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虎丘题壁句子翻译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虎丘题壁句子翻译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虎丘题壁句子翻译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虎丘题壁句子翻译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狱中题壁》原文及翻译赏析
在学*、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狱中题壁》原文及翻译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狱中题壁》原文及翻译赏析
【原作】
狱中题壁——[清] 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注释】
望门投止思张俭:张俭,东汉末年人,因弹劾宦官被诬陷结*一营私,被迫逃亡避害。人们敬仰其为人,都冒着危险接待他。这里以张俭借指康有为等逃亡的维新派人士,希望他们会象张俭那样得到人们的保护。投止,投宿。思,思慕。
忍死须臾待杜根:杜根,东汉末年人,上书要求专权的邓太后还政于皇帝,邓太后大怒,命人将他装入口袋,在大殿上摔死。行刑者敬其所为,施刑不加力,得不死。邓太后命人查看,他装死三天,目中生蛆。后隐身酒店当酒保。邓太后被诛后,复官为侍御史。这里借以勉励幸存的维新派人士暂避一时,以待东山再起。忍死,装死。须臾,不长的时间。
横刀:指横放在脖子上的刀。
向天笑:表示从容就义的英雄气概。
去留肝胆两昆仑:不管去者还是留者,都光明磊落,肝胆相照,像昆仑山一样巍峨高大。去,指出逃或死去。留,留下或活着。指*发生时留下的王五。梁启超《饮冰室诗话》:“所谓两昆仑者,其一指南海(康有为),其一乃侠客大刀王五”。昆仑,昆仑山,这里以此借喻去留二者都肝胆相照,同昆仑山一样巍峨高大。
作品译文
逃亡生活是如此紧张,看到有人家就上门投宿,我希望出亡的康有为、梁启超能像张俭一样受到人们的保护。也希望战友们能如杜根一样忍死待机完成变法维新的大业。
我横刀而出,仰天大笑,因为去者和留者肝胆相照、光明磊落,有如昆仑山一样的雄伟气魄。
【赏析】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浏陽(今湖南省浏陽县)人。清末改良主义政治活动家、思想家。谭嗣同少年大志。甲午战争后。发奋救国,积极从事变法维新活动,是戊戌变法的主要参与者之一。变法失败后,他拒绝出走,欲以己血唤醒国人,被捕后慷慨就义,是著名的“戊戌六君子”之一。他的诗风格豪迈,情辞激越,富于强烈的爱国思想和积极精神。
1898年秋,谭嗣同被捕,这首诗就是他就义前在狱中墙壁上题写下的绝笔之作。表达了作者对变法维新的信心、决心和拯救民族、拯救苍生的良好愿望。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此两句关键在“思”及“待”两字上。望门投止之张俭和忍死须臾的杜根,是东汉的两位名士。他们的共同点都是刚正不阿,直言上谏,结果遭到当朝打击。但是,二人都通过权变的方式,忍辱偷生,等候时机,东山复出!怎样理解谭嗣同对这二人的“思”和“待”呢?梁启超先生在作《谭嗣同传》时,详细描写了谭嗣同被捕前的情节以及言语“被逮之前一日,日本志士数辈苦劝君东游,君不听。再四强之,君曰:“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卒不去,故及于难。”。从谭嗣同的言语中可以透露出他不愿偷生的.意愿。由此可以了解到“思”和“待”的意思。谭嗣同借用两位古人为典故,表明自己愿意为变法牺牲的坚贞不屈的态度。同样的高风亮节,但是我不愿意和那两位古人一样,所谓人各有志。由此引出了后两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在就义前的遗言“有心杀贼,无力回天”,可见谭嗣同的豪迈。梁启超的《谭嗣同传》评论谭嗣同的人品时说道“复生之行谊磊落,轰天撼地,人人共知,是以不论。”可见谭嗣同生*之性*情。如此之气度,临危之时,亦敢向长天一笑,在这笑声中留下了“肝胆昆仑”。诗人为变法,为新政,为拯救黎民苍生“不忧不惑不惧;即仁即智即勇;可以出生,可以入死。”正是因为胸中横亘着两道犹如莽莽昆仑一样的肝胆之气。诗人面临死亡,无所畏惧。心知己死仅为国昌之始,故能坦然一笑。但寄希望于后人,留下自己坦荡的可以容纳两座昆仑一样的胸怀,继续变法维新“救现在之众生与救将来之众生”。只要浩然之气长存,定能解苍生倒悬之危!
作品在写法上,一二句巧用典故,对流亡的战友寄予厚望,表达变法事业终会成功的信念。后二句则抒发笑对死亡的满腔豪情,同时为维新人士的崇高志向而感骄傲。可谓惊天地、泣鬼神。
创作背景
光绪二十四年(1898)是农历的戊戌年,是年六月,光绪皇帝实行变法,八月,谭嗣同奉诏进京,参预新政。九月中旬,慈禧太后发动*,囚禁光绪帝,并开始大肆捕杀维*人。康有为、梁启超避往海外。许多人劝谭尽快离开,但他却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来”,决心留下来营救光绪帝。几位日本友人力请他东渡日本,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以流血而成,今日*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乏,请自嗣同始。”9月21日,他与杨深秀、刘光第、康广仁、杨锐、林旭等五人同时被捕。这首诗即是他在狱中所作。
艺术特点
其一,巧于用典,寄意深永。短短二十八字,连用两个典故,其学力之深富、史籍之纯熟,可见一斑。尤其是,这两个典故用于此情此景,确当精切,二箭而三雕:一是剖露了对出亡诸君的深心祈祷,传达了对身处逆境中的同道者的谆谆叮嘱;二是表明了对未来的坚定信念和殷切希望,相信变法者会有出头之日;三是直接影射着慈禧专权的畸形政治,暗含着对其残暴行径的愤慨与蔑视。
其二,气势宏大,笔走风雷。面对人头落地的血的现实,诗人没有颤栗,没有悲伤,有的只是人格上的凛然难犯,心灵上的无比坦然;于是,他从容不迫,昂首向天,临危不惧,纵声大笑。这笑,既是强者的笑、英雄的笑,也是冷峻的笑、轻蔑的笑,还是轻松的笑、快慰的笑;这笑。不仅内涵丰富,而且使一首主题沉重的“死亡之诗”顿时有了让人荡气回肠的生命活力,在艺术上堪称破“滞”妙笔。
全诗用典贴切精妙,出语铿锵顿挫,气势雄健迫人。诗中寄托深广,多处运用比喻手法,使胸中意气奈情的表达兼具含蓄特色。
作者简介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官江苏候补知府、军机章京。能文章,好任侠,善剑术,积极参与新政,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与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锐、康广仁等六人为清廷所杀,史称“戊戌六君子”。工于诗文,其诗情辞激越,笔力道劲,具有强烈爱国情怀。作有诗文等,后人编为《谭嗣同全集》。
著作
谭嗣同曾著《仁学》一书,认为世界是由物质的原质所构成,其本体是“仁”,世界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由于“仁”的作用,故称其哲学为“仁学”。“仁”是万物之源,“以通为第一义”。
而“以太”则是沟通世界成为一个整体的桥梁。由于“以太”“不生不灭”,所以就肯定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是静止的、停顿的,而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批判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的顽固思想,从变易中论证其改革社会制度的政治理想。
并且认为儒学“名教”是维护专制主义的精神支柱,号召人们冲决君主、伦理、利禄、俗学、天命、佛法等专制网罗。对秦汉以来专制制度的抨击尤为猛烈,认为君主专制是一切罪恶的渊薮,提出“彼君之不善,人人得而戮之”。在批判专制制度的同时,还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以及变法等主张。
《仁学》一书还有惊人之议:“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惟大盗利用乡愿,惟乡愿工媚大盗。”
谭嗣同候刑时,据说曾题诗“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a]谭嗣同此诗是在唐烜《留庵日钞》中发现的。而据史学家黄彰健考证,原诗应为“望门投止怜张俭,直谏陈书愧杜根。手掷欧刀仰天笑,留将公罪后人论。”现在所见的“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应是由康有为和梁启超所改。[b]此说在史学界并未得到公认。
生*
其父为湖北巡抚谭继洵,5岁读书,15岁学诗,20岁学文。谭嗣同早年得力于母教[1],钻研儒家典籍,广泛涉猎文史百科,对*国学有较深造诣。同时其又致力自然科学之探讨,鄙视科举,喜好今文经学。后往来于疆、陇、秦、直、豫、鄂、湘、苏、赣等行省,察视风土,结交名士,有“风景不殊,山河顿异;城郭犹是,人民复非”的感慨。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谭嗣同异常不满,即努力提倡新学,呼号变法,并在家乡组织算学社,集同志讲求钻研,同时在南台书院设立史学、掌故、舆地等新式课程,开湖南全省维新风气之先。1896年2月入京,结交梁启超、翁同龢等人。旋奉父命,入赀为江苏候补知府,供职南京。
谭嗣同曾游历天津、湖南、湖北等地。1896年底重抵南京,闭户养心读书,成《仁学》2卷。1897年,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等人设立时务学堂,筹办内河轮船、开矿、修筑铁路等新政。1898年,创建南学会、主办《湘报》,积极宣传变法,成为维新运动的激进派。同年4月,得翰林院侍读学士徐致靖推荐,被征入京,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林旭、杨锐等人参与新政,时号“军机四卿”。
当宫中后党密谋*,光绪帝传密诏康有为等设法相救时,即“拔刀以救上自任”。9月18日夜,谭嗣同前往法华寺争取*支援,杀荣禄、囚慈禧,不料*向荣禄告密。变法失败后,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临刑前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当刽子手要临刑之际,谭嗣同突然大喊一声:“吾有一言!”当时刽子手询问在当时对维新派恨之入骨的监斩官刚毅,无奈刚毅不予理会,谭嗣同英勇就义,这句话也因此成了千古之谜。同时被害的维新人士还有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锐、康广仁,六人并称“戊戌六君子”。后人将其著作编为《谭嗣同全集》。
游虎丘小记原文及翻译
两度游虎丘,见虎丘本色。作者送叹友人徐声远“独有岁寒好,偏宜夜半游”为知言。此诗句道出欣赏自然之美要在岁寒。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游虎丘小记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
一、原文:
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榭间,以红粉笙歌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坐钓月矶,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然欲与清景俱往也。生*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友人徐声远诗云:“独有岁寒好,偏宜夜半游。”真知言哉!
二、翻译:
我在初十便到了郡中,当晚就游览了虎丘。月色很美,游人也还不多,风吹过亭子月光洒落在树间,偶尔有一两队歌女吹笙点缀,并不使人厌恶。但还是不如山林空寂之时,一人前往要合我意。我曾在秋夜坐在虎丘山顶的钓月矶上,天色昏暗,无人来往,只听到悬于檐下的风铃声,看到佛灯在静夜之中若隐若现。还有今年春天,我和无际一起在这里拜访仲和。半夜之时,月亮出来了,不见人影,我们一起盘膝坐在石台之上,既不饮酒,也不交谈,只静静地对坐着,便觉得悠然之间心与周围清净之情景同在了。我一生中造访虎丘,也就这两次见到了虎丘的本色。我的朋友徐声远作诗云:“独有岁寒好,偏宜夜半游。”说的真对啊!
三、注释
(1)虎丘:苏州名胜。
(2)士女:士绅学子、妇孺歌姬。
(3)遂使丘壑化为酒场:于是(或因此)令丘壑变成了酒场(一般)
(4)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
(5)钓月矶:位于虎丘山顶。
(6)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
(7)林稍:树梢末端。
(8)偕:一起
(9)无际、仲和:作者的朋友。
(10)趺坐:两脚盘腿打坐。
(11)过:造访。
(12)真知言哉:说的真对啊!
(13)盛:多。
四、虎丘简介
虎丘,原名海涌山,据《史记》载吴王阖闾葬于此,传说葬后三日有“白虎蹲其上”,故名。虎丘占地虽仅三百余亩,山高仅三十多米,但却有“江左丘壑之表”的'风范,绝岩耸壑,气象万千,并有三绝九宜十八景之胜。最为著名的是云岩寺塔和剑池。高耸入云的云岩寺塔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是世界第二斜塔,古朴雄奇,早已成为古老苏州的象征。剑池幽奇神秘,埋有吴王阖闾墓葬的千古之谜以及神鹅易字的美丽传说,风壑云泉,令人流连忘返。
虎丘是全国A级景区及全国文明单位,首批十佳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位于苏州城西北郊,距城区中心五公里。位于虎丘东麓的万景山庄汇集苏派盆景之精华,借山光塔影,恬美如画。虎丘后山植被茂密,林相丰富,形成了宜人的绿岛小气候,成为鸟类争相栖息的乐园,每至秋日,有万千苍鹭绕塔盘旋,蔚为壮观,成为一绝。
虎丘还是苏州民间重要的*场所,根据“三市三节”的历史,景区创新推出了春季的艺术花会,展现了牡丹、郁金香,比利时杜鹃、百合等一大批名贵花卉的迷人风姿,具有较高的艺术品味;与花会相映成趣的是民俗风情浓郁的金秋庙会,再现了山塘出会的盛况,展演了南北交融的民间艺术节目,深得游客喜爱,如今,一年*已成为著名的特色旅游项目,是苏州的旅游热点。
虎丘以其独特的魅力,向人们展现了一幅人文资源与自然景观完美结合的,融山水、历史于一身的秀美画卷,是人类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
课外扩展:
虎丘,中秋游者尤盛。士女倾城而往,笙歌笑语,填山沸林,终夜不绝。遂使丘壑化为酒场,秽杂可恨。
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榭间,以红粉(歌女)笙歌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
尝秋夜与弱生坐钓月矶(位于虎丘山顶),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风铃)及佛灯隐现林杪(树枝末端)而已。
又今年春中,与无际舍侄偕访仲和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趺坐(两脚盘腿打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然欲与清景俱往也。
生*过(造访)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友人徐声远诗云:「独有岁寒好,偏宜夜半游。」真知言哉!
译文:
虎丘,在中秋之夜游人极多。全城的'士绅学子、妇孺歌姬皆会前往。歌声乐声谈笑之声充斥于整个山林,如此竟夜不息。于是乎,那壮丽的自然丘壑竟化为酒场,鱼龙混杂,实在可恨。
我于初十便到了郡中,当晚就游览了虎丘。月色很美,游人也还不多,在风亭月榭之间,偶尔有一两队歌女吹笙点缀,并不扫兴。但还是不如山林空寂之时,一人前往要和我意。
我曾经和弱生在秋夜坐在虎丘山顶的钓月矶上,天色昏暗,无人往来,只有佛塔的风铃之声与佛灯在静夜之中若隐若现。
还有就是今年春天,和无际舍侄一起拜访仲和到此。半夜之时,月亮出来了,不见人影,我们盘膝坐于石台之上,既不饮酒,也不交谈,只静静地对坐着,便觉得悠然之心与周围之清景同在了。
我一生中造访虎丘,也就这两次见到了虎丘的本色。我的朋友徐声远作诗云:「独有岁寒好,偏宜夜半游。」说的真对啊!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扬州三分天下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扬州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南京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苏州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扬州千古龙飞地,一代帝王乡! 徐州十年一觉扬州梦,嬴得青楼薄幸名。
杜牧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镇江)——辛弃疾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伊人独一楼。
。
。
。
江苏泗洪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父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送人游吴【唐】杜荀鹤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
正月三日闲行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黄鹂巷口莺欲语,乌鹊河头冰欲销。
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
鸳鸯荡漾双双翅,杨柳交加万万条。
借问春风来早晚,只从前日到今朝。
怀吴中冯秀才年代:【唐】 作者:【杜牧】长洲苑外草萧萧,却算游程岁月遥。
唯有别时今不忘,暮烟秋雨过枫桥。
桃花庵歌年代:【明】 作者:【唐寅】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卖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换来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地一在天;若将贫**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别人看*;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做田。
-清-苏曼殊 【吴门十一首】一江南花草尽愁根,惹得吴娃笑语频。
独有伤心驴背客,暮烟疏雨过阊门。
二碧海云峰百万重,中原何处托孤踪
春泥细雨吴趋地,又听寒山夜半钟。
三月华如水浸瑶阶,环佩声声扰梦怀。
记得吴王宫里事,春风一夜百花开。
四姑苏台畔夕阳斜,宝马金鞍翡翠车。
一自美人和泪去,河山终古是天涯。
五万户千门尽劫灰,吴姬含笑踏青来。
今日已无天下色,莫牵麋鹿上苏台
六水驿山城尽可哀,梦中衰草凤凰台。
春色总怜歌舞地,万花缭乱为谁开
七年华风柳共飘潇,酒醒天涯问六朝。
猛忆玉人明月下,悄无人处学吹箫。
八万树垂杨任好风,斑骓西向水田东。
莫道碧桃花独艳,淀山湖外夕阳红。
九*原落日马萧萧,剩有山僧赋大招。
最是令人凄绝处,垂虹亭外柳波桥。
十碧城烟树小彤楼,杨柳东风系客舟。
故国已随春日尽,鹧鸪声急使人愁。
十一白水青山未尽思,人间天上两霏微。
轻风细雨红泥寺,不见僧归见燕归。
吴越怀古【唐】李远吴越千年奈怨何,两宫清吹作樵歌。
姑苏一败云无色,范蠡长游水自波。
文言文陈太丘与友期行翻译及*题
课文记述了陈元方与来客对话时的场景,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同时赞扬了陈元方维护父亲尊严的责任感和无畏精神。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陈太丘与友期行翻译及*题,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大丘与友期①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②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导读:陈元方虽年小,对“无信”“无礼”的人正色批评,令人敬畏。有其子必有其父,从元方的`年幼不凡可以看到陈太丘的为人和修养。
注释 :①期:约定时间。②元方:陈太丘的儿子,字元方,名纪。
翻译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朋友约好时间一同出门,约定的时间是中午。过了中午,那个朋友没有到,太丘不等他就走了。太丘走了以后那朋友才来。陈太丘的长子陈元方当时七岁,正在门外戏耍。那朋友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回答说:“等你很长时间,你不来,已离开了。”那朋友便生气地说:“真不是人哪!和别人约好一起走,把别人丢下就走了。”元方说:“您和我爸爸约定的是日中,日中您不到,则是没有信用;当着别人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则是没有礼貌。”友人惭愧,走下车来拉他,以示亲*,元方走进家门头也不回。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太丘舍去( ) 2.尊君在不( )3.下车引之( ) 4.元方入门不顾( )
二、翻译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出下列句中省略的内容
过中不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去后乃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上文后,你明白了一些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1.放弃 2.同“否” 3.拉 4.不回头
二、真不是人哪!和别人约好一起走,把别人丢下就走了。
三、那朋友 太丘 那朋友
四、为人要言而有信,不讲信用自食苦果。
一年一度游山寺,不上灵岩即虎丘。——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仙亭日登眺,虎丘时游预。——白居易《和三月三十日四十韵》
望仙亭在杭,虎丘寺在苏。——白居易《和三月三十日四十韵》
浐水送君君不还,见君题字虎丘山。——刘禹锡《虎丘寺见元相公二年前题名怆然有咏》
青林虎丘寺,林际翠微路。——刘禹锡《虎丘寺路宴》
云外支硎寺,名声敌虎丘。——刘禹锡《题报恩寺》
虎丘山下剑池边,长遣游人叹逝川。——李商隐《和人题真娘墓》
真娘墓,虎丘道。——白居易《真娘墓》
惯游山水住南州,行尽天台及虎丘。——白居易《寄题上强山精舍寺》
虎丘惭客问,娃馆妒人过。——白居易《题笼鹤》
仙亭日登眺,虎丘时游豫。——白居易《和微之诗二十三首·和三月三十日四十韵》
虎丘月色为谁好,娃宫花枝应自开。——白居易《忆旧游》
为忆娃宫与虎丘,玩君新作不能休。——白居易《重答汝州李六使君见和忆吴中旧游五首》
泉石谙天竺,烟霞识虎丘。——白居易《想东游五十韵》
缝堵荒麋苑,穿岩破虎丘。——李绅《过吴门二十四韵》
欲随山水居茅洞,已有田园在虎丘。——李端《戏赠韩判官绅卿》
更欲携君虎丘寺,不知方伯望征帆。——韦应物《送秦系赴润州》
虎丘惬登眺,吴门怅踌躇。——韦应物《赠丘员外二首》
挂*逐归流,依依望虎丘。——韩翃《赠长洲何主簿》
轻棹驻回流,门登西虎丘。——张祜《题虎丘寺》
归来重过姑苏郡,莫忘题名在虎丘。——李频《送罗著作两浙按狱》
梅烂荷圆六月天,归帆高背虎丘烟。——李频《即*送许□之曹南省兄》
春草荒坟墓,萋萋向虎丘。——罗隐《姑苏真娘墓》
虎丘野寺吴中少,谁伴吟诗月里行。——姚合《送刘禹锡郎中赴苏州》
两袖虎丘山上月,一竿渔浦渡头风。——方回《走笔送吴僧庆间游明越》
轧轧朱输道路长,虎丘山下剩春光。——徐铉《送苏州梁补阙》
驱马复乘流,何时发虎丘。——薛能《送人自苏州之长沙县官》
千载三吴有高迹,虎丘山翠益崔嵬。——黄滔《寄蒋先辈》
虎丘合去十二度,熊轼再游三百年。——朱长文《奉陪太守及诸公游虎丘》
醉中化为蝶,飞随虎丘山。——杨万里《谢苏州史君张子仪尚书赠衣服送酒钱》
归来重过姑苏郡,莫忘题名向虎丘。——王禹偁《送罗著作两浙按狱》
虎丘兼虎谿,不用相呼召。——寒山《诗三百三首》
去年骢马虎丘前,醉折樱桃随步辇。——杨基《春风行》
江宁秦淮苏虎丘,扬州红桥好风月。——于成龙《劝民节俭歌》
回头谷笑虎丘石,夜半不忆寒山钟。——陆文圭《送北禅释天泉长老入燕》
茗品长兴弟虎丘,酿法蓟州兄三白。——袁宗道《寿亭舅赠我宜兴瓶茶具酒具,一时精美,喜而作歌》
题西林壁【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这首诗是苏轼由黄州被贬到汝州担任团练副使时,在途中经过江西九江,游览庐山时所作。当时身处瑰丽壮美的庐山之中,山水环绕,绿树成荫,作者不由得兴致盎然,遂写下这篇佳作。
诗人通过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壮美面貌,借景说理,指出观察事物、看待问题应该客观全面,不可局限于一隅,如若仅仅主观片面的看待问题,就无法得出正确的结论。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通过实实在在的描写诗人游览庐山时,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位置所看到丘壑纵横、峰峦叠嶂的庐山的不同景象,生动形象的刻画出庐山千姿百态,壮美秀丽的风光。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为何看不出庐山的真面目呢?只是因为身处庐山之中,被庐山的峰峦所障目,看不到庐山的全部面貌。这两句诗内涵丰富,告诫我们一个为人处世的道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译文】横看庐山是雄奇的大岭,侧看则是陡峭的高峰,随着视线的转移,从高处、低处、远处、*处各不同角度去看,景象各不相同。
之所以不能认识庐山的真正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处庐山之中。
古今诗人都有对庐山壮美奇景的赞叹: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庐山竹影几千秋,云锁高峰水自流————朱元璋《庐山诗》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初游庐山 *
庐山面目真难识,叠嶂重峦竟胜奇。
乍雨乍晴云出没,时高时下路*陂。
盘桓最好宜花径,伫立俄延读御碑。
如许周颠遗迹在,访仙何处至今疑。
赤壁原文翻译及赏析
《赤壁》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见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赤壁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赤壁
唐代: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译文:
一支折断了的铁戟(古代兵器)沉没在水底的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注释:
⑴折戟:折断的戟。戟,古代兵器。
⑵销:销蚀。
⑶将:拿起。
⑷磨洗:磨光洗净。
⑸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⑹东风:指三国时期的一个战役──火烧赤壁。
⑺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轻时即有才名,人乎周郎。后任吴军大都督,曾参与赤壁之战并为此战役中的主要人物。
⑻铜雀:即铜雀台,曹操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里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歌妓,是曹操暮年行乐处。
⑼二乔:东吴乔公的两个女儿,一嫁前国主孙策(孙权兄),称大乔,一嫁军事统帅周瑜,称小乔,合称“二乔”。
《赤壁》赏析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这两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在这里,这两句描写看似*淡实为不*。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正是由于发现了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这样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后两句久为人们所传诵的佳句,意为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这里涉及到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在赤壁战役中,周瑜主要是用火攻战胜了数量上远远超过己方的敌人,而其能用火攻则是因为在决战的时刻,恰好刮起了强劲的东风,所以诗人评论这次战争成败的原因,只选择当时的'胜利者—周郎和他倚以致胜的因素—东风来写,而且因为这次胜利的关键,最后不能不归到东风,所以又将东风放在更主要的地位上。但他并不从正面来描摹东风如何帮助周郎取得了胜利,却从反面落笔: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因此,接着就写出假想中曹军胜利,孙、刘失败之后的局面。但又不直接铺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只间接地描绘两个东吴著名美女将要承受的命运。如果曹操成了胜利者,那么,大乔和小乔就必然要被抢去,关在铜雀台上,以供他享受了。这里的铜雀台,就表现了曹操风流的一面,又言“春深”更加深了风流韵味,最后再用一个“锁”字,进一步突显其金屋藏娇之意。把硝烟弥漫的战争胜负写得很是蕴藉。
诗中的大乔、二乔两位女子,并不是*常的人物,而是属于东吴统治阶级中最高阶层的贵妇人。大乔是东吴前国主孙策的夫人,当时国主孙权的亲嫂,小乔则是正在带领东吴全部水陆兵马和曹操决一死战的军事统帅周瑜的夫人。她们虽与这次战役并无关系,但她们的身分和地位,代表着东吴作为一个独立政治实体的尊严。东吴不亡,她们决不可能归于曹操;连她们都受到**,则东吴社稷和生灵的遭遇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诗人用“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样一句诗来描写在“东风不与周郎便”的情况之下,曹操胜利后的骄恣和东吴失败后的屈辱,正是极其有力的反跌,不独以美人衬托英雄,与上句周郎互相辉映,显得更有情致而已。
诗的创作必须用形象思维,而形象性的语言则是形象思维的直接现实。用形象思维观察生活,别出心裁地反映生活,乃是诗的生命。杜牧在此诗里,通过“铜雀春深”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即小见大,这正是他在艺术处理上独特的成功之处。另外,此诗过分强调东风的作用,又不从正面歌颂周瑜的胜利,却从反面假想其失败。杜牧通晓政治军事,对当时中央与藩镇、汉族与吐蕃的斗争形势,有相当清楚的了解,并曾经向朝廷提出过一些有益的建议。如果说,孟轲在战国时代就已经知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原则,而杜牧却还把周瑜在赤壁战役中的巨大胜利,完全归之于偶然的东风,这是很难想象的。他之所以这样地写,恐怕用意还在于自负知兵,借史事以吐其胸中抑郁不*之气。其中也暗含有阮籍登广武战场时所发出的“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那种慨叹在内,不过出语非常隐约,不容易看出。
普安建阴题壁
古体诗是诗歌体裁。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和杂言诗等形式。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普安建阴题壁,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王勃 普安建阴题壁
江汉深无极,梁岷不可攀。山川云雾里,游子几时还。
作品介绍
《普安建阴题壁》的作者是王勃,被选入《全唐诗》的第56卷。
原文
江汉深无极,梁岷不可攀。
山川云雾里,游子几时还。
注释
①普安:唐县名,在今四川剑阁县。
②梁岷:梁山和岷山。梁山也叫高梁山,在四川东北地区。
作者介绍
王勃,(650~675)唐代诗人,字子安,著有《滕王阁序》。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的'祖父王通是隋末著名学者,号文中子。父亲王福畤历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等职。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王勃的诗今存80多首,赋和序、表、碑、颂等文,今存90多篇。王勃的文集,较早的有20卷、30卷、27卷三种本子,皆不传。现有明崇祯中张燮搜辑汇编的《王子安集》16卷;清同治甲戌蒋清翊著《王子安集笺注》,分为20卷。此外,杨守敬《日本访书志》著录卷子本古钞《王子安文》1卷,并抄录其中逸文13篇(实为12篇,其中6篇残缺)。罗振玉《永丰乡人杂著续编》又辑有《王子安集佚文》 1册,共24篇,即增杨氏所无者12篇,且补足杨氏所录 6篇残缺之文。罗氏序文中还提及日本京都“富冈君(谦藏)别藏《王子安集》卷廿九及卷三十”。按日本京都帝国大学部影印唐钞本第 1集有《王勃集残》2卷,注云“存第二十九至三十”,当即富冈所藏本。清宣统三年(1911年),刊姚大荣《惜道味斋集》有《王子安年谱》。
王勃的文学主张崇尚实用。当时文坛盛行以上官仪为代表的诗风,“争构纤微,竞为雕刻”,“骨气都尽,刚健不闻”。王勃“思革其弊,用光志业”杨炯《王勃集序》。他创作“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的诗文,对转变风气起了很大作用。
繁体对照
《普安建陰題壁》王勃
江漢深無極,梁岷不可攀。
山川雲霧裏,遊子幾時還。
《钴鉧潭西小丘记》课文翻译
《钴鉧潭西小丘记》语言简约精炼、清丽自然,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 其利用托物言志、融情于景等写作手法,巧妙地将柳宗元被贬永州的愤慨与兹丘的遭遇融汇在一起 ,静静的描绘中有一种生命的力量。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钴鉧潭西小丘记》课文翻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钴鉧潭西小丘记
柳宗元
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鄠、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贾四百,连岁不能售。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译文:
(我)找到西山后旳第八天,沿着山口向西北走两百步,又发现了钴鉧潭。钴鉧潭西面二十五步(旳地方),在水流急而深处是一道坝。坝顶上有一座小丘,(小丘)上面生长着竹子和树木。小丘上旳石头突出隆起、高然耸立,破土而出、争奇斗怪旳,几乎(多得)数不清。那些重叠着、相负而下旳石头,好像是(俯身)在小溪里喝水旳牛马;那些高耸突出、如兽角斜列往上冲旳石头,好像是在山上攀登旳棕熊。
小丘很小,不到一亩,可以把它装到笼子里占有它。(我)打听它旳主人是谁,(有人)说:“这是唐家不要旳地方,想出售却卖不出去。”(我)问它旳价钱,(有人)说:“只要四百文。”我很喜欢(这个小丘),就(把它)买了下来。李深源、元克己这时和我一起游览,(他们)都非常高兴,(认为这是)出乎意料旳收获。(我们)随即轮流拿起工具,铲割杂草,砍伐杂树,点燃大火把它们烧掉。美好旳树木树立起来了,秀美旳竹子显露出来了,奇峭旳石头呈现出来了。(我们)站在小丘中间眺望,(只见)高高旳山岭、漂浮旳云朵、潺潺旳溪流、自由自在游玩旳飞鸟走兽,全都欢快地呈巧献技,来为这个小丘效力。(我们在小丘上)枕着石头*地而卧,眼睛触及旳是清澈明净旳景色,耳朵触及旳是淙淙潺潺旳水声,精神感受到旳是悠远空旷旳浩然之气,心灵感受到旳是恬静幽深旳境界。不满十天(我)就得到了两处风景胜地,即使古代爱好山水旳人士,也许没有到过这地方吧。
唉!凭着这小丘优美旳景色,(如果)把它放到(京都附*旳)沣、镐、鄠、杜(等这些繁华旳地方),那么喜欢游赏旳、争相购买旳人每天增加几千文钱(购买)反而(恐怕)更加买不到。如今(它)被抛弃在(这荒僻旳)永州,连农民、渔夫走过也鄙视它,售价(只有)四百文钱,一连几年也卖不出去。而唯独我和李深源、元克己因为得到它了而高兴,难道遇到这个小丘真旳要靠运气吗?(我)把这篇文章写在石碑上,用来祝贺(我和)这小丘旳遇合。
注释
1.寻:通“循”,沿着。
2.道:行走。
3.步:指跨一步的距离。
4.潭:原选本无,据中华书局版《柳河东集》补。
5.湍(tuān):急流。
6.浚(jùn):深水。
7.鱼梁:用石砌成的拦截水流、中开缺口以便捕鱼的堰。
8.突怒:形容石头突出隆起。
9.偃蹇(yǎnjiǎn):形容石头高耸的姿态。
10.殆:几乎,差不多。
11.嵚(qīn)然:山势高峻的样子。
12.冲(chòng)然:向上或向前的样子。
13.角列:争取排到前面去,一说,像兽角那样排列。
14.罴(pí):棕熊。
15.不能:不足,不满,不到。
16.笼:包笼,包罗。
17.货:卖,出售。
18.不售:卖不出去。
19.怜:爱惜。
20.售:买。
21.更:轮番,一次又一次。
22.器用:器具,工具。
23.刈(yì):割。
24.其中:小丘的当中。
25.举:全。
26.熙熙然:和悦的样子。
27.回巧:呈现巧妙的姿态,
28.技:指景物姿态的各自的特点。
29.效:效力,尽力贡献。
30.清泠(líng):形容景色清凉明澈。
31.谋:这里是接触的意思。
32.瀯瀯(yíngyíng):象声词,像水回旋的声音。
33.匝(zā)旬:满十天。匝,周。旬,十天为一旬。
34.虽:即使,纵使,就是。
35.好(hào)事:爱好山水。
36.或:或许,只怕,可能。
37.焉:表示估量语气。
38.胜:指优美的景色。
39.陋:鄙视,轻视。
《狱中题壁》
作者: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注释:
1、张俭:东汉末期,张俭被反诬为结党营私,在困迫中逃亡,一路上受人保护,其投宿人家多被治罪牵连。谭诗第一句用此典故,其意思是说,谭不愿亡命,贻累亲友。
翻译:
望门投宿想到了东汉时的张俭,
希望你们能像东汉时的杜根那样,
忍死求生,坚持斗争。
即使屠刀架在了我的脖子上,
我也要仰天大笑,
出逃或留下来的同志们,
都是像昆仑山一样的英雄好汉。
赏析:
首先,赵文的解释使谭诗的第四句和第三句含义有所重复,这在绝句中是不大可能的。其次,这样解使得整首诗尤其诗的后两句的诗意表达总是不那么畅快淋漓,不仅不甚吻合诗人写作该诗时的悲壮慷慨之心情,而且也有异于先对象性描述后自我性抒说的绝句表达方式。再者,赵文似乎文字互有抵触。他一下子说“去留”是指代生死之行为,一下子又说“去留”是指代出走与留下之行为的行为者,究竟指代什么,文中含混不定。
本人明确地认为:其一,“昆仑”不是指人,而是指横空出世、莽然浩壮的昆仑山;其二,“去留”不是指“一去”和“一留”,在诗人的该诗句中,“去留”不是一个字义相对或相反的并列式动词词组,而是一个字义相*或相同的并列式动词词组;其三,“肝胆”所引申的不是指英勇之人,而是指浩然之气;其四,“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总体诗义是:去留下自己那如莽莽昆仑一样的浩然之气吧!也即是“留得肝胆若昆仑”的意思。——此诗颇*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味道。
我为什么这样解?因为本人认为,解诗不能仅着手于词字,更要着手于诗的总体寓意,并且要尤其着手于诗人写作该诗的特定历史背景和特定心理状态。特别是对这样一种反映重大历史事件,表达正义呼声和抒说自我胸怀的作品,更要从作者当时所处的背景、环境和心情、心境出发去仔细揣摩。
大家知道,该诗是谭嗣同就义前题在狱中壁上的绝命诗。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就发动*,囚禁光绪皇帝并开始大肆搜捕和屠杀维新派人物。谭嗣同当时拒绝了别人请他逃走的劝告(康有为经上海逃往香港,梁启超经天津逃往日本),决心一死,愿以身殉法来唤醒和警策国人。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诗的前两句,表达的恰恰是:一些人“望门投止”地匆忙避难出走,使人想起高风亮节的张俭;一些人“忍死须臾”地自愿留下,并不畏一死,为的是能有更多的人能如一样高风亮节的杜根那样,出来坚贞不屈地效命于朝廷的兴亡大业。诗的后两句,则意为:而我呢,自赴一死,慷慨激扬;仰笑苍天,凛然刑场!而留下的,将是那如莽莽昆仑一样的浩然肝胆之气!
“去留”的“去”字,这里是指一种行为趋向,意为“去留下”,“去留得”,没有很实在的意义。谭嗣同是湖南浏阳人。据我所知,南方方言和现在的普通话一样,下面这种用法是常有的:用“去”去辅助另一个动词构成一个动词词组或动词短语,而这个动词词组或动词短语的含义大致就是后一个动词的含义,如“去想一下”,“去死吧”,“明天去做什么”等等。这里的“去”字,并不表示空间上的去这里去那里,而是表示时间上的行为、事态之趋势和倾向。也就是说,“去”可表空间意义上的位移,也可表时间意义上的发生。从整首诗的意思来看,“去留肝胆两昆仑”中的“去”,应是时间意义上的“去”,而不是空间意义上的“去”。很多人的理解,包括赵金九先生,恰恰是把它当作空间意义上“去”。而我们所流行的各种解释,都是这样思维定势。我想,那时的官话或北方话也应有这种用法吧?“去”字的这种重要语义,《现代汉语词典》、《辞海》都有记载。
当然,“去留肝胆两昆仑”这样写,是诗句表达的需要——包括*仄,全部的含义在于指代自己如莽莽昆仑一样的浩然肝胆之气。实际上,直接从字面上去解,去留下如昆仑一样的“肝”(一昆仑)和如昆仑一样的“胆”(一昆仑),这不也一样表达了诗人的视死如归、浩气凛然和慷慨悲壮吗?正是那种强烈的崇高感和悲壮感,激励着诗人不畏一死、凛然刑场。而这句所表达的,正是那种震撼人心灵的、自赴一死的强烈崇高感和强烈悲壮感。
虎丘题壁句子翻译
虎丘的诗句
句子的翻译
描写虎丘的句子
虎丘诗句
赤壁赋重点句子翻译
翻译句子
句子翻译
句子翻译在线翻译
关于虎丘的诗句
赤壁之战重点句子翻译
英语翻译句子题目
在线句子翻译
句子翻译英文在线翻译
句子翻译在线翻译意思
英语翻译在线翻译句子
英翻译汉在线翻译句子
劝学句子翻译
中英句子翻译
翻译句子英语
句子在线翻译
翻译这个句子
英文句子翻译在线翻译
张璐翻译的句子
中译英翻译句子
翻译句子汉译英
英译汉句子翻译
句子翻译器
咏雪句子翻译
句子翻译练*