笑语频。

    独有伤心驴背客,暮烟疏雨过阊门。

    二碧海云峰百万重,中原何处托孤踪

    春泥细雨吴趋地,又听寒山夜半钟。

    三月华如水浸瑶阶,环佩声声扰梦怀。

    记得吴王宫里事,春风一夜百花开。

    四姑苏台畔夕阳斜,宝马金鞍翡翠车。

    一自美人和泪去,河山终古是天涯。

    五万户千门尽劫灰,吴姬含笑踏青来。

    今日已无天下色,莫牵麋鹿上苏台

    六水驿山城尽可哀,梦中衰草凤凰台。

    春色总怜歌舞地,万花缭乱为谁开

    七年华风柳共飘潇,酒醒天涯问六朝。

    猛忆玉人明月下,悄无人处学吹箫。

    八万树垂杨任好风,斑骓西向水田东。

    莫道碧桃花独艳,淀山湖外夕阳红。

    九*原落日马萧萧,剩有山僧赋大招。

    最是令人凄绝处,垂虹亭外柳波桥。

    十碧城烟树小彤楼,杨柳东风系客舟。

    故国已随春日尽,鹧鸪声急使人愁。

    十一白水青山未尽思,人间天上两霏微。

    轻风细雨红泥寺,不见僧归见燕归。

    吴越怀古【唐】李远吴越千年奈怨何,两宫清吹作樵歌。

    姑苏一败云无色,范蠡长游水自波。

    [阅读全文]...

2021-11-27 08:05:13
  • 题西林壁原文翻译及赏析

  • 阅读
  • 题西林壁原文翻译及赏析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题西林壁原文翻译及赏析的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原文

      《题西林壁》

      宋代: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注释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西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侧:侧面。

      各不同:各不相同。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鉴赏

      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前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因此,这首小诗格外含蓄蕴藉,思致渺远。

      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苏轼写诗,全无雕琢*气。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荧的哲理之光。从这首诗来看,语言的表述是简明的,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也就是说,诗语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逻辑性的高度统一。诗人在四句诗中,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鲜明的感性与明晰的理**织一起,互为因果,诗的形象因此升华为理性王国里的典型,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千百次的把后两句当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如果说宋以前的诗歌传统是以言志、言情为特点的话,那么到了宋朝尤其是苏轼,则出现了以言理为特色的新诗风。这种诗风是宋人在唐诗之后另辟的一条蹊径,用苏轼的话来说,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形成这类诗的特点是:语浅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淡泊。《题西林壁》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名家点评

      宋·黄庭坚:“此老于般若横说竖说,了无剩语,非其笔端有舌,亦安能吐此不传之妙。”(《冷斋夜话》)

      宋·姚宽:《感通录》云:“庐山七岭,共会于东,合而成峰。”因知东坡“橫看成岭侧成峰”之句,有自来矣。(《西溪丛语》)

      清·王文诰:凡此种诗,皆时性灵所发,若必胸有释典,而后炉锤出之,则意味索然矣。(《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卷二)

      *代·陈衍:此诗有新思想,似未经人道过。(《宋诗精华录》卷二)

      现代·游国恩等:此诗的“理”是“局外人有时会比局中人更容易看到事物的真相”。(《*文学史》)

      现代·徐中玉:此诗说明“局中人常常看不清事物的全貌和真相,就是由于受到认识条件限制的缘故”。(《苏东坡文集导读》)

      现代·吴熊和等:善状目前之景,又妙寄物外之理,两者融洽无间。(《唐宋诗词探胜》)

      现代·毛谷风:此诗反映“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宋人七绝选》)

      现代·郑孟彤:此诗得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意思”。(《*诗歌发展史略》)

    [阅读全文]...

2022-07-21 10:46:55
  • 文言文陈太丘与友期行翻译及*题

  • 文言文陈太丘与友期行翻译及*题

      课文记述了陈元方与来客对话时的场景,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同时赞扬了陈元方维护父亲尊严的责任感和无畏精神。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陈太丘与友期行翻译及*题,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大丘与友期①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②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导读:陈元方虽年小,对“无信”“无礼”的人正色批评,令人敬畏。有其子必有其父,从元方的`年幼不凡可以看到陈太丘的为人和修养。

      注释 :①期:约定时间。②元方:陈太丘的儿子,字元方,名纪。

      翻译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朋友约好时间一同出门,约定的时间是中午。过了中午,那个朋友没有到,太丘不等他就走了。太丘走了以后那朋友才来。陈太丘的长子陈元方当时七岁,正在门外戏耍。那朋友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回答说:“等你很长时间,你不来,已离开了。”那朋友便生气地说:“真不是人哪!和别人约好一起走,把别人丢下就走了。”元方说:“您和我爸爸约定的是日中,日中您不到,则是没有信用;当着别人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则是没有礼貌。”友人惭愧,走下车来拉他,以示亲*,元方走进家门头也不回。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太丘舍去( ) 2.尊君在不( )3.下车引之( ) 4.元方入门不顾( )

      二、翻译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出下列句中省略的内容

      过中不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去后乃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上文后,你明白了一些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1.放弃 2.同“否” 3.拉 4.不回头

      二、真不是人哪!和别人约好一起走,把别人丢下就走了。

      三、那朋友 太丘 那朋友

      四、为人要言而有信,不讲信用自食苦果。

    [阅读全文]...

2022-02-11 13:22:23
  • 关于虎丘的诗句

  • 一年一度游山寺,不上灵岩即虎丘。——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仙亭日登眺,虎丘时游预。——白居易《和三月三十日四十韵》

    望仙亭在杭,虎丘寺在苏。——白居易《和三月三十日四十韵》

    浐水送君君不还,见君题字虎丘山。——刘禹锡《虎丘寺见元相公二年前题名怆然有咏》

    青林虎丘寺,林际翠微路。——刘禹锡《虎丘寺路宴》

    云外支硎寺,名声敌虎丘。——刘禹锡《题报恩寺》

    虎丘山下剑池边,长遣游人叹逝川。——李商隐《和人题真娘墓》

    真娘墓,虎丘道。——白居易《真娘墓》

    惯游山水住南州,行尽天台及虎丘。——白居易《寄题上强山精舍寺》

    虎丘惭客问,娃馆妒人过。——白居易《题笼鹤》

    仙亭日登眺,虎丘时游豫。——白居易《和微之诗二十三首·和三月三十日四十韵》

    虎丘月色为谁好,娃宫花枝应自开。——白居易《忆旧游》

    为忆娃宫与虎丘,玩君新作不能休。——白居易《重答汝州李六使君见和忆吴中旧游五首》

    泉石谙天竺,烟霞识虎丘。——白居易《想东游五十韵》

    缝堵荒麋苑,穿岩破虎丘。——李绅《过吴门二十四韵》

    欲随山水居茅洞,已有田园在虎丘。——李端《戏赠韩判官绅卿》

    更欲携君虎丘寺,不知方伯望征帆。——韦应物《送秦系赴润州》

    虎丘惬登眺,吴门怅踌躇。——韦应物《赠丘员外二首》

    挂*逐归流,依依望虎丘。——韩翃《赠长洲何主簿》

    轻棹驻回流,门登西虎丘。——张祜《题虎丘寺》

    归来重过姑苏郡,莫忘题名在虎丘。——李频《送罗著作两浙按狱》

    梅烂荷圆六月天,归帆高背虎丘烟。——李频《即*送许□之曹南省兄》

    春草荒坟墓,萋萋向虎丘。——罗隐《姑苏真娘墓》

    虎丘野寺吴中少,谁伴吟诗月里行。——姚合《送刘禹锡郎中赴苏州》

    两袖虎丘山上月,一竿渔浦渡头风。——方回《走笔送吴僧庆间游明越》

    轧轧朱输道路长,虎丘山下剩春光。——徐铉《送苏州梁补阙》

    驱马复乘流,何时发虎丘。——薛能《送人自苏州之长沙县官》

    千载三吴有高迹,虎丘山翠益崔嵬。——黄滔《寄蒋先辈》

    虎丘合去十二度,熊轼再游三百年。——朱长文《奉陪太守及诸公游虎丘》

    醉中化为蝶,飞随虎丘山。——杨万里《谢苏州史君张子仪尚书赠衣服送酒钱》

    归来重过姑苏郡,莫忘题名向虎丘。——王禹偁《送罗著作两浙按狱》

    虎丘兼虎谿,不用相呼召。——寒山《诗三百三首》

    去年骢马虎丘前,醉折樱桃随步辇。——杨基《春风行》

    江宁秦淮苏虎丘,扬州红桥好风月。——于成龙《劝民节俭歌》

    回头谷笑虎丘石,夜半不忆寒山钟。——陆文圭《送北禅释天泉长老入燕》

    茗品长兴弟虎丘,酿法蓟州兄三白。——袁宗道《寿亭舅赠我宜兴瓶茶具酒具,一时精美,喜而作歌》

    [阅读全文]...

2021-11-24 22:02:44
  • 《陈太丘与友期行》原文及翻译

  • 古诗文
  • 《陈太丘与友期行》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是*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陈太丘与友期行》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陈太丘与友期行》原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行》翻译: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陈太丘与友期行》赏析:

      《陈太丘与友期行》全文仅有103个字,却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关于守信与不守信的一场辩论),刻画了三个有鲜明个性的人物,说明了为人处世,应该讲礼守信的'道理。如此有限的文字,却包含了这样丰富的内容,真可谓言简意赅了。如果不是在语言的精炼上造诣高深,要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

      《陈太丘与友期行》的精炼语言,体现在文章的始终。一开头,文章以“期行”、“期日中”、“不至”、“舍去”、“乃至”等几个关键词语,把事情、时间、起因交代得清清楚楚,而且,在这些交代中,还把两个不同的人物形象(一个守信,一个不守信)一下子推到了读者面前。

      文章的结尾,虽只客寥数语,但却字字生辉。“惭”、“下"、“引”三个动词,把友人知错欲改的心态及行为刻画得入木三分。对元方鄙弃“无信”的那股倔强劲儿,也用“入门,不顾”四个字,描绘得维妙维肖。就在最能体现文章中心思想的第二层(子斥友人)中,尽管作者用了比开头和结尾要多得多的笔墨,但文字仍然十分精炼。单就叙述的句子来说,在叙述友人问元方时,由“问”到“怒”,感情急剧变化,充分表现了友人那粗鲁无礼的性格。而在叙述元方批驳友人的怒斥时,则选用语气*和的“答曰”、“曰”这类词,这对表现元方不惧怕友人的怒斥、知书达理、善于应对的性格,起到了绝好的作用。

      《陈太丘与友期行》的主题思想,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对话来揭示的。这些人物对话,虽然只有三言两语,但句句都紧扣文章中心,紧扣人物性格,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文章写友人与元方的对话有三句。第一句“尊君在不?”开门见山,问得直截了当,毫无谦恭之意,初露性格的鲁莽。第二句“非人哉!”出言不逊,当着儿子骂父亲,这是不讲礼仪的行为,再露性格的粗鲁。第三句“与人期行,相委而去!”看似有理,实则无理。不自责自己失约误期的错误,反而委过于人,怒斥对方如约而行的正确做法,这就更加暴露出友人不讲道理的性格特征。

      文章写元方与友人的对话也有三句。第一句“待君久,不至,已去。”这是针对友人的问话而答的。元方不是正面回答友人提出的问题,在,还是不在。而是先说“等君久”“不至”,再说“已去”,把父亲的“去”与“等君久”和友人的“不至”联系起来。这样的回答,不仅把父亲为什么走说清楚了,为后面批驳友人的怒斥作了准备,而且话中有话,流露出对友人失约的反感。第二、三两句是对友人无理怒斥的反驳。第二句“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这是针对友人强调“期行”而说的。守信还是失信,关键在于“期日中”,“日中不至”,当然就是失信了。抓住实质,击中要害,

      使友人失去辫驳的根据。第三句“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这是针对友人出言不逊而说的。在指出友人“无信”的基础上,又指出友人“无礼”。一步紧逼一步,把友人逼到了无以言对的狼狈境地,以至最后不得不“惭”而“下车引之”。由于这些对话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因此,虽然只有短短几句,也可以看出元方—陈太丘性格的折光,是多么聪颖仁慧、知书达理。

      《陈太丘与友期行》一文细节微言、涵泳无穷。“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尺寸之间起波澜,与下文问答中“待君久不至,已去”“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呼应。友人“问”“便怒”“惭”“下车引之”,一波三折。其间,先称“尊君”,骤然口不择言“非人哉”,人物情态,栩栩如生。元方“门外戏”、一答一日、“入门不顾”,应对自如,宛若**,表现出鲜明个性与独立人格。不论是情节上的起伏变化,还是人物情态上的自然生动,乃至文字之下隐藏着的本真性情、坦率品质,都值得我们琢磨品味。

      《陈太丘与友期行》创作背景:

      《世说新语》主要记录了当时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这篇《陈太丘与友期》即是当时名士之间交往言谈的记载。

      作者简介:

      刘义庆(403年-444年),彭城郡彭城县(今江苏省徐州市)人,南朝宋宗室、文学家。宋武帝刘裕的侄子。袭封南郡公,永初元年(420年)封临川王,征为侍中。文帝元嘉时,历仕秘书监、丹阳尹、尚书左仆射、中书令、荆州刺史等。著有《后汉书》、《徐州先贤传》、《江左名士传》、《世说新语》。

    [阅读全文]...

2022-04-02 23:34:13
  • 《钴鉧潭西小丘记》课文翻译

  • 《钴鉧潭西小丘记》课文翻译

      《钴鉧潭西小丘记》语言简约精炼、清丽自然,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 其利用托物言志、融情于景等写作手法,巧妙地将柳宗元被贬永州的愤慨与兹丘的遭遇融汇在一起 ,静静的描绘中有一种生命的力量。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钴鉧潭西小丘记》课文翻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钴鉧潭西小丘记

      柳宗元

      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鄠、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贾四百,连岁不能售。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译文:

      (我)找到西山后旳第八天,沿着山口向西北走两百步,又发现了钴鉧潭。钴鉧潭西面二十五步(旳地方),在水流急而深处是一道坝。坝顶上有一座小丘,(小丘)上面生长着竹子和树木。小丘上旳石头突出隆起、高然耸立,破土而出、争奇斗怪旳,几乎(多得)数不清。那些重叠着、相负而下旳石头,好像是(俯身)在小溪里喝水旳牛马;那些高耸突出、如兽角斜列往上冲旳石头,好像是在山上攀登旳棕熊。

      小丘很小,不到一亩,可以把它装到笼子里占有它。(我)打听它旳主人是谁,(有人)说:“这是唐家不要旳地方,想出售却卖不出去。”(我)问它旳价钱,(有人)说:“只要四百文。”我很喜欢(这个小丘),就(把它)买了下来。李深源、元克己这时和我一起游览,(他们)都非常高兴,(认为这是)出乎意料旳收获。(我们)随即轮流拿起工具,铲割杂草,砍伐杂树,点燃大火把它们烧掉。美好旳树木树立起来了,秀美旳竹子显露出来了,奇峭旳石头呈现出来了。(我们)站在小丘中间眺望,(只见)高高旳山岭、漂浮旳云朵、潺潺旳溪流、自由自在游玩旳飞鸟走兽,全都欢快地呈巧献技,来为这个小丘效力。(我们在小丘上)枕着石头*地而卧,眼睛触及旳是清澈明净旳景色,耳朵触及旳是淙淙潺潺旳水声,精神感受到旳是悠远空旷旳浩然之气,心灵感受到旳是恬静幽深旳境界。不满十天(我)就得到了两处风景胜地,即使古代爱好山水旳人士,也许没有到过这地方吧。

      唉!凭着这小丘优美旳景色,(如果)把它放到(京都附*旳)沣、镐、鄠、杜(等这些繁华旳地方),那么喜欢游赏旳、争相购买旳人每天增加几千文钱(购买)反而(恐怕)更加买不到。如今(它)被抛弃在(这荒僻旳)永州,连农民、渔夫走过也鄙视它,售价(只有)四百文钱,一连几年也卖不出去。而唯独我和李深源、元克己因为得到它了而高兴,难道遇到这个小丘真旳要靠运气吗?(我)把这篇文章写在石碑上,用来祝贺(我和)这小丘旳遇合。

      注释

      1.寻:通“循”,沿着。

      2.道:行走。

      3.步:指跨一步的距离。

      4.潭:原选本无,据中华书局版《柳河东集》补。

      5.湍(tuān):急流。

      6.浚(jùn):深水。

      7.鱼梁:用石砌成的拦截水流、中开缺口以便捕鱼的堰。

      8.突怒:形容石头突出隆起。

      9.偃蹇(yǎnjiǎn):形容石头高耸的姿态。

      10.殆:几乎,差不多。

      11.嵚(qīn)然:山势高峻的样子。

      12.冲(chòng)然:向上或向前的样子。

      13.角列:争取排到前面去,一说,像兽角那样排列。

      14.罴(pí):棕熊。

      15.不能:不足,不满,不到。

      16.笼:包笼,包罗。

      17.货:卖,出售。

      18.不售:卖不出去。

      19.怜:爱惜。

      20.售:买。

      21.更:轮番,一次又一次。

      22.器用:器具,工具。

      23.刈(yì):割。

      24.其中:小丘的当中。

      25.举:全。

      26.熙熙然:和悦的样子。

      27.回巧:呈现巧妙的姿态,

      28.技:指景物姿态的各自的特点。

      29.效:效力,尽力贡献。

      30.清泠(líng):形容景色清凉明澈。

      31.谋:这里是接触的意思。

      32.瀯瀯(yíngyíng):象声词,像水回旋的声音。

      33.匝(zā)旬:满十天。匝,周。旬,十天为一旬。

      34.虽:即使,纵使,就是。

      35.好(hào)事:爱好山水。

      36.或:或许,只怕,可能。

      37.焉:表示估量语气。

      38.胜:指优美的景色。

      39.陋:鄙视,轻视。

    [阅读全文]...

2022-05-28 20:25:44
  • 《陈太丘与友期》原文及翻译

  • 《陈太丘与友期》原文及翻译

      《陈太丘与友期》是南朝文学家刘义庆的作品,也作《陈太丘与友期行》,出自《世说新语》。记述了陈元方与来客对话时的场景,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同时赞扬了陈元方维护父亲尊严的责任感和无畏精神。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陈太丘与友期》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用。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注释:

      陈太丘:即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颍川许(现在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太丘,县名。

      元方:即陈纪。

      期行:相约而行。期,约会,约定时间。行,出行。

      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日中,正午时分。

      过中:过了中午。

      至:到。

      舍去:不再等候而走了。舍,丢下;去,离开

      乃至:(友人)才到。乃,才。

      元方: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戏:玩耍,游戏。

      尊君在不:你父亲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不,通假字,通“否”,不。

      非:不是

      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相委,丢下别人;相,副词,表示动作偏向一方;委,放弃,抛弃。

      君:您。

      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惭:惭愧

      引:拉,这里指表示友好的动作。

      顾:回头看。

      翻译:

      陈太丘和朋友预先约定好一起出行,预定在正午时分,约定的时间过了朋友却没有到,陈太丘便不再等候友人而离开了。当他离去以后,他的朋友才来到。陈太丘的儿子陈元方当时年仅七岁,正在家门外做游戏。客人问他:“你的父亲在家吗?”陈元方回答说:“父亲等您很长时间而您却没有来,已经离开了。”客人便发怒说道:“不是人啊!和人家约好一起出行,却抛弃人家而离去。”陈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正午时分见面,中午了您却没有到,这就是没有信用;对着小孩子的面骂他的父亲,这便是没有礼貌。”客人感到惭愧不安,忙下车前来拉元方表示好感。元方径直走入家门,根本不回头看那失信无礼的人。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行》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陈太丘与友期行》注释

      元方: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陈太丘: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颍川许(现在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

      太丘:古地名。

      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

      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日中,正午时分。

      过中:过了正午。

      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去,离开。

      舍:舍弃,抛弃。

      乃至:(友人)才到。乃,才。

      戏:嬉戏。

      尊君在不(fǒu):你父亲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不,通“否”

      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引:拉,要和元方握手

      信:诚信,讲信用。

      时年:当时的年龄。

      非:不是。

      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相偏指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代词,通“之”,我;委,丢下,舍弃。

      君:对对方父亲的一种尊称。

      已去:已经离开。

      曰:说。

      则:就是。

      顾:回头看。

      惭:感到惭愧。

    [阅读全文]...

2021-12-20 03:02:39
  • 苏舜钦《题花山寺壁》全诗翻译赏析

  • 苏舜钦《题花山寺壁》全诗翻译赏析

      题花山寺壁

      (北宋)苏舜钦

      寺里山因花得名,繁英不见草纵横。

      栽培剪伐须勤力,花易凋零草易生。

      【注释】

      (1)花山寺:地址不详。《镇江府志》载有沈括诗《游花山寺》一首,据此,花山寺可能在镇江。

      (2)繁英:繁花。

      (3)草纵横:野草丛生。

      (4)剪伐:指斩去枯枝败叶。剪,斩断。

      (5)勤力:勤奋努力。

      (6)凋零:凋落衰败。

      译文

      花山寺本来因为种满各种花卉而出名,可现在却是杂草丛生,一片荒芜。种花要靠辛勤栽培,不然杂草丛生,花就容易枯萎凋零。

      【译文二】

      花山寺是因鲜花繁多、美丽而得名,来到这里才发现,不见鲜花,只见杂草丛生。

      鲜花栽种的培养和修枝很重要,要勤奋努力,要知道,花是很容易凋零的,而杂草却是很容易就蔓延生长的。

      【创作背景】

      公元1044年(庆历四年)诗人被贬苏州之后,赋闲在家,一日外出游玩,来到花山寺,只见野草丛生,不见百花开放,觉得“花山寺”名不符实,于是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

      作者

      苏舜钦(1008—1048)北宋诗人,字子美,开封(今属河南)人,曾祖父由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迁至开封(今属河南)。曾任县令、大理评事、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等职。因支持范仲淹的庆历革新,为守旧派所恨,御史中丞王拱辰让其属官劾奏苏舜钦,劾其在进奏院祭神时,用卖废纸之钱宴请宾客。罢职闲居苏州。后来复起为湖州长史,但不久就病故了。他与梅尧臣齐名,人称“梅苏”。有《苏学士文集》诗文集有《苏舜钦集》16卷.

      【赏析】

      从标题看,这首诗是记游之作。记游诗可以写景状物,也可以因景生发,别有寄托,内容是不可限止的。如果说唐人的记游诗多强调图形绘影,情寓景中,宋人的记游诗多注重借景生发,述志明理。那么,这首诗则正是符合后一特点的。

      “寺里”一联,两句各写一种景观。前一句虚出,后一句实录,构成形象鲜明的对比。但二者所写的对象又是同一的,这样就把花山寺“名”与“实”相离的现状突出了。生活中名实不符的事常有之,但诗人所见所写的情况也实在太刺眼,这就使人读了这两句诗后不能不激动,激动的同时也必然要想:寺名是因为寺里山中有花才得,而眼前却无花可赏,必然会引起人们思索玩味的兴趣,于是,作为一首诗的“发人深思"的艺术目的,也就自然实现了。作者当然是有着自己的答案的。他显然深信命名之谬,寺里和山中本来是确实有花的,之所以“繁英不见草纵横”,是因为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从客观上说,“花易凋零草易生”,这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所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古原草》),正是有感于它的旺盛的生命力。俗语说:“有心栽花花不发”,也正是对种花不易的'真实感叹。无疑,从主观上说,是“栽培剪伐”不“勤力”,助长了草势的疯狂,而且从诗人对这两句次序的安排上看,显然是特别强调人的主观原因的。草本无罪,剪伐不力则是无可推卸的责任。

      不过,诗人在作出这一结论的时候,情感色彩却并不十分强硬,因为诗没有说“为何剪伐不尽力”,而是既讲到对草要“剪伐”,又讲到对花要“栽培”,中间加一个“须"字,就把他对剪伐不力的愤懑,变为必须要剪伐的规劝,因此,惋惜大于愤慨,警告少于劝诫的这种感*彩,就表明了诗人在诗歌创作中,是遵循着传统的“明劝诫,著升沉”(南齐·谢赫《古画品录》)和“美刺"的美学思想和原则的。

      这是结合诗人具体的经历和思想所作出的思想内容上的理解。但是,由于这首诗毕竟是从自然景观的描写而来,从社会生活的现象而来,所以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又不仅限于社会政治方面。尽管也可以把诗中的“花”理解为贤臣,“草”,理解为奸佞,因而说诗的题旨是对革新除弊的企望。因此,从这方面来看,这首诗就不是一般的政治诗,而是对生活中某一方面的经验进行了深刻总结的具有相当的哲理的醒世诗。

      说明

      诗中就有名的花山寺变得荒芜不堪的景象,指出:花木必须时刻注意修整,剔除糟粕,保持精华,只有这样才能青春常在。这里包含着万物生长发展的一个真理。“花易凋零草易生”,值得深思。

    [阅读全文]...

2022-04-08 21:58:17
虎丘题壁句子翻译 - 句子
虎丘题壁句子翻译 - 语录
虎丘题壁句子翻译 - 说说
虎丘题壁句子翻译 - 名言
虎丘题壁句子翻译 - 诗词
虎丘题壁句子翻译 - 祝福
虎丘题壁句子翻译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